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伦理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视角

2015-03-02 03:13:38孙颖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伦理传统学校

作者简介:孙颖(1990-),女,黑龙江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学校管理是以实现被管理者的自我完善为使命,以人的未完成性为基础而循序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职能,这种促进个体发展的职能决定它的管理活动蕴含价值观取向且应实现伦理型管理。而向来以道德为本位、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其民族文化具有内蕴丰腴的伦理特质,从而有别于西方文化。我国学校管理需以民族文化为母文化,胎息我国民族文化的营养,才能卓有成效,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一、伦理:学校管理的核心

伦理是指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人的心灵间关系的伦辈差分中而成的次序和谐的道理、行为准则及规范的和合。 ①伦理是对道德原则的哲学思考,依照道德原则来规范行为。伦理有着为社会价值准则实施定向与导向、平衡人们利益关系以及对自身行为进行内在管理的功能,是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人类活动。

以人性假设为价值前提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过程是管理者通过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职能,使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以育人为中心的目标,在各个方面规导与教化着未成年的人。学校管理应成为一种强调人性中的应然层面、合乎人本性的人道管理。首先,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具有复杂性、情感性、潜在性等特点,学校管理活动应实施符合人性的、激发工作热情的管理模式,尽可能满足教育工作者对尊重、理解、支持等精神上的需要。其次,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这要求学校管理在尊重必然法则的同时,尤其注重人性的特征,以人性的存在为基础,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准则,尽可能了解人的需要、情感和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管理背后的伦理价值选择来考察,任何一种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背后离不开深层的伦理和价值的选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决策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核心。学校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不同价值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不同的价值选择中,即可能存在双方平衡的支点,也可能会包含着尖锐的价值冲突。学校决策的依据、学校管理的理念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的确定都离不开价值的选择。因此,如何更“好”地抉择,体现价值冲突中的“合理”与“善”,要彰显学校管理中的伦理意识和道德目标,以价值观、伦理准则和规范作为决策的依据和指导,解决管理过程中不同价值选择之间的冲突,使其符合评价主体的伦理道德取向、伦理追求,从而使学校管理活动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促进学校管理活动的不断进步。

学校的伦理管理并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它与心理、价值、观念、文化有关。彼得·杜拉克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 ②民族文化会影响管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使其体现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学校伦理管理中的道德价值向度和公共伦理精神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信念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国民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经过五千多年的文化洗礼,中华民族文化根扎于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形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在这样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研究学校管理,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我国管理文化底蕴,实现适合中国文化的学校伦理管理。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又叫“崇德型”文化。 ③在中国的伦理文化形态中,以重伦理、倡道德为原则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追求,贯穿从先秦孔孟一直到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融汇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教育中,始终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其本质是生命文化或修道文化,是生命体验和直觉感悟的结晶,回答的是人类自身以及人与宇宙万物的相处之道和终极关怀如何解决的问题,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圆融无间整体互动的和谐理念。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④程思远根据这种强调和谐与统一的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中国和合文化”,并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张立文则开创“和合学”,并认为和合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价值取向的反思,“和”与“中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⑤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中”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中”是阴阳和合的结合点,是宇宙万物的能量信息相互转化的必经途径和孕育万物的能量来源,也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和相互作用的力量平衡点。人道治理必须知中、守中、体中、执中、用中,从而建中立极,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宇宙元气能量,才会实现人内在的心身和谐和外在的天人和谐。“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和”是亨通天地万物、人间万世的宇宙真理。世间万物包含着差别、矛盾和冲突,这些概念突出了事物内部之间排斥、对抗等方向,却不能表达世界或其中事物的本然状态,即多样性的统一、有机的联系和秩序。“和”意味着从冲突到融合,内涵各种成分升降相荡的能动性和生命力。

“中道和合”是“中”与“和”体现在认识和把握管理运作过程的方法论。 ⑥“中道和合”即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它强调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致中和,以使事物不同因素之间的冲突相互融合。它是管理的最高原则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中道和合”揭示“中道”之和首先要用在修身做人上。“中道”是仁智双修,是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大道。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无论是修身做人,还是治国平天下的管理过程都是修道的过程,都是自度度他、化育群伦的过程。要做到“性之德,合内外之道”,内养与外用不二;其次,世间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在中和平衡状态下完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才成其为道,偏执一端就远离道,唯有执中才是成事正道,是为“中道”。管理要做到全面辩证地认识分析分歧,把握管理过程的适度性、合理性,在思成并举、严宽相济中获得和谐。最后,孔子强调“时而中”,“中”不是空间位置,而是一种状态。它是动态的,即能够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遵循“中道”原则。宇宙万物,千变万化。在管理中做到“从容中道”即娴熟地驾驭事物发展变化的“中道”,体现出“得其圜中以应无穷”的洒脱与超然,游刃有余的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

三、启示:从“中道和合”看学校管理的伦理准则

《论语·子罕》中有“扣其两端以竭焉”是孔子“中道”的核心思想。其“两端”关系非两级对立、非此即彼,而是在变化中保持两者动态平衡的状态。在管理中体现出一种由“中和”而产生的合力,使两级复归于“中”。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两端”状态,以期达到平衡状态有管理理念、管理过程、管理方式等各方面。本文以寻求学校管理的内在管理哲学为要义,故选取体现学校管理者、管理境界、理念以及方略伦理性的四个方面:“正己正人”、“义与利”、“天与人”以及“乾与坤”进行阐述,并非“中道”思想在管理中的全部体现。

(一)正己正人

中国文化强调“性之德”乃“合内外之道”。“正己正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人与己”不可分的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正己正人、“修己安人”的过程。这种以“内修”推动“外治”,由“内圣”达到“外王”。通过“修己”达到安人目的的管理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管理哲学的逻辑起点。《大学》提出“三纲领”把“内圣外王”具体化。“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发扬德性;“亲民”即推己及人,以己之德教化大众;“止于至善”即达到仁的至高境界。“正己”与“正人”就是强调通过管理者道德威望的树立,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公理解释体系,并内化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安稳和谐的状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依据伦理道德规范,加强自我心性的修养与管理,做到率先垂范、“上为下效,君行臣甚”,用示范与表率作用带动影响学校成员,把“修身”视作学校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首要任务和主轴内容。

(二)义利之辩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对无形的人的精神层面有着无限的热情。他们都重视心性之学,其立教弘法的宗旨,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始终把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定位于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合于“道”,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作为人道治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境界”同“功利”的区别,在于德性升华与欲望满足这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分野。儒家认为境界与功利、“以政为德”的管理价值观与管理成效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对功利的关注,不在个人利害得失之计较考量,而在万民之忧乐、国家天下之安危的萦怀牵挂,因而管理是在现实中蕴含着理想,在功利中体现着境界。

学校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动态的活动过程,是以取得最大化的办学效益为目标的有效活动与动态过程的总和。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功利与人文的权衡与把握这一伦理原则,存在并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境界上。管理境界即管理者的思想境界,体现了管理者对管理本质、发展规律的把握,并反映在管理方法中。“大学之道,止于至善。”即明明德与亲民实行到至善之境,才算成就大学之道,即圣人之道。正所谓大道至简,“至善”是学校管理者修己的最高境界,也是学校实行人文管理的极致体现。学校管理者在处理功利与人文的关系时,应当从“至善”的层面着手,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体现人文色彩,挖掘师生的内在潜质,实现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使学校管理在取得办学效益中体现着“至善”的最高道德境界。

(三)天人合一

中华民族先哲对人的认识,是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运用“精气”或“元气”理论,去探索人类生命的起源或构成,是从生命宇宙发生学意义上去说明人与万物的关系,揭示人类在自然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因而,中国文化的重人,是带有根本意义的重人。从“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出发,古人认为“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们的愿望反映了自然法则运行的趋向,是天意所归。但是,人类不能也无权排斥、宰制、征服万物,应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文化强调通过赞化育、参天地,实现“天人合一”。 ⑦把“天人合一”观念运用于管理实践主要把握:“天地之性人为贵”,确立与保障人的主体性、人的独立价值与尊严,人道治理和天道运行相和谐,与自然相和谐。

学校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为了实现教育精神和人文价值,管理者必须重视人性中的应然层面,满足人对个性、尊严、潜能的发挥的需求,全方位、深层次地实行合乎人的本性的人性化管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其实质是重视人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与个性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开发个体的智能。“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建设中得以实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体现人生的价值观,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这也是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的观念。

其次,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学校管理活动必然与相关的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如自然、社会、政治、法律等,组成“管理—环境”的互相作用与制约的动态系统。学校环境影响学校管理功能或程序,进而影响学校管理功效的发挥。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自觉认识与把握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动及其发展趋势,沟通协调外部社会教育资源、家长等,协同搞好教育。

(四)乾坤相合

“乾”与“坤”,入于“八卦”之中,列为《周易》之首,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与概念之一。一般代表天地,阴阳。万物存在最根本的力量就是宇宙间生生不已的阳刚之气。这就是“天道”,也是太极阴阳的生生不息的运动之道。《周易》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构成,阴阳相合,互动互补,相反相成。因此,自然界万物和谐发展的本质是阴阳和谐。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内外结合、主客兼顾、进退有度、张弛与时、管理与伦理、理性管理与人性管理都在乾坤之列。《杂卦》开篇道:“乾刚坤柔”。刚柔构成乾坤的基本内容。乾坤相合体现在管理上表现为“刚柔相济”。

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为理性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刚”体现在制度方面。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保持学风刚性严谨以及制度的明确性与可遵守性。此外,还要注重学校环境和整体设施的氛围,扩大并延续学术氛围,在对学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持其审慎严谨的治学态度。“柔”体现在管理层面上,凸显育人的管理内涵和人性化管理的韧力。柔性管理不是软弱的管理方式,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每一名学生利益诉求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融进管理体系中,实现他律自律的结合,从而保障优质的管理效果。任何单一的方式都不足以为当代的通识教育提供完整的服务。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时充会结合校内的实际情况,在权力与非权力之间,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制定制度规范和文化约束机制,寻找能同时体现柔性管理,又实现本校特色的运作模式。通过张驰有度的管理方式,形成平衡及理性的教育管理模式。

四、融合: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超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宇宙万物系统是和谐稳定的整体,化解各种矛盾,以求互利共存。由于万物的特性,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不断变化,管理方法的理论与应用要与时代条件及人事相匹配。中国管理文化正面临着中西文化冲突和中国现代化的挑战。《易·系辞》曰:“天下同归而疏途,一致而百虑。”其所概括的这一万物发展变化规律,为我们思考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继承性,同时又具有现实性、变异性,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和合”的和合学,实现管理的古今相合,正是对其挑战的回应和化解之道。

中国管理文化的古今相合首先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超越。即如何求自我转折与自我充实,通过自我反思和慎重的哲学探索,使传统文化达到现代化意义,确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意识,就是自觉对传统文化特质进行反思,还原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比如在思维方式上,传统中国哲学思想多半是被动保守的姿态,是生命体验和直觉感悟的结晶;在哲学内容上,传统文化语言更多具有艺术成分,高层次方法论分析不足,对其内容的理解多靠体悟与感知等,这些传统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同样存在。 ⑧因此,无法将其原封不动地引入现代管理实践。中国管理文化要突破传统文化的思想框架,超越传统文化本身存在的内在难题,经由批判进而实现创造的发展。

其次,中国管理文化的面临着中西文化冲突与现代化的挑战,对其挑战的回应在于中西文化有机融合。二者的融合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的文化倾向。汤一介先生认为,对历史上及现实存在的哲学问题不应该只是“照着”中国传统哲学讲,而应该是“接着”中国传统哲学,甚至“接着”西方哲学讲。 ⑨“接着讲”实质就是摒弃“文化复古”、“全盘西化”两种倾向,实现“中西互为体用”的文化交融创新,立足各自传统管理文化中的现代价值,结合新世纪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在肯定现代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管理文化的融合创新。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体现的是“中西互为体用”的文化的交融创新,即双方都要从表面的机械的认知和评测,转向对彼此文化内在的有机整体的系统体认和把握,从简单的急功近利的模仿,转向对彼此文化精神实质的心领神会,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汇通与交融。西方文化需要一个“转识成智”,由技入道或由术悟道的境界提升,即对中国智慧的吸收,中国文化也要有一个“法无定法”的观念认同,即借鉴利用西方管理制度、技术和方法。将西方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程序的标准化、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管理效益和效率的数量化等科学管理、工具理性的管物之术,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管人之道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地位,在管理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中西方管理理念的趋同,促进中西方管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注释:

①藤新才.中华伦理范畴——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②[美]彼得·杜拉克.杜拉克论管理[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0.

③何文.中国名人论中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④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⑤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⑥⑦程崇仁.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精神[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⑧傅伟勋.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哲学与宗教二集[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

⑨汤一介.西方哲学冲击下的中国现代哲学[J].文史哲, 2008(2):28- 35.

(上接159页)

五、学习推荐

学习资料不在多,而在精。有关PPT制作的学习资料,现推荐如下:

1.制作理论部分。阅读孙方著《PowerPoint!让教学更精彩:PPT课件高校制作(修订本)》前三章。(第一章课件理论,第二章从课件的角度认识Power-Point,第三章课件中的教学设计)

2.制作技巧部分。学习网络资源PPT2010视频教程——我要自学网。该网站的讲解内容包括PPT基础操作、PPT图形、图片元素、PPT动画全攻略、PPT实例制作,内容全面,且结构逻辑性强;讲解时采用先基本技巧后实例的顺序,体现出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推荐学习方法。第一,先学习理论,然后学习制作技巧。第二,学习时有所侧重或取舍。PPT制作理论,须全面了解;制作技巧方面,应重点掌握。同时,由于PPT制作操作性强,因此在学习制作技巧时,对于那些平时不用或少用的技术可不学,或只需粗略了解。因为那些技术即便学了,倘若不用也会很快遗忘;而那些常用的技术,学习时就应花大力,重点掌握。第三,边学边做。关于制作技巧方面,我们每学习一节都应亲自演练一番,这样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好。

猜你喜欢
伦理传统学校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