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
(云南恒安电力西双版纳天生桥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云南 景洪 666100)
某电站装机为2×25 MW,机组安装高程为742 m,额定水头235 m,引用流量为25.2 m3/s,最大坝高19 m,上导承轴油冷却器为内置式,由7 排外径Φ19/内径Φ17 紫铜管组成;设计冷却水工作压力不超过0.2 MPa、机组冷却水进水温度最高不超过25℃;冷却器上装有挡油板,可强迫热油经过冷却器冷却后才流进轴承内。
上导轴承瓦是8 块巴氏合金瓦,一直偏高。是电站安全生产运行中的较大隐患,特别是在长期运行后振动偏大、泥沙在管内沉积增多的情况下,瓦温常常超过报警温度,处于不安全状态。
1)解除报警装置,加强运行监测、观查,确保65℃以上运行风险可监测、可控制。
2)加大冷却水压力,增加冷却水量,辅助降低温度。设计水压力0.2 MPa,运行水压力基本在0.25 MPa 左右,极端时候达0.28 MPa。
3)汛期每班进行一次间隙性、不断开关进水阀,在冷却水管内形成絮流,扰动部分沉积在管内的泥沙,使之随水流冲走,增加冷却效果。
4)在负荷可以分配时,降低负荷运行。
5)加冷油、置换热油,对冷却器进行全面清洗。
电站地处热带,湿季平均气温约28℃,日最高温度可过40℃。长期监测显示,湿季机组冷却水进水温度在27℃-29℃之间运行,而设计冷却水进水温度最高不超过25℃。设计未充分考虑电站湿季环境温度较高,设计进水温度偏低、冷却容量不足。这是瓦温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运行一个汛期后,冷却器铜管内部会有泥沙沉积,但很少存在堵死现象。抽尾水经过滤水器后作为技术供水,水质较差,泥沙沉积较重;改为顶盖取水供水后,水质有所改善,泥沙沉积有所减轻。但在这两种情况下,对铜管进行清洗疏通,前后运行对比,温度会有1℃左右的变化。说明冷却器轻微堵塞对上导轴承瓦温影响有限,不是主要因素。
经过试验,冷却水压相同的条件下,满负荷与20%负荷时的瓦温对比,满负荷时温度会降低1℃左右,主要原因是满负荷时机组顶盖漏水量较大,冷却水量会增大,但对瓦温的影响不明显。
油池温度一直在35℃~37℃之间运行;而上导瓦温一直高于油池温度25℃~30℃,基本在60℃以上运行。瓦温与油池温差太大,这说明热量交换存在问题,热油未得到充分冷却就进入了下一个循环。这是瓦温偏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分析认为,冷却器设计冷却容量不足、油循环系统热量交换存在问题,是上导瓦温偏高的主要原因。冷却容量不足,需要更换冷却器,改造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对设备结构分析研究后认为,油循环系统热量交换存在问题,现场有改进的空间,可以优先进行改造。
冷却器上虽然装有挡油板,但实际装配中,挡油板孔洞较多,同时轴承支架下圈与冷却器之也有10 mm 左右的安装配合间隙,设计理论上油经过挡油板流到冷却器外侧、强迫热油经过冷却器冷却后才又回流进轴承内的目的,难以实现。分析原因是大部分热油只是从冷却器的内侧经过,未经冷却器充分冷却即进入了下一个循环。
通过对轴承支架结构的分析,认为可以将轴承支架回油孔溢出的热油,加DN25 的管子(见图1“加长的回油管”)引到冷却器的外侧,热油必须经过冷却器后才能进入推力轴承座底部,参加下一次的油循环,这样对油的冷却效果会明显改善。
回油不畅,也是间接影响油冷却效果。改进措施是:一是在原回油孔的前方焊接一块挡块(见图1“增加的挡油板”),油在随推力头转动过程中,在挡板处受阻,对回油形成压力,加大进入回油孔的回油量;二是在上挡油板的上部,对称新增设孔径为30mm 的4 个回油孔,下部原回油孔未排出的热油可全部从这4 个孔排出,经上挡油板流到冷却器的外侧,全面参与冷却、循环。
图1 改进后的油循环图
改进后,2 号机上导瓦温在55℃~56℃运行,最高未超过57℃;1 号机上导瓦温在58℃~59℃运行,改进前在67℃左右运行。1 号机因水平振动有0.05 mm,大于2 号机0.02 mm,其瓦温高于2 号机。可见,改进效果明显,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