■ 江 滨
敬业,四十多年的主旋律——直升机所的敬业故事
■ 江 滨
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直升机所”)建所46年,研发了12大系列50多种直升机型号,在所有型号发展和每一项技术进步的足迹之中,无不铭刻着理想高飞、奋斗不止的敬业精神。通过一个个直升机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梦想的瑰丽、勤劳的品格、担当的意志以及奉献的激情。
敬业,一个绝不深奥的词语,一种绝对宝贵的精神。一个敬业的人,内里是他的品格和意志;一群敬业的人,背后是他们所属企业的价值理念、文化传统。
敬业精神,是企业形象的展示,更是企业迈向成功的保证。
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直升机所”)建所46年,研发了12大系列50多种直升机型号,在所有型号发展和每一项技术进步的足迹之中,无不铭刻着理想高飞、奋斗不止的敬业精神。通过一个个直升机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梦想的瑰丽、勤劳的品格、担当的意志以及奉献的激情。
一曲倾诉于蓝天白云的敬业之歌,一部牵挂于和平崛起的创造创新史,见证了奇迹,书写下传奇,展示着中国航空工业人的魅力人格。
如果要用一幅图画来形象地反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直升机所,可以画一张《梅花傲雪图》,那是一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也是一程战风斗雨的激荡征途。
直-8基本平台的研制历经18个年头,后来者已经难以想象老一代直升机人当初工作条件的简陋状况,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直-8的参研者从未放弃努力。研制经费短缺,不怕,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不怕。在电脑远未普及的时代,烈日当顶,他们汗流浃背地比划着长尺、游标卡、千分尺和光学仪器;星星点灯,他们趴伏在绘图桌上深思冥想、运筹计算。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星期天,当全民都在为中国女排争夺世锦赛桂冠呐喊助威之时,艳阳高照的吕蒙机场,一群直升机所的科研人员还在为电磁兼容性试验而忙碌着。这个试验连续数日,有人眼眶浮肿,有人嗓音沙哑,但大家兴致勃勃,只要有一点进展。类似这样的场景在直-8研制的过程中枚不胜举。就是凭着那种一定要尽早把直-8干出来的执着,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直-8精神。
直-9B是我国研制的第一代武装直升机,此前中国人从未研制过武装直升机。参研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1987年3月,在西安某研究所靶场进行的反坦克导弹首次地面模拟机弹相容性试验以失败告终,怎么办?直升机所和兄弟单位的参研者共同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技术攻关,先是1000天机弹结构相容性技术攻关,再是700天机弹系统相容性技术攻关。经过一系列大型试验,各种状态的模拟发射,机弹结构相容性技术攻关取得成功,随后,继续推进机弹系统相容性技术攻关。1991 年12月,直-9B型机01架机在景德镇某靶场开展了红箭8号导弹武器系统精度摸底靶试,最终以8发7中的优异成绩宣告了机弹相容性这一武装直升机研制中的“拦路虎”问题得以消除,这些重大技术攻关成果为之后专用武装直升机的研制开辟了坦途。
直-11平台的开发是国产直升机研制从测绘仿制转向自主研制的“第一次”,而这个型号在历史上更值得书写一笔的是它在“育人”方面的重要贡献,它为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的新晋工程师们创造了实践锻炼和发挥才干的机遇,今天在中国直升机界或如雷贯耳或耳熟能详的一长串名单,几乎都是通过参与直-11的设计、试验、制造、试飞,全程领略了一个型号从嗷嗷待哺到叱咤风云的艰难险阻和无限风光。直-11培养起来的这支专业配套的研发队伍,正是今日直升机所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为后来雨后春笋般的型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机遇或是历史的馈赠,但成长却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吴希明就曾有过“一百天填补一项空白”的经历,他时任总体组设计员,负责直-11气动外形设计。为了完成任务,他在机房连续工作了一百天,终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全机理论外形,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CADCAM的空白,实现了型号设计手段的跨越。
直-8、直-9、直-11各大家族繁衍至今可谓子孙满堂,新研的军民用系列直升机业已脱胎换骨,不仅内在的技术含金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外表也更加俊朗健硕,然而追根溯源,若没有三大老平台的奠基开路,就难有后来新生代的扶摇直上。
毫无疑问,迄今为止,直-10专用武装直升机的横空出世是国产直升机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奇迹。然而奇迹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炽热情怀。这是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铸就的低空“撒手锏”。
直-10的铁鸟试验曾遭遇多番曲折。当初还是四室负责人的邓景辉为了“铁鸟”能够按时开车运转,通宵达旦地查阅资料、分析数据,“铁鸟”开车前,他同试验人员一起日夜坚守在试验台上,开展现场排故和调试,为解决旋翼及传动链与发动机燃调系统的耦合动力学问题,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当“铁鸟”经过连续几天的运转,终于取得成功时,他对同事们说:“真想好好睡一觉。”在“铁鸟”进行第二阶段运行时,尾桨的振动水平总是达不到技术要求,那些日子里,强大的寒流突然袭来,邓景辉与大家在试验台下分析数据一直到深夜,彼时车椅上的露水已经凝结成冰霜。
2001年,三室迎来了直-10设计工程出图的攻坚年,在300多个日日夜夜,全室干部职工结成强大的团队,完成了有史以来最为繁重的任务——出图20166A4,人均746A4。数据虽然枯燥,但是在这背后,是三室人所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克服了设计人员严重不足、研制周期超常紧张以及诸多新研系统协调异常复杂等困难。时任专业组长的朱敏峰从年初二就开始加班,到当年年底共加班50多个双休日和节假日,178个晚上,他所在班组共发出5872A4工程图纸,相当于以往两年多的工程设计工作量。
直-10国产化旋翼系统设计定型是我国自主研制旋翼系统的重要里程碑。桨毂专业组组长李满福承担了重要任务,他与团队成员深入试验现场,了解桨毂结构件的试验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为了使旋翼系统成品能按时完成设计鉴定,他一次次奔赴外地与成品供应商进行协调,解决成品研制中的关键技术。为了准备国产化旋翼系统设计定型文件和图纸,他没有了休息日,天天埋首编写国产化旋翼系统顶层设计文件。有人说他既是设计员,也是试验员、工艺员。就是依靠一大批像李满福一样的参研者,直-10国产化旋翼系统如期圆满地通过了设计定型评审。
今天,当我们目睹直-10在一次次军事演习中的卓越表现;当直-10飞翔于青藏高原,雪山映衬,利剑出鞘,咆哮蓝天;当国内外媒体齐齐发出一片赞誉惊叹之际,我们怎能忘记那些奋斗的岁月,那些永不休止的干劲,那些满腔奔涌的希冀。
“特别肯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有韧性、特别讲奉献”的直-10精神将永远光耀日月。
中航工业直升机研发中心天津总部
高原、高寒地区,对于习惯了低海拔、常规气温的人们来说,意味着生命载荷的承受极限。
让国产直升机飞上高原,飞进西藏,这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梦想。
最近4、5年里,中航工业直升机人一直在挑战世界屋脊,2010年、2011年,AC313直升机两度开展高原试飞,并突破了海拔8000米升限。2014年,多型直升机同时飞向高原,高原试飞队再次展示了他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浩然气概,映证了“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怕艰苦”的高原精神。
青海省格尔木海拔3000多米,参试人员连续12天,每天早上5点半出发,一直到子夜时分才能歇息,一些同志因为极度疲乏和高原反应,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仍难以入睡。就在这次高原试飞接近尾声时,某型机刷新了国产直升机的升限记录,一举飞跃海拔9000米。该型号总师徐朝梁在总结这次创纪录的飞行试验时,不禁情难自抑地写道:面对在高原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团队没有气馁。国产启动系统在高原出现启动不成功问题,排故之初,年轻的队员们开始查原理图、检查机上线路、分析定位,机上采取临时措施后验证,不行再来,最终准确定位到成品受干扰部位,经过厂家改进解决了问题。期间从失败到成功不知反复了多少次,压力山大,没有坚定的信心和攻尖破难的精神根本坚持不住,但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的队伍很年轻,主要设计人员都是近几年才参加工作的同志,没有高原试飞经验,但是每次遇到问题,他们都会积极努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是我们这次试飞的中间力量!徐朝梁说,直升机的设计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能够飞越9000米,无论是发动机、旋翼系统、滑油系统、液压系统等等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包括飞行品质在9000米都能有效控制。
不惟在高原,在高寒地区,直升机同样经受了考验,试飞队员更经受住了严寒的“鞭策”。参加高寒试验拍摄工作的宣传主管林志刚描述,在黑龙江漠河零下30度的低温下拍摄,不一会儿手指就冻麻了,再过一会儿就没知觉了,事后回到车上,双手一直在发抖,那之后的两个星期,手指一触碰东西就疼得跟火烧一样,筷子都拿不稳。虽然如此凛冽的严寒时时威胁着大家,但为了获得有效的试验数据,大家又都期盼着气温更低一些,为此参试人员常常选择凌晨开展试验,因为那时候的气温更符合科研的要求。
经过高海拔和极寒的考验,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国产直升机能够在祖国全疆域飞行。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直升机人能够不负使命,不负重托。
2015年,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按照集团公司开展“敬业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组织了广泛深入的“大讨论”,各单位通过大讨论活动,加深了对“敬业”内涵的理解,明确了本单位本岗位的敬业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直升机所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敬业精神代代相传。未来寄托于青年一代,希望寄托于青年身上,吴希明、邓景辉、徐朝梁、郭俊贤、李家云、胡和平、曾本银、李满福……这些今日中年级别的“操盘高手”,无一例外都有过风华隽永的奋斗青春。
2015年“五四”期间,直升机所党政再度隆重表彰了年度十大优秀青年。优秀青年之优在“敬”,其秀在“业”,他们热爱自己的岗位,敬畏自己的责任,从而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取得了可贵的业绩。
来自二室的“优秀青年”李明强认为,“敬业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以高度责任感对待每项工作,完成质量不止于100%;工作中充满激情、富于感染,直面挑战、勇于创新。简而言之:为自己拥有的工作全力以赴。”2011年初春,他接受了某型号的振动主动控制自主研制任务,这项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预研,但仍然在“黑暗中”摸索。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他便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工作日程,每天晚上加班搜集、查阅国外文献和专著,1年后,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方案轮廓,然后几易其稿。随着研制工作的推进,第一套AVCS工程初样、第一本专业技术译文集、第一个直升机机体动力学相似模型、第一个振动主动控制试验室、第一套振动控制系统装机设计软件等相继完成……
科研区一角
赵军博士是四室推出的“优秀青年”,他的理解是:“敬业就是满怀热爱之情、常怀敬畏之心的工作态度。”他是某重点型号旋翼减振控制方案负责人,凭着这种工作态度,他带领团队实现了国内首次旋翼减振技术自主设计,在此过程中,他与大家一道努力,搜集并整理了涵盖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约2000余篇,建立了旋翼优化、无轴承旋翼、智能旋翼等十几个研究方向的论文库。
六室系统组副组长陈斌同样是本年度“优秀青年”,他在新型号研制期间,为迎接航电系统驾驶员操作程序首轮评估会,查阅了大量国外机型的文献资料,白天和大家一起讨论协调座舱仪表板和操纵台布局方案,晚上加班编写文件和仿真程序代码。为了抓紧时间,他放弃了所有节假日,经常以方便面代替晚餐,工作到子夜才下班。除完成新型号的航电系统顶层设计工作外,他还完成了涉及4个型号的800多A4的各类文件,完成了POP设计验证试验室建设和仿真座舱项目方案设计等任务,真可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型号攻坚之中。
2015年4月,80多名硕博士离开校园走进直升机所,虽然职业生涯刚刚开始,然而他们已经有话要说。四室宋海娟说:每周一次的技术交流培训上,老员工们耐心地为我们青年员工答疑解惑,介绍前沿知识,轻松愉悦地摘桑葚活动打破了大家的拘谨约束,融洽和谐的氛围让我们轻轻松松和大家熟识起来。二十一室张云川说: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二室张若忱说:只要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脚踏实地,追求卓越,让未来的自己在回想现在时,能够挺起胸膛朗声说一句“我对得起自己”,这就是梦想。十五室孟祥坤说:加入这个大家庭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牢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集团宗旨,为我国航空事业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航工业直升机所企业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