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娟 李 博
(中国科技馆,北京 100012)
建立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新常态
常娟李博
(中国科技馆,北京100012)
我国科技馆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馆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接待观众数量最多的科技类博物馆。2000年底,全国冠名“科技馆”的场馆共有320余座,其中以科普展教功能为主、基本符合《科技馆建设标准》的科技馆仅有11座,大多数名为“科技馆”实际上是办公楼、招待所。此后,中国科协颁布了《科技馆建设标准》,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科普展教功能为主的“达标科技馆”在各地迅速发展。根据2012年中国科协相关课题的调查,这年底全国“达标科技馆”的总数达到了99座。2014年,根据中国科技馆相关课题的调查,全国“达标科技馆”已增长至129座[1]。
科技馆教育活动是指科技馆开展的各种普及性的科学教育传播活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数量、种类快速增长,活动形式日益丰富;教育活动覆盖人群逐步扩展,社会影响逐步提升;展教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人员结构得到改善。但是各地、各级科技馆的发展还是不均衡,与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馆的教育活动水平和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1)数量少、种类少,空白多;(2)创新少、水平低,发展不均衡;(3)缺乏科技馆特色,发展方向不明确等[1]。如何改变上述现状,建立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新常态是目前科技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目标方面,呈现由只关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一维教育目标,向全方位地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三维教育目标转变的发展趋势。
1985年,美国启动了全面改革科学教育的国家计划——《2061计划》,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并于1999年公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推行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并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借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经验。我国的科技馆也要顺应这一潮流,不能固守以往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而要让公众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科学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其中也包括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的养成。在三维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应综合考虑受众的需求、教育资源的特点,由此确定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思路。
在教育活动规划方面,呈现碎片化的活动规划,向视其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整体规划的转变,从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三方面全面考虑。
策划内容主要包括观众需求分析、教育目标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资料准备、制定宣传策略等6个方面。在组织实施中,活动参与人员须明确活动主题和内容,细化工作方案,划分工作人员职责,调配活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活动宣传,组织观众参与几个步骤。同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指标,运用科学、公正和可行的方法,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就教育活动对象来讲,从泛众化向细分化发展。国际上大多数科技馆比较重视受众研究,首先从不同类型观众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点分析观众的心理特征和具体需求,然后再基于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设计切实可行、针对性较强的教育项目[1]。教育活动过程也需要从观众参观向参观之前、之中、之后的全过程拓展。观众在参观前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等途径,为自己选择最喜爱、最适宜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内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以便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参观展览和参加教育活动。而在参观之后,科技馆可以为观众提供延伸、拓展的科学资料,以巩固和深化参观的教育效果[2]。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立体、多维的教育活动规划体系。
在教育手段方面,呈现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实验、表演、辅助教具、新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丰富学习的感官和体验,实现教育手段“全媒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科技馆科学教育过程中借助的手段也发生了相应的演进。早期的教育以语言和文字为仅有的手段。20世纪40年代后,语言、文字与电教手段的综合运用逐渐成为主流;60年代后,伴随着发现教学法的出现,实验、表演等有助于实现发现、探究过程的教学手段被引入教育过程;进入90年代后,新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又将新媒体手段引入教学[1]。多元化传播方式使得科技馆教育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协同进行的过程。利用全媒体传播开展科技馆教育活动,打破了原有传播模式的局限性,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形式,加快了科技馆事业发展的转型和创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呈现由强调知识灌输和片面追求“知识裹糖衣(知识性+趣味性)”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转变的趋势。
科学教育的方法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和变化。早期的“接受/授受教学法”,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教学模式,在系统和全面的同时,也存在着缺乏互动性和学习过程被动等局限;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要求在活动中、探索中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60年代,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和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学习法”,成为美国教育改革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80年代中期,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更加强调学习中的科学探究;在20世纪末的美国第三次科学教育改革中,更是提出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与此相对应,20世纪初,德国慕尼黑科学与工业成就博物馆(即德意志博物馆)在世界科技博物馆界,首先在展览教育中引进了杜威的“做中学”的理念,而引领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和世界科学中心发展的探索馆,也在其教育活动设计中出现了由“发现教学法”向“探究学习法”的转变[1]。科技馆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增强观众学习的自主性,运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帮助观众深入理解科学内容。
(一)经常化
“重展轻教”、“以展代教”、“有展无教”的运行模式,是目前许多科技馆建成开放后短时间“门庭若市”,后逐渐走入“门可罗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既阻碍了科技馆展教资源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更与科技馆在科技馆体系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不相适应[1]。因此,各级、各地科技馆要高度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在科技馆展览开发之始便同步策划教育活动,使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更丰富,品种、数量明显增长,实现实体科技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亮点”;数字科技馆“没有围墙、永不闭馆”;流动科技馆“惠及边远、覆盖全国”,使科技馆成为“不落幕的科技大庙会”。
(二)特色化
科技馆是非正规教育,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学校教育,因此,要大力开发具有科技馆特色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具有“探究式学习”和“直接经验”特点的展览、展品辅导活动。科技馆教育工作者要重新认识科技馆参与体验型展品的特点,深刻理解模拟再现科技实践过程,为观众营造从实践中进行学习的情境,从而使观众获得“直接经验”这一本质特点,并认识使这一特点得以充分发挥的展览辅导应成为科技馆最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而这恰恰是科技馆体现“做中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理念的最大着力点,并且展览辅导应成为科技馆教育活动最亮丽的品牌[1]。
(三)多样化
科技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其形式主张要不拘一格,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使展览、表演、培训、讲座、影视、网络等形式共同发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在对象、传播内容、传播目标等方面各有侧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优势互补,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不同特点展品的需求。根据原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馆长丹尼洛夫对教育活动的论述,根据活动开展的场所,将科技馆的教育活动分成三类:馆内基本教育活动、辅助学校的教育活动、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目前,这种分类方式在欧美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比较普遍,而相较于国内科技馆的教育活动形式,还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
(四)系统化
将科技馆教育活动做成系列菜单,让观众进入科技馆就像走进了“科普超市”,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育活动的组合打包。改变孤立地研发展教活动项目、展教形式单打一的局面,采用“1+n”的项目综合策划模式,使各种展教形式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强调对教育活动开发过程的系统化运作,以往碎片式开发和运作方式要逐渐向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式过渡,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实现科技馆各类教育活动的融合发展,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推广,增强公众对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关注度与参与热情,树立科技馆教育活动品牌,提升科技馆的知名度。
[1]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科技馆教育活动创新与发展研究报告》[Z]. 2014-09-10.
[2]郑奕.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J].中国博物馆,2013(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