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朝
对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成人化现象的思考
□闫朝
近10年来,我国儿童节目发展迅速,节目内容丰富,但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成人化的具体表现有少儿新闻节目主持人缺少“儿童语言特点”、儿童参与度低等。这些对少年儿童的心理、思维和行为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让少儿写少儿的故事,让少儿拍少儿的生活,让少儿评少儿的表现”,是少儿电视新闻努力的方向。少儿新闻节目应回归于儿童,让儿童做主,如此,少儿新闻节目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少儿新闻节目;主持人;成人化
少儿新闻节目是儿童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不可否认,少儿新闻节目确实激发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但是新事物的产生总会有问题伴随左右,现如今我国少儿新闻节目主持成人化趋势越来越显著。所谓主持成人化,指的是少儿电视节目围绕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展开,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都打下了成年人的烙印。
(一)缺乏“儿童语言特点”
美国传播学家CarlHovland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的接收者更容易接受来自他认为与自己具有相近特征的人所传播的信息。少儿新闻节目的对象是儿童,他们的心理与身体机能都不成熟,观念、行为等都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少儿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作用可以说非常重要。主持人如果能够在节目中运用幽默和诙谐的语言,就会吸引电视机前的小观众,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放在这部分新闻上。然而在现实少儿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新闻播报中,许多小主持人失去了少儿本应该有的童真和个性:僵硬的笑容、机械的台词和动作、成人化的语言频频出现,儿童主持人已经变成了受人摆布的“机器人”。他们按照大人的意思说话,模仿着大人的动作,时不时地说出“广泛交流意见”“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优质土地的垄断”等完全成人化的语言。
(二)儿童参与度低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不仅拥有作为人的一般权利,还享有儿童的特殊权利,即“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儿童无法很好地表达自身诉求,其各项特殊权利很难得到切实保障。电视节目的公开性与普及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当今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现状是,在节目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制作当中,主要还是以成人的角度来呈现所谓的儿童内心的想法。由于无法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只能是无稽之谈。
少儿新闻节目主持成人化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少儿新闻节目主持成人化对儿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心理方面的影响
1.压抑了儿童主持人的个性发展
少儿新闻节目主要是由少年儿童自己主持,在节目中展现儿童活泼好动等特点,要求主持人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播报新闻。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少儿新闻节目中,儿童主持人正襟危坐,不站立、不走动,始终保持微笑,并且着装统一,女生与男生的发型都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连说话的手势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有多余的动作。这一系列规范化的标准违背了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压抑了儿童的个性发展。
2.阻碍儿童观众的情感发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在看一部小说、听一首歌或是看一部电影时,都很容易融入其中,投入自己的感情。儿童在主持节目和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时也是如此,其中也伴随着情感的倾泄与抒发。情感是人各类错综复杂的关系的集合,是与其存在关系的客体在其大脑层面发生作用的结果。
情感与人的要求、愿望和理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强烈的主体倾向性。孩子在观看新闻节目时,节目中那些过度的成人化现象,让儿童不能感受到新奇事物出现时的兴奋,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探索,从而阻碍了儿童的情感抒发。
(二)思维方面的影响
1.降低儿童观众的解读能力
我国传统儿童电视节目的功能主要以教育为目的,因此,节目策划中成年人为少儿节目主持人准备的主持稿打下了很深的说教烙印,为儿童灌输了成人的认知。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化”使儿童失去了对节目的兴趣。“填鸭式”的节目使少年儿童只能被迫接受,却没有真正理解节目中新闻的内容,降低了儿童对节目的解读能力。
2.抑制儿童的联想和想象力
所谓联想指的是主体看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到了另外一种事物,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事物都是抽象的。孩子在观看新闻节目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同时也会在新闻节目中的人物身上或内容中寻找与自己相同的地方,通过联想增加经验。然而有些由成人策划的少儿新闻节目,内容趋于成人化,且主持枯燥乏味,就节目本身来说不能吸引少年儿童的注意,不能满足其真正的需要,儿童很难通过节目产生联想和想象,抑制了儿童想象力的发挥。普通心理学中对想象有这样一个解释:想象是个人脑海里原先存储的事物经过一系列活动进行再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会使得原来的事物变成另一种事物。儿童时期的想象力比成年后更加丰富,观看新闻节目成为少年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成人化的少儿新闻节目的主持和内容忽视了少儿的想象力,对孩子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行为方面的影响
和同龄人相比,许多少儿新闻节目中的小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标准的坐姿、职业化的笑容、节奏性的回答处处可见。然而生硬的语言、如同背课文般的表达方式让电视机前的小观众与小主持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少儿新闻节目的数量相对较少,儿童的选择也少,导致小观众对这种行为进行模仿,说着自己根本不懂的东西,却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并产生不懂装懂的行为。
(一)强化少儿本位
我们说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要以“儿童为本位”,那儿童本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儿童电视学》的作者陈舒平教授说“儿童本位”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作品需要契合孩子的心理特性;其二,作品要有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其三,特别强调作品要有益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因此,少儿新闻节目的编排需要立足于孩子的内在需求,只有儿童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少儿新闻节目才算是往前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少儿新闻节目的播报样态应当采用说新闻的方式,新闻故事的讲述应当综合利用各种表达形式。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因此,我们不应当将成人的思维模式强加于孩子身上,更不能用成年人的语言去讲述孩子们之间的情感。只有以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来播报新闻,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丰富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形式
受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趣味性不强,若想长期维持对少儿观众的吸引力,就必须在节目形式和主持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少儿主持人可以将新闻播报与游戏结合起来,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只有注入各项娱乐元素,摆脱传统新闻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规范播报形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儿童关注节目。那么,新闻播报要如何与游戏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呢?笔者认为,新闻播报与娱乐元素的结合可以从制作这一环节入手。例如,某电视台少儿节目栏目组拍摄动物园中动物分娩的全过程。尽管对于成年人而言这算不上新闻,然而,这在儿童看来却非常有意思。主持人可以先以游戏手段引入话题,再通过故事化、情节化的形式呈现这一新闻的内容,并以穿插角色对话的主持方式,达到让孩子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了解新闻、增长见识的目的。通过此过程,不但能使少儿主持人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展现,而且也能吸引更多更为广泛的同龄受众。
(三)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是儿童,让更多的儿童参与新闻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节目策划人员应当引导孩子去发现这个世界、去探索他们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例如国外的儿童新闻节目报道组织CE(Children’sExpress)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CE中包括的新闻选题、组织采访、写稿以及编辑完全由儿童进行管理,然后由大众媒体来播发他们的新闻。更为重要的是,CE还强调儿童新闻的全民性,立足于让整个社会都能感受到儿童的内心诉求。这一组织利用大众媒体将儿童的想法传递给整个社会,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儿童的成长。相较而言,我国少儿新闻节目的制作受到了成年人过多的干涉,使得绝大多数少儿新闻节目中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很少。所以,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应该成为我国少儿新闻节目努力的方向。
再如江西电视台少儿频道《江西小记者》栏目,它是江西少儿频道自办的第一档少儿新闻资讯类节目。栏目全程包括策划、拍摄、采访、主持等环节都由儿童参与。孩子真正成为节目的主人,在节目中大胆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孩子心理与生理机能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特征,所以要想切实地了解儿童的内心诉求,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维模式来对待各种事情;另一方面还需要给儿童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去挖掘自己喜闻乐见的新闻。除此之外,还要让儿童自己在主持新闻节目时,用他们现有的知识来对新闻进行评析,这些评析也许不够深刻,但却是儿童的真实看法,更易于引起共鸣、得到认可。儿童不应该被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弱小的群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权利并受人尊重,让儿童参与到儿童新闻节目制作中,不仅是儿童电视新闻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的权利体现。
在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很少给儿童提供自由发挥的机会。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儿童以成人的口吻来阐述事情。实际上,我们应当让儿童成为儿童节目的主导,策划、主持、编辑、评选都以儿童为主体。“让少儿写少儿的故事,让少儿拍少儿的生活,让少儿评少儿的表现”,这是少儿电视新闻努力的方向。
要想让我国少儿新闻节目摆脱成人化问题,要想让少儿新闻节目能够真正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就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特性,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反映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充分挖掘儿童的活泼本性,用快乐有趣的语言去描述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作者为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