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虹
摘要:通过对Web2.0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模式的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各自的理论、特点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这3种学习模式的融合模型,并总结了信息化学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Web2.0;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学习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43607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1019703
0 引言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对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结构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其影响彻底地颠覆了人类传统的认知理念。伴随着越来越人本化的教学,无论是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与服务成为了学习者的一种诉求。为了缩小知识增长与知识获取之间的鸿沟,同时满足信息时代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求,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并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Web2.0概述
Web2.0 是相对于Web1.0 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统称。Web1.0主要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它使互联网由少数人发布信息、多数人浏览信息的方式演变为大家共同参与、共同主导方式,真正实现了用户自下而上共建共享的信息模式,在这种交互性、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中,用户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目前比较成熟的Web2.0技术有Blog、Ajax、Rss(简易信息聚合)、Wiki、Tag和SNS(网络社群)。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发展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出“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而Web2.0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无疑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对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Web2.0已经通过新一代网络渗入到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特别是Web2.0的相关技术应用于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互方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变得多样化、便捷化。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的工具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支持泛在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空间[1]。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
目前,基于Web2.0环境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模式,比较典型的有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这3种学习模式既是传统学习模式的继承,又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突破与发展,既有交叉点又各具特色。本文将对这3种有代表性的学习模式进行比较,旨在明确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进行整合,发现其交叉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对信息化环境下的3种典型教学模式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2.1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学习者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无线移动技术设备进行的学习,其内容是高度碎片化、零散的知识,学习者需要“零存整取”式地将碎片化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重组。该学习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学习地点的灵活性、移动性,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过程非线性是其最大特点。其效果直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者在移动过程中,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这与学习者的主观学习愿望是否强烈有关。如果学习者的主观学习愿望强烈,他们就可以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消化碎片化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移动学习正成为一个多学科参与、多领域交叉、多主题综合的研究区域,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2]。
2.2 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种思想被看作是泛在学习的起源,它初步构想了人人都能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框架。
就泛在学习的本质特点而言,其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技术可以支持学习,但不要干扰学习。技术会成为一种自然存在, 不再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担,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更顺利、更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本身, 而不是技术环境。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学习支持。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3]。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深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将会成为未来普适计算环境下的主流学习方式。
从ELearning到ULearning,看上去只是一个字母的改动,却蕴含了整个战略框架的深刻转变。无论是理念还是目标,ULearning都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未来,也赋予了教育信息化以新的内涵,因此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的重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丁刚教授认为,无线宽带技术与应用服务的发展,使得网络学习系统可根据学习者的位置及个别学习能力主动提供适当的信息给学习者,这都让过去较难落实的无所不在的学习变得更为具体可行。然而,ULearning还面临着三大技术挑战:①硬件环境的改善;②3G网络的铺设与架构;③资源环境设计。
2.3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Blearning)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近年来在国内外成为研究热点。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混合,各种学习理论的混合,也可以是学习支持服务、各种教育平台和学习媒介的混合或者是教学设备的混合。这种混合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混合,而是将其深度融合。不管是何种混合,如何使用技术来使得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才是学习者和教育者最关心的问题。
混合学习模式有利于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因材施教,对知识掌握较快的学习者,他们可以充分发掘网络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对知识掌握相对较慢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自学模块加强练习,查缺补漏。虽然混合学习模式有以上诸多优势,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常会遇到许多障碍,如在线学习平台不能够适应所有的学习者、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混合学习模式有可能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缺乏使得混合学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还有传统课堂授课和在线学习的比例分配问题即混合程度问题。
混合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①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将会越来越多样化;②将来所有的课程都将是混合式的课程,技术和教学内容将越来越好地融合在一起;③混合学习的不断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 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地区有着相同兴趣的学习者交流互动;④混合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性化学习, 学习者可以任何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4]。
3 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融合模型
科学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者3种学习模式动态深度融合,攻克网络化学习导致所学知识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值得思考。解决方法是帮助学生学会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梳理,自主建构个人化的知识体系。因此,对这3种学习模式进行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如图1所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作为Web2.0环境下出现的3种典型的学习模式具有融合点,它们都是依托信息化环境而产生,三者融合的部分可以称为信息化学习。在智能化环境中,信息化学习通过各种媒体如家庭媒体、学校媒体、社会媒体来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并进行交互协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在特定学习环境下发生,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状态和效果。环境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否认,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信息环境。物理环境因学习者所处空间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终端的物理环境将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图1 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融合模型
物联网的引入使得物理教学环境的每个物件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性。可以与虚拟学习环境进行无缝融合,可以即时捕捉、分析师生教与学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5]。信息环境是进行信息化学习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它是学习者通向信息化学习的桥梁。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学习者可以选择多样化的终端设备,基于信息环境进行学习。心理环境具有显著的个体性特征,不同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环境,它受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个体偏好、信息素养、媒体选择等多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信息化学习可以看作是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的深度融合,其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在自然或非自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下展开。将信息化环境下出现的3种学习模式进行融合的关键在于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视化、多功能、全方位、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不管身处何地,只要有学习诉求,学习者就可以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撑,而不必非得坐在电脑旁边。整个学习活动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在信息
化学习环境中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社区,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将自己的学习需求提交给云平台,云平台通过挖掘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对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反馈给学习者。
4 结语
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习得不必局限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通信交流的作用和意义被人们重视与理解[6]。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涌现出来的3种新型学习模式,它们既要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又要相互融合、实现创新。其本质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满足学习者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基于Web2.0的信息时代,随着网络学习资源的不断丰富,学习者利用先进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诉求从理想变成现实。利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出不同移动终端潜在的信息,如学习偏好、学习者特征、认知风格等,再反馈给资源制作者,学习资源的制作者根据挖掘到的潜在信息制作适合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资源,将有利于提高后续资源开发的有用性。这对学习策略的实施将产生巨大影响,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制定适合其发展需要的学习策略,可真正地实现个性化学习。目前,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完善还需要攻克许多技术壁垒,这3种学习模式的深度融合也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6,25.
[2] 王佑镁,王娟,杨晓兰,等.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4955.
[3] 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4] 詹泽慧.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5] 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810.
[6] 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