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庆
通常进入冬季之后,艺术圈里的大多数展览活动都会偃旗息鼓,留待明年春暖花开之日。但在南国的深圳,气候依然温暖宜人,这里的艺术活动仍然兴旺如春,时不时还会给人带来惊喜。2014年11月末的日子里,在深圳市文博宫祥山艺术馆成功举办了“新星正在升起——2014文博宫全国美术院校毕业生双年度推介展”。本次展览得到深圳市美丽集团有限公司鼎力支持,著名策展人王林先生受委托组建了10名批评家和艺术家组成的推介人团队,从全国的美术专业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美术院系的应届和上届毕业生中推选出31位同学参加本次展览,应该说是代表了全国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的优秀的水平。
对于学生们来说,从他们进入学校学习艺术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学院式艺术创作方法和思维的影响,尤其在中国这个集体主义仍占据主流意识的社会,学院提倡和教育的内容与现代社会追求个性自由,在价值诉求上有明显的冲突。学生们一方面通过学院教育获取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在抵御这种权力关系和知识型构对个体精神的束缚。中国艺术教育中的两难局面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现实状况中的一部分。
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中把言语活动分为代表社会性的“语言”和代表个人意志的“言语”两个部分。而在当代语境下,“言语”更受到重视,当代艺术更多是一种言说方式,而非叙事模式。对于本次展览的艺术创作而言,或许自身的经历和见识还无法使他们构建起成熟的艺术语言,但自由的言说却是他们能够且乐意去做的。年轻学子们的情感与思想总是敏感的,他们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去发现古今的事物,也可以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多变的情绪,还可以用冷静的观察去审视社会的变化,这些都通过作品言说传表达给观众。虽然他们的创作手法还保留着某些学院痕迹,但因为自我表达的开放,观众们更能贴近作品,而不再是简单地视觉审美和图像解读。
比如获金奖的王硕《荒原繁景》这组绘画作品,家具、器物被散乱地放置在画面中,取消了统一的透视,使整个画面透出一种茫然的荒诞;人物形象的虚化,是对主体性的消解,不再是画面的主体,也不再是审美叙事的主题。失去人的世界寂寞无语,人在孤独中只有穿过荒原寻找精神家园。王硕笔触处理大胆洒脱而又敏感细腻,色彩混合交叠但又层次分明,灰暗的整体色调凸显出心理的失落空虚,恰到好处的重色又使画面避免了沉闷呆滞,显示出她对画面色彩的良好把控。这是将学院教育的艺术功底与个人情感、艺术直觉结合到位的佳作。
获得银奖的徐仁芳试图利用影像媒介的时间延续性去恢复在传统绘画和雕塑上凝滞的时间,她的作品《浮动的雕塑》和《水生物》分别将静止的雕塑和水墨画变成一系列连续影像,改变了作品在惯常视觉经验中的形象,是对传统艺术时空观的拓展。《我看不见你美丽的脸》则利用线条构成符号化的视觉形象,剥离多余的色彩及形体带来的思维误导,更直接地从人性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
另一银奖获得者李思琪的版画作品则更像是她的个人日记,黑白色调就像褪色的相片,画面中的形象或写实,或变形,甚或形象模糊,私密性的开敞增加几分好奇的介入感,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铜奖获得者中有两位来自四川美院,其中朱骥祥是从版画转向油画的艺术家。相对而言,版画专业的艺术家对材料的敏感性要强于其他画种,朱骥祥一直对材料媒介与观念表达的结合颇有兴趣。他的作品是由一系列通过化学物质腐蚀在非受控状态中产生的画面构成。这些作品画面形式随机性很强,与创作前的预设并不一致,虽然原理简单,但可能的视觉效果却独特而多样。这正是对技术和知识过度体系化所形成的权力话语的有力回应——艺术就是人生的意外。
四川美院雕塑系近几年来通过教学推动进行了材质与形式关系的尝试,取得不错的效果。此次入选者除了铜奖获得者张增增而外,还有杨洪、葛平伟。张增增的雕塑创作探索作品与空间相互占有的博弈关系。众所周知,雕塑是实体对空间的占有,它通常表现出实体对空间的扩张,或空间对实体的挤压。张增增在创作中首先用作品占有空间,然后又让作品消失于空间中,这样的空间关系以及时空叠合产生伸出戏剧化的视觉效果,并颇具实验性和挑战性。而杨洪或是将卵石掏空、划破,或是临摹卵石外形,构成一组组碎裂、零落的形象,与一般石材雕塑给人以敦实浑厚的视觉感受大相径庭。杨洪的创作与老一辈的雕塑家追求体量或题材上的宏大叙事方式大为不同,这样的个人化的创作倾向恰恰体现出他这一代人内心的敏感和丰富。葛平伟则很好地把握了媒材质感与形式构成的相互关系,通过木质材料呈现“树结”与“绳结”的视觉形象转换,突破日常视觉经验的惯性认知,造成视觉的意外效果。他的作品弱化体量感,强化影像感,通过投射墙面的光影与实物形成对比关系,产生出类似贾科梅蒂雕塑空虚、寂寥、幻化的视觉观感。
第三位铜奖获得者孙铭海毕业于鲁迅美院雕塑系,深受鲁美雕塑系倡导的科技观念的影响,将视觉残像的原理融入雕塑作品创作中。其作品《静物》系列以红外感应装置为开关,利用电机马达带动几组弯曲铁丝转动,在视觉中留下彩色玻璃瓶或者三角量杯等不同影像,巧妙地以“眼见不为实”提出对视觉真实性的质疑,同时作品具有的参与感也容易勾起观看的兴趣。
优秀奖获得者中,中国美院王冠山的作品因为落选全国美展,一度在网上引起热议。其作品通过将高考美术培训班中画得较差的石膏像素描作业转换成雕塑形象,产生前后对比差异,对中国应试教育制度形成有力的质疑与反讽。来自天津美院的张慧颖则将天津美院浓厚的水墨传统,以现代实用钢钉做成材料装置,创作出一组与传统山水空灵、壮美的视觉观感异质的作品,尤其是近观产生的刺痛感,让人反思现代化的得失。中央美院的石广如则是用手工陶艺制作一系列模仿出土的陶俑、陶罐等的小雕塑,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回溯,在复制中作品无意间产生差异。这样的偶然误会在文化传承中屡见不鲜。鲁迅美院韩雨的油画作品《囚》系列用鸟的形象表达对生活的困惑与挣扎,色彩笔触大胆而直接,透露出北方人的豪情。
其他比较有意思的作品有西安美院的陶仕凤以鼠骨为材料做成的一系列古生物骨骼“标本”,说是标本只是形似而已,其实是作者发挥的想象,但这样拟真度极高的骨架模型确实让人真假难辨,或许对埋藏在远古的历史真实而言,我们只有依靠想象无限趋近而无法真正到达。郭亚琳用涂鸦的方式消解了新闻画报里展现的权力话语,只有自由的思考才能获得最贴切的真相。谭永勍则以一系列魔幻、科幻、宗教性的场景展示着他对现实的困惑。杨准的"仙人掌"美丽却让人无法靠近,社会心理疏离感通过斑斓的画面直观地呈现出来。王乐则用幻梦般的画面探寻着一条归家的精神路径。石连业的作品以近于窥视的视角展现生活的隐密。孙桢的《半身像》充分表现女性具有矫饰、娇弱却又细腻、敏感的复杂属性。王琳用水墨的方式记录对时间、对记忆的追怀。李诗润的作品以象征主义的隐喻表达其对生活的感悟。石苗苗在她充满童真的视野下以卡通造型拼贴成属于她自己的西天取经之路。陈登用现实主义的人文关照展现孤独老人《守望》这一主题。付强用情绪化的色彩去表现在城市化下的青年人的困顿与期望。李藤飞尝试在宣纸上探索墨色浸润与形式构成的关系。周结文冷峻的风景描绘出潜藏着渴望倾诉的内心独白。张婧以随意性的叙事画面消解着生活中的无奈。严保验以一组带着头盔的人像表现人对社会的防备与警惕。周亚军用自然生物微观影像展现出宏观视角的形式美感。燕十三则借用情欲表达试图回到艺术的母题中。张方文用刻刀将一张张沉睡的人脸变成黑白有致的画面,也许人在睡眠时是其最放松的状态,这一瞬间的表情也会是其最真实的表情。
此次的入选作品既有雕塑、绘画,也有装置、影像;既有体现学院教学特色的写实性作品,也有形式自由的个人化创作。总的说来,同学们在关注个人心理感受、主观视觉审美方面的创作效果显得比较突出,而对社会现实语境的介入性思考尚有不足,这与他们的阅历有关,另一方面也存有这一代人对社会思考的逃避心理。人是社会化动物,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无论对现实社会的纷扰多么排斥,还是回避不了对自我所处社会语境的认识。故此,真心地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艺术道路多作思考并主动思考,只有具备深刻的感知能力,才能在艺术创作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言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