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安
(许昌学院文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敦煌历文是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有关会计的文书,多属吐蕃统治时期以及归义军统治时期,可分为寺院、官衙、社邑三类,其中尤以寺院历文数量最多,包括诸色入破历、常住什物点检历等方面[1]402。敦煌历文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中外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经济方面,更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我国经济制度以及寺院经济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历来受到中外经济史家的重视,成果也最为丰富。实际上,从语言角度看,敦煌历文口语性强,方俗语词夹杂其中,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今选取敦煌历文中出现的五则词语试加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P.2049V《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麦叁硕,张胡胡边买金水陆钱,渡菩萨头冠用。……麦陆硕,张兵马使买金水柒钱,渡金刚头冠用。”
例中第二处“金水”,唐耕耦等录为“金花”[2]377,误。“金水”即“黄金水”,是黄金的液体形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优钵莲华、拘勿头花、分陀利华各生其中,外像金色、银色、水精色、琉璃色,设银水凝冻化成为银,若金水冻化成为金,若琉璃水冻化为琉璃,若水精冻化为水精。”南北朝佚名《三十六水法》“黄金水”:“以金一斤、绿矾二斤纳生竹筒中,漆固口纳以白银一斤、麦酱清二升、淳酒二升、赤黍牡荆酒一升,合纳竹筒中,漆固口如法纳华池,漆一升、大宿蟹十八枚覆之,五十日成水。”从敦煌历文来看,“金水”是给菩萨头冠镀金用的。此外,传世文献还有药用记载,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先以铁铛中着水一小斗,煮金器不问多少,煎取二小升,岀金取金水着病人口中,含良乆应欲言语有要事方可吐岀,勿咽之,杀药气。”唐佚名《皇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十:“臣按:金粉、金水方服之五两以上,虽亦寿同天地,然尤禁房室,又忌食肉。”《大词典》“金水”条列三个义项,未收此义项。
Ch.969——72号《唐(开元九年?)于阗某寺支出簿》:“出钱叁伯柒拾文,付瓦匠莽宜,充造瓨器手功价……出钱玖拾文,买新瓨三口。”
“瓨”字,池田温录作“巩”[3]68,误,敦煌写卷中“瓦”、“凡”形近易混:“瓦”,《干禄字书》:“ 、瓦,上俗下正。”“凡”,甘博003《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作“ ”,二者字形相近。“瓨”,一种长颈的瓮器,《说文·瓦部》:“瓨,似罂,长颈。受十升,读若洪。”王筠句读:“字与《缶部》缸同。”《急就篇》卷三:“甑瓽甂瓯瓨罂虑。”颜师古注:“瓨,短颈长身之罃也。”《玉篇·瓦部》:“瓨,长颈瓶。”《广雅·释器》:“瓨,瓶也。”《史记·货殖列传》:“酰酱千瓨,浆千甔。”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长颈罂。”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二字分财喻》:“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所有瓮、瓨亦破得二分。’”这种长颈的瓮器常用来盛酒,宋朱胜非《绀珠集》卷四:“后魏孝文皇帝尝会群臣,酒酣,因举巵曰:‘三三横两两从,谁能辨之,赐金锺。’御史中丞李彪曰:‘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児割肉与秤同。’”明刘诚《和子銮杂感仍用双字》诗:“共知瓜子金陈庑,何止葡萄酒数瓨。”黄征认为“瓨”为“ ”之本字[4]125,可参。
S.1624《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某寺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鍖钟壹副。”
“鍖钟”,杜朝晖认为即“犍槌”[5]126,为 ghanta的意译,恐误。敦煌历文中“鍖”与“钟”可单独出现,似为两物,如 P.2838《唐中和四年(884年)正月上座比丘尼体圆等诸色斛斗入破历算会牒残卷》:“油三[胜],写鍖看博士用。”P.2040V《后晋时期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牒》:“麦三硕陆斗,买铁纳干寺写钟用。”“鍖”同“椹”,指捶或砸东西时用的垫板,《集韵·寝韵》:“椹,斫木櫍也。或作鍖。”《汉书·项籍传》“孰与身伏斧质”颜师古注:“质谓鍖也。古者斩人加于鍖上而斫之也。”又指寺院中用于敲打的木板,如隋慧远《大般涅盘经义记》卷二:“今举征佛,于中初偈立喻显法,随相论之,假人为铁,究而穷之,真心为铁,铁外之火喻烦恼境,即铁之热喻烦恼性,赤色喻于烦恼之相,所观之理喻之于鍖,观解如槌,观理破结说之为打。”清道霈《法华经文句纂要》卷一:“譬如锤鍖,器诸淳朴。譬中云:槌砧者,化主为槌,辅者为砧,乃至互为,皆为成器。本为古质为淳朴,今以未治为淳朴,令其成器,故名为器,淳朴不一,故名为诸。”佛典又有“云板”,是禅林中为众僧报粥饭时间所击打之器具,以其铸为云形,或于平板上镂刻云形花纹,故称为云板,又称作大板,(日)无着道忠《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云章曰:板形铸作云样,故云云板。……俗事考云:宋太祖以鼓多惊寝,遂易以铁磬,此更鼓之变也,或谓之钲,即今之云板也。”唐怀海《百丈清规》卷八:“于斋堂事俱齐备巳,开午梆,鸣大钟三下,住持搭衣持钵先至斋堂坐,大众搭衣持钵进堂。坐齐,执事人先行菓巳,住持云,方鸣云板,执事人将兰盆蔬菜及供饭匀入大众菜内。”“云板”亦可作为召集僧徒的法器,《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老和尚)击云板,传齐了二百多僧众,一人吃一碗水。”“云板”与“鍖”应为一类。“钟”亦为寺院用作报时、报警、集合的法器,《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云:“钟、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综上,“鍖钟”当为寺院两种报时器具,“鍖”和“钟”在汉语内部就可得到解释,不必异语求义。
S.1776《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某寺法律尼戒性等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状》:“漆擎子脚贰。……又花擎盘贰,内壹在柜。”
“擎子”,黑维强释为“一种起支撑作用的支架,犹灯台”[6]286,恐误。疑“擎”通“檠”,《广韵》同为渠京切:“檠”为古代有足食具,《广韵·映韵》:“檠,檠子,迭名。”《集韵·映韵》:“檠,有足所以几物。”《汉书·地理志下》“其田民饮食以笾豆”唐颜师古注:“以竹曰笾,以木曰豆,若今之檠也。”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金瓶银瓫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清郝懿行《证俗文》卷三“盘”条:“盘又通作柈,《墨子·帝尧篇》‘书名竹帛,琢戒杅柈’,杜甫《十月一日》诗‘焦餹幸一柈’,《字典》柈:宋曰托子,今曰托盘,其形制小而以荐殽核者谓之迭,其有足者谓之檠,音竞,韵书‘檠子,迭名’,《类篇》‘有足所以几物,即隔子也’。《汉书·地理志》‘朝鲜其田民,饮食以笾豆师古曰:‘以竹曰笾,以木曰豆,若今之檠也。’都邑颇放效史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案:师古注是唐时食器,下犹有檠子,今不复见,独冬时宴客火盌下有铜锡器,如鼓架者,以庋盌似食器用,檠之制也。”“擎”又作“竟”、“镜”,如S.1642《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某寺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赤心竟盘壹。”S.4706《甘州阎江清共阿王寄物状》:“花镜盘壹,在库。又花镜盘壹,欠在寺主教珍。又镜盘壹,欠在法超。”均为“檠”之同音借字。又同义复合为“檠盘”,高启安(2004)认为“擎盘”是用手端的盘子,望文生义,误。“檠盘”是一种有足食具,而敦煌历文中还有另一有足食具——“牙盘”,扬之水全面考证了唐宋之际牙盘的形制,其中涉及到两者的区别,她说:“其中的盘类,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器有喇叭形高足,一是器下连壶门座,一是有脚亦即兽蹄足。按照敦煌文书点检历中的名称,第二、三两式,牙盘也。第一式则为‘擎盘’,或作‘竞盘’,‘竞'应是‘擎'的别写。同件登录之物又有‘漆擎子脚贰’,则即擎盘下的喇叭形高足。”可参。
P.3274V《唐天宝年代豆卢军防人衣服点检历》:“蜀衫三,布故汗衫三,单袴三,练故袴奴三,布裈三。”
“袴奴”,传世文献最早见于唐。杜佑《通典·兵一·今制附》:“每队驴六头,幕五口,每火锅一,干粮麨袋以皮为之不然,马盂、刀子、错子、钳子、钻子、药袋、火石袋、盐袋用夹帛解结,锥袴奴、抹额、六带帽子、毡帽子、摊子。”明范景文《战守全书·战部·前左右卓立》:“袴奴、抹额、大带帽子、毡帽子各十分,都共六万二千五百事。”传世文献又作“裤帑”,如《旧唐书·音乐志》:“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裤帑、乌皮靴。”“袴奴”一词,前人已有解释,黄正建(1992)认为:“从日本古代称为‘裤奴(或奴裤)’的衣物及其解释看,它是一种腰上系带、两腿脚腕部亦系带的狩猎服。”杜朝晖(2006)则认为:“‘袴奴'或即是‘袴袜’,类似‘行 ’,缚于膝下足上,系束紧迫,便于跳腾。”并以高昌回鹘佛寺壁画中武士装为形象数据加以对照。两人虽然作出了解释,但都没有对“袴奴”的构词理据或产生途径加以说明。我们认为“袴奴”源于修辞造词,并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古人主奴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奴”原指奴仆,经常用于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名称之后,表达一种特殊的感情色彩。如《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吴末,衡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唐杜甫《驱竖子摘苍耳》:“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以上“木奴”、“橘奴”指柑橘。“木奴”还可泛指果树或其它树木,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梅杏》:“‘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谷也。”元王祯《农书》卷五:“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取简胜粟一石,加粟奴五斗舂之,粟奴能令馨香。”“粟奴”指粟。宋陆游《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狸奴”指猫。清方浚颐《梦园书画录》卷五《元赵文敏欢天喜地图立幅》:“绢本,宋尺高三尺七寸,阔二尺三寸二分。右画隐石,石后双钩凤尾竹数竿,笔致灵活,石上一狮奴黑毛如猬,瞪目作欲扑之势,一犬伏地仰视,一足向空攫拏,若欲与狮奴戏者,运笔之妙,出神入化。”“狮奴”指狮子。陆游《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暮雪乌奴停醉帽,秋风白帝放归船。”“乌奴”指头发。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茶山集》“山谷以竹夫人为竹奴余亦名脚婆为锡奴戏作绝句”:“秋来冷落同班扇,岁晚温柔是锡奴。”宋黄 《山谷年谱》卷二十五:“赵子充示《竹夫人》诗,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予为名曰《青奴》,并以小诗取之二首。先生有此诗真迹,后一首题云:‘从赵端承议,乞竹奴,俗所谓竹夫人者。’”山谷即黄庭坚,其《青奴》诗云:“我无红袖堪娱夜,政要青奴一味凉。”“竹奴”、“青奴”皆指竹子。宋李曾伯《贺新郎·再和》:“记得梅奴曾索笑,解佩如逢交甫。”“梅奴”指梅花。宋陈景沂《全芳备祖·果部·石榴》“五言诗语”:“题作江南信,人应贱菊奴。”近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七十八《舒梦兰<纪梦寄家弟石生>》:“帘栊鹦鹉讳言客,菊奴坐我寒香中。”“菊奴”指菊花。明岳元声《方言据》卷下《豆逼》:“小豆谓之豆逼。《颜氏家训》云:‘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明,见地上有小光,一蜀竖就视,答云是豆逼耳。命取来,则小豆也。问之,蜀土皆呼粒为逼,时莫之解。颜云:《三苍》、《说文》此字白下为匕通俗。今俗谓之豆婢,遂又谓之豆奴。又豆收后落颗再生成豆曰豆奴。”“豆奴”指豆子。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瘟病方第十三》:“黑奴丸胡洽小品同,一名水解丸。又一方,加小麦黑勃一两,名为麦奴丸,支同此注。”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伤寒方·发汗圆第六》:“服药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解。若服药日移五尺许不汗,复服如前法。不过再三服佳。小麦黒勃名麦奴。”“麦奴”指麦子。又有“锦衣奴”例,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诙谐门下》:“梅圣俞与谢氏世姻,师直小字锦衣奴,圣俞作诗戏之曰:‘古锦裁诗句,班衣戏坐隅。木奴今正熟,肯效陆郎无?’师直方十岁,读诗而悟。”从以上所举诸例来看,植物、动物、粮食、服饰名后可加“奴”,时间跨度从晋到清,说明“奴”是一个存在时间较长的能产性很强的实语素。这种事物名称后加“奴”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封建社会主奴意识在语言中的体现。“袴奴”与“木奴”、“麦奴”、“狸奴”等词结构类似,即指袴。当然这是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的,不排除还有其它具体所指,比如黄正建和杜朝晖所释。但黄氏和杜氏所说的“狩猎服”和“袴袜”,我们认为说服力都不强:日本古代的“裤奴”(或“奴裤”)与汉语中的“袴奴”有无直接联系?如果有直接联系,或者就是借自汉语,则可以用来证明日本的“裤奴”就是汉语的“袴奴”,但黄氏并无明确解释;杜氏引用壁画资料作证,又认为《大词典》释为“戎服”的“帑抹”中的“帑”即“奴”的加形俗字,从而认为“袴奴”即“袴袜”。其实,“袴奴”和“帑抹”是结构不同的两个词,传世文献也未见“抹奴”或“抹帑”,因此杜氏所论也难以令人信服。
就“袴奴”类词语的来源看,可能源于心理联想。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门边缘学科,人们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词义的生成,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体现“相似(相类)”联想的隐喻模拟和“相近(相关)”联想的近义偏移,是产生新义的两种主要途径[7]9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类推和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某些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于隐喻。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我们认为“袴奴”类词语的产生可能正是体现“相近联想”的近义偏移在词义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结果。“词义的近义偏移,是指词在其具体运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产生与其基本意义既有联想、又有区别的新义。”词义偏移现象的发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制约机制,是受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制约的,特别是文化背景,在词义偏移产生的过程中,其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因此,一个新的词义的产生,往往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就“袴奴”类词来看,“奴仆”对他人有人身依附关系,而依附于别人,对于被依附者来说,既是一种人身关系的占有,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并且奴仆往往是对自己忠诚之人,因此往往对其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色彩在内。由此,在语境中发生近义偏移,由指人的奴仆,借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加在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名称之后,从而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因此,“袴奴”属于修辞造词,并且加入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正如谭宏姣(2003)所说:“古人在观察动植物的‘拟人化'社会时,用人类自身的意识去为他们命名。”新中国建立后,从根本上废除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宗法制度,一批带有等级色彩的词语,如“奴”,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袴奴”等词语,在现代普通话及方言中也就难以寻觅踪迹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中出现了以“奴”为词根的一些偏正式复合词,如“房奴”、“车奴”、“孩奴”、“卡奴”等,并在语言中站稳脚根,时常见诸报刊杂志。这些词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但和“袴奴”类词不同,比如“房奴”,是人们对那些贷款买房后,为每月还贷而拼命工作的新时期奴隶的形象称呼,“奴”仍具有实义,只不过和古代的“奴”已是形似而神不似,可以看作是古语词在新时期的活用。《汉语大词典》收有“木奴”、“竹奴”、“狸奴”、“麦奴”等词,未收“袴奴”。
[1]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唐耕耦: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3]池田温:中国古代籍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黄征:敦煌俗字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黑维强: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7]苏宝荣:“隐喻模拟”与“近义偏移”——谈汉语多义词形成的两种主要途径[J].长江学术,2006(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