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和创新

2015-03-01 23:52:58吴华
新闻爱好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主持人

□吴华

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和创新

□吴华

新闻节目的质量是体现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新闻立台是电视台这一主流媒体永久的话题。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上星频道的挤压,地市级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收视率下降、观众流失、节目影响力下降……在目前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要摆脱困境,必须抓住媒介融合的机遇,遵循媒体规律大胆进行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民生新闻;节目品质;媒介融合;创新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开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此后,这一节目样式在地市级电视台被普遍复制。民生新闻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节目定位,平民化的视角和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改变了节目语态,获得了观众的认同。但辉煌的景象仅仅存在了十年,民生新闻便渐渐失去了魅力。创新已经成为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文从扩展信息内涵提升节目品质、发挥本土特色强化节目地缘性、加快媒介融合促进节目形态创新等方面,谈谈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如何通过创新突破竞争瓶颈、走出困境的相关问题。

一、扩展信息内涵,提升节目品质

民生新闻诞生之初,形态和内容都获得了广泛认可,这是因为受众不仅成为节目的主体,而且从消极被动地接受说教,到拥有话语权主动参与,节目给予受众充分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如今,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要重拾优势,要从关注新闻事件深入到重视新闻价值,要使节目不仅“好看”还要“有用”,更要“有观点”。

(一)遵循受众立场转换的内在逻辑,实现民生新闻阶段的转换

民生新闻经历了三个阶段:反映平民生活,确立受众地位;服务平民生活,凸显受众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唤起受众责任意识。

在第一阶段,民生新闻栏目中负面社会新闻占了较大比重,在节目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情感纠纷、消费纠纷、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等。第二阶段则迎合了受众改善生活现状的诉求,帮忙、生活服务等内容成为争取观众的新内容。进入第三阶段,新闻话题的社会性和普遍性空前放大,民生新闻的立意增加了高度和厚度。这一阶段是稳定受众群和提升新闻品牌公信力、影响力的难得机遇。令人惋惜的是,众多地市级电视台没能在这一阶段破茧成蝶。

如今,在新的环境下,民生新闻要满足受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和介入,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电视技术的融合,便于公众随时随地参与,使电视民生新闻真正具备民生意义。许多城市台的民生新闻栏目,除了传统互动方式外,还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爆料、评论功能以及“微帮忙”“微公益”等公益服务板块,新媒体用户可以参与电视节目互动,电视节目“嫁接”互联网基因,影响力得以加强。

(二)优化资源配置,重视新闻价值的挖掘

地市级电视台规模虽小,但大新闻的理念不可或缺,必须建立新闻资源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的平台,对新闻资源进行归类处理和综合利用,使频道与频道之间的新闻节目各具特色,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

从地域概念上看,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资源是稀缺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新闻资源又是海量的,稀缺的只是选择、使用的能力和眼光。蚌埠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淮河晚报》栏目开设了“晚报‘网’事”板块,在网络海量资讯中进行选择播报。这种借助新媒体样式的组合式报道,为民生新闻节目争取了新的收视群体。

导致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品质不高的重要原因是记者的专业技能弱化,采编业务不精细。由于频道和栏目的扩充,很多地市级电视台对新招聘的人才急用急聘,不能组织起规范的岗前培训和以老带新的实训,而且地市级电视台受制于人员数量限制,往往要求记者“一专多能”,无法保证节目制作和内容的质量。

因此,地市级电视台要加强人才配置,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细化基础技能的培养和升级,将民生新闻节目的生产引入良性循环。

二、发挥本土特色,强化节目地缘性

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触角、传播方式受制于地域范围,决定了地市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主要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充分发挥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本土特色,围绕这一特色把节目做得更有地域特色,是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生产和创新的着力点。

(一)进一步发挥民生新闻语言的本土化表述特征

传播学理论认为:“电视的表述方式必须要符合电视传播者、电视观众以及与他们共处的特定时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电视节目的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要满足地域特色及时代特色。用当地的语言,说当地的事,给当地百姓看,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传播方式。《彭姐聊事》是蚌埠广播电视台的一档新闻栏目,主持人使用的主要是蚌埠本地的方言俚语。观众经常在节目中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蚌埠话,“聊事”(惹事)、“喋六”(娇气、肉麻)、“溜叶子”(鲁莽的人)等本地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节目中播出,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方言新闻的亲近感。当然,提倡在新闻节目中使用生动鲜活的地方语言,绝不是在新闻节目中用方言代替普通话,而是要将本土受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语言得体地加以消化、吸收和传播。

(二)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应从单纯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策划新闻活动

传统的电视栏目正在遭遇节目选题重复和运作模式单一的尴尬,日久天长容易让观众产生收看疲劳。策划具有一定运作周期的大型活动,成为地市级电视台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又一选择。蚌埠广播电视台的“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以“开门办台”的模式,台内电视新闻栏目与当地新媒体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群体共同携手,使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从寻找候选人、推荐候选人、候选人物展播、候选人投票,直到最后评选揭晓,观众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参与其中。新闻活动化,一个活动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中、大系列活动,活动的战线拉长、声势扩大,新闻内容也得到充实和延展。

(三)塑造主持人的核心标志,展示民生新闻节目的个性化魅力

为不同的新闻节目打造不同个性的主持人,有利于稳定栏目收视群体和观众收视忠诚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首次出现“主持人”称谓,到后来《东方时空》中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崔永元等的出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为电视节目特有的形象标志。但地市级电视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由于人员配备问题,很多主持人没有独属自己的栏目,多个人在多个节目中来回穿插,无法形成风格,主持人的个性无从表现,也形成不了新闻节目的核心标志。

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主持功力,来自主持人的自身素养、学识储备、工作经历和思辨能力,这正印证了已故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陈虻“主持人的竞争主要是思维个性竞争”的观点。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特有的形象标志,地市级电视台选拔培养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当有针对性地把目光转向有阅历的记者和编辑,对其进行培训和转岗,有意识地在节目中强化主持人标志,引导主持人进行带有个性风格的评论,并通过公益活动等提高主持人的“辨识度”,从而提升节目的地缘特色和贴近性。

三、融合新媒介,加快节目形态创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网络广告收入规模超过1500亿元,首次高于电视广告。业界和学界虽然都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论证了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但也同时警示传统媒体急需加快与新媒介融合的步伐,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对于地市级电视台来说,融合的趋势中有危机也有转机。

(一)秉承“互联网+”的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施拉姆说过: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受众想吃什么全在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地市级电视台没有上星的优势,如果没有互联网终端的技术条件,根本进不了这个“自助餐厅”接受更大范围受众的挑选。恰恰是有了新媒体,地市级电视台才摆脱了时空限制的束缚,有了新的渠道和路径。

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电视,要正视人们在电视媒体上的消费时间正被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抢占的现状,适应受众人群收视需求和习惯发生的变化,不断对节目进行创新变革,使节目能为受众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目前地市级电视台都普遍开设了新媒体运营部门,凭借互联网终端的技术条件和传播优势,使电视节目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接收终端和视频网站、网络电视、IPTV等数字化的平台上进行传播,扩张了节目受众群体,提升了节目影响力。

(二)新媒介技术在信息采集、加工、配置方式上为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创造了条件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和信息采集方式的便捷,电视新闻报道实现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

为了应对新媒介的冲击,各个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还借助APP拓展宣传平台,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平台、QQ群等社交渠道,这些手段在节目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发挥了同步效应。此外,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电视节目内容不再把目光局限在自身所挖掘的信息上,而是投向新媒体,在微博、博客、网络论坛上寻找线索和题材,使电视民生新闻摆脱了以前依靠电话、短信等平台收集线索的单一渠道,打破了线索来源的时空限制。

另外,媒体融合的环境也催生了近亲媒介的融合,在电视节目直播间的电话连线,有了广播的影子;而节目播出中与网友微博互动环节,又有网络的身影。城市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逐渐吸收网络的养分,节目现场不仅有主持人与嘉宾及观众的短信和微博留言,同时电视画面内容、字幕也显示观众在新媒体上的发帖、跟帖、评论以及反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补充,不但扩展了传播的空间,也提升了观众对节目的兴趣。这种新兴的带有互动色彩的电视节目,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

四、结语

毋庸置疑,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创新,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平台拓展、人才培养,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管理体制做出深刻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为民生新闻节目注入新活力,寻求电视媒体创新发展的新空间。

(作者为蚌埠广播电视台总编室节目总监审)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主持人
主持人语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 09:03:00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