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智立
把准装备研制融合发展的“维度”
■ 焦智立
在武器装备领域,武器装备研制既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贯通、也与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相关联,是一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具有一定层次、范围、标准等方面的“维度”。如果忽视融合“维度”的存在,简单地把两个体系合为一体,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必将造成国家资源的更大浪费。必须运用辩证思维和统筹方法,在准确把握武器装备研制融合“维度”的前提下,强力推进其融合式发展。
“维度”是哲学层面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事物的属性、范畴、系数、承受能力等意思的包涵。在不同的对象上指代不同的意思,强调的是在此类事件中可伸缩的弹性有多大,超过了这个维度会在此方面发生什么变化等。在武器装备领域,武器装备研制既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贯通、也与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相关联,是一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具有一定层次、范围、标准等方面的“维度”。如果忽视融合“维度”的存在,简单地把两个体系合为一体,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必将造成国家资源的更大浪费。必须运用辩证思维和统筹方法,在准确把握武器装备研制融合“维度”的前提下,强力推进其融合式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国防安全需求的特殊性,使得各国的科技体系分成了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两部分;又由于国家安全属于社会生存的需要,这种需要成了刺激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国防科研和生产领域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导,成为最新技术的最初的用武之地,因此,国防领域总是占有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为了国家的安全,很多国家在国防技术上往往是不惜财力,如美、英、法等国用与国防的科研经费,一般要占其全部科研经费的50%以上。在国防科研方面的大量的投入,使国防科研比民用科研在实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在许多领域是没有严格界限,在需求牵引下,很多军用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到民用经济中,完全可能在新武器系统被研制出的同时,相继开辟一系列新兴技术领域和新兴工业。例如,制造原子弹的技术被应用到原子能发电及其它民用工业上,使整个原子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占绝对地位的美国电子工业,也是在生产军用电子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军事目的发展起来的航空和空间技术推广于民用之后,雷达转化为电视和其它影视设备,喷气式战斗机转化为喷气式客机。在现代火箭技术基础上出现并首先在军事上获得应用的航天技术,现已进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实用阶段,军事卫星转化为资源勘查卫星、通讯卫星、广播卫星和气象卫星。高分子合成工业.宇航工业、电子工业以及某些新材料工业,也都是相关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进行一系列的转移、扩散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推进军民兼容型创新体系早已成为世界技术发达国家的共识。
2014年首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项目洽谈会现场
基于此,我国加快军民兼容型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实行军用和民用技术一体化开发,通过建立和改善技术流通机制来实现。目前改善技术流通机制特别要加强规划、计划和繁荣技术市场相结合。在国防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方面,应当同国家经济、技术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同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结合起来,同国家重大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结合起来,同国家出口创汇规划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同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在国家宏观和中观层次上充分自觉地利用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各种基础和成就,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加强国防科技发展计划管理的同时,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市场,在技术流通领域创造广泛的商业环境,活跃技术商业气氛,从而形成一个活跃的有平等规则的社会主义技术竞争环境.一方面激发大、中型企业寻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调动技术拥有者不断开发的积极性。同时,运用信贷、税收、物资等经济手段和配套的法律手段,改善技术流通的宏观控制,引导技术发展方向,使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转移符合国家的科技发展政策。
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是适应新军事变革趋势的基本要求和做法。美国继2002年5月国防部发表《防务计划指南》,正式提出军事转型的计划和设想。美军的“转型”涉及作战理论、作战方式、编制体制,甚至包括思维方式,其实质是由机械化军队“转型”为信息化军队。继美国之后,北约、俄、日、英、法、德、印等国家也提出了“转型”构想和计划。世界主要国家军队转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着眼于未来战争的要求,更加注重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发展C4ISR系统,建以C4ISR系统为核心的整体对抗能力,实现系统集成;高度重视发展“网络中心战”能力,针对未来战争不再是以摧毁性交战和消耗式作战为主,注重装备以瘫痪为主、突出控制、干扰性功能的武器列装;发展“杀手锏”型信息化武器装备;大力发展天基系统。
正确处理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是事关装备建设符合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武器装备制造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土木工程技术、工程伪装技术、工程材料技术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工艺技术方面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我们铸件的重量平均比国外重10%一20%,生产率低5~8倍;在装甲车辆制造中,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的是自动化的焊接技术,总长度为2540米的焊缝,填充金属为681公斤,燃弧时间200小时,而我国手工电弧焊还占95%以上,长度为1534米的焊缝,填充金属为1419公斤,所需工时要1068小时。特别是在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防护技术,如制导干扰技术、低空拦截技术、抗电磁毁伤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等方面技术能力还不强,针对将来强敌的信息化武器系统的打击,我国利用高技术进行战时国防科技工业防护的能力还是较弱的。工艺技术方面的落后必然使国产武器系统的效能和可靠性不够高。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国防科技工业的武器装备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协作配套能力、战时快速动员能力和防护能力建设。
从应对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应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依托,把武器装备研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不断增加对武器装备生产的投入,使其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以适应国防需求为第一宗旨,兼顾其它方面的“应急”需求,使应急和应战在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诸方面协调一体化,建立武器装备研制与相关领域的建设相互协调体系,使内部各要素、各单元、各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发挥“应战应急”的功能。
当今世界,为了提高军事实力和竞争力,军工领域的合作成为一股强劲的势头。如美国与欧盟国之间,俄罗斯与印度之间,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甚至发展中国家之间,都有广泛的军工合作。这一趋势在欧盟内部表现得尤其突出,欧盟各国的军工企业事实上是“一体化”发展的。德、法、英、意、西班牙和瑞典等“欧洲军工的一体化”成员国的合作内容包括:NH—90直升机计划、“地平线”护卫舰计划、新运输机计划、防空导弹计划等。据统计,这种多国间的合作可节约研制经费的50%。目前,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尚未完成,又需要努力实现信息化的特殊阶段。军工产业虽然有了部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型产品,但其“密集”程度还很低,数量也很少。为此,要充分利用“军事技术开发无国界,武器销售国际化,欧盟对华军售禁令将打开”的国际环境,按照“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自主开发与适当引进相结合”的模式,以提高新式武器装备的创新开发能力、现役主战装备的升级换代能力、作战弹药的紧急扩产能力为总体目标,打造以信息化装备为重点的军工产业动员平台,不断提升武器装备研制的后劲。
处理好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是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借鉴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武器装备建设要跟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同时,引进只是手段,目的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历史表明,凡是国外卡我们脖子的高新技术和装备,我们发展得反而快一些,形成自己的拳头。相反,某些装备一味地靠引进反而与国外差距越拉越大。尖端技术决不可能从国外直接买来,惟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把装备建设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已手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基础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工艺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看,很多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两个领域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和转移的。如电子设备、爆炸器材、运输飞机、卡车和船舶等许多产品,在性能上的通用化和技术上的同一性,是实行军民融合生产机制的基础。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加强国防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解决国防科技工业生产力“闲置”的途径,基本的办法就是以各种形式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在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的密切结合。
我国要从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出发,发展横向联系,打破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结构,实现向开放型和协作化流通体制的转变。从20世纪末开始的国防工业战略调整,已有800多家军工企业大批搬出深山老林,军工企业和科研单位在沿海地区设立1200个“窗口”,向外“辐射”推广200项高新技术成果;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军品生产、订货,维修和保障,民参军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在生物医疗、电子信息技术、机械电气、仓储等都有覆盖,2013年底,列入总装备部装备承制单位名录和获得国防科工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企业中,民营超过三分之一。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还承担了整机或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今后,在进一步推动这种横向联系的广泛发展,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各个部门之间广泛协作,密切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联系,特别是彻底打破国防科技工业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壁垒,要继续推行这种“平衡配置”,进一步使中国东、西、中三大工业地带协调发展,从生产基础和机制上真正实现军民融合。
处理好武器装备的生产与储备关系十分重要。一方面,和平和战争总是交替的,战争要经常发生,而和平时期比战争时期又长得多。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建设发展基础,特别需要在平时就储备一定的军工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过量的装备储备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武器装备储备能力一经形成,产品的型号、类型就被固定。由于我国现行的储备制度,周转速度慢、存贮时间长,客观上造成了储备型号的陈旧和更新速度的延缓,与战争对武器装备的要求产生差异,导致现有储备装备战场适应性差、效能低,不能满足战时急需。同时,储存时间的长短和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也会影响储备物资的质量。目前我国通用的储备方法是采用轮储制度,定期对储备的武器装备成品进行轮换更新,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储备物资质量。但轮储的周期过长不利于新装备迅速形成储备能力,轮储周期过短会使储备成本提高,增加国民经济负担,如何解决储备物资质量与轮储周期的合理确定及与经济投入之间的矛盾是储备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武器装备的动员和储备是对立的统一,两者不可偏废,按照“作战平台靠现役、弹药消耗靠动员、战略‘杀手锏’靠储备”的原则,正确处理装备、动员和储备三者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战略储备与一般储备的关系。具体要做到:处理好国家战略储备与各军工产业部门储备、军队诸军兵种装备储备的关系;主战装备储备和弹药储备的关系;生产能力储备、技术软件储备和军工产品储备的关系,常规作战平台储备和战略战役“杀手锏”储备的关系。区分轻重缓急,实施动态管理。为应付可能出现的台海危机,如东风系列的常规中近程导弹,地、空、海射型“三位一体”的巡航导弹,应列为储备的重点,还有远程常规火炮的炮弹,也应有一定的储备量。
第二,正确处理储备物资多样化、多层次的关系。储备的对象既有军工产品,还有原材料。技术工艺软件、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等,储备方武既有固定储备,也要动态储备。储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动员。
第三,正确处理成品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关系。真正的、积极的经济备战,决不是盲目地储备大量过时的武器装备,而是有预见、有计划地储备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在和平时期国防工业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变单轨制为军民结合的轨制,促进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一体化的发展,确保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对装备快速高效动员的需求。
(作者简介:焦智立,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