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始皇的自我历史定位及其影响

2015-03-01 07:20王绍东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秦始皇定位历史

王绍东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论秦始皇的自我历史定位及其影响

王绍东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开创了新的历史时代,秦始皇也把自己定位为历史的超越者。受这样的自我历史定位意识的影响,秦始皇既蔑视历史,否认历史对秦朝政治的借鉴作用,又对历史采取了功利化的态度,只是把历史当成了为自己唱赞歌与记功德的工具,否认历史的借鉴垂训功能。这样的历史意识对秦朝政治造成了严重后果,加剧了秦朝速亡的步伐,也给后人留下了“亡秦之鉴”的宝贵历史遗产。

秦始皇;自我历史定位;历史意识;亡秦之鉴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对他的历史地位与是非功过的评价,千百年来一直是史学界热议与纷争的问题。对于秦始皇的历史意识与史学思想以及对秦朝政治影响的问题,也有一些研究成果。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是,秦始皇本人是怎样给自己进行历史定位的,这样的历史定位对秦朝的政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臣下定位:“建万世之功”的历史创造者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借给自己确立一个新称号的时机,向群臣提出如何给自己以历史定位的问题。大臣们认为,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创建了新的历史,而且确立了未来历史的发展方向,“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1]卷6《秦始皇本纪》应该说,大臣们对秦始皇的这一历史定位还是基本准确的。秦始皇实现了中国政治上的真正统一,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正如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中所说的“百代多行秦政法”,秦始皇确实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尽管群臣们都承认秦始皇是新的历史的创造者,但他究竟是在继承历史发展上的创造,还是超越了历史进程上的创造,仍然存在着争议之声。以李斯为代表的部分大臣认为,秦始皇已经超越了历史。秦朝不仅统一了全国,推行了郡县制,而且统一了法律,建立了长久的统治。“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借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背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1]卷6《秦始皇本纪》即使古代的圣王五帝三王,也无法跟秦始皇的功业道德相提并论。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博士则认为,尽管秦始皇创造了新的历史,但他仍然是历史的继承者,“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1]卷6《秦始皇本纪》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秦始皇作为商、周之后的帝王,并没有超越历史的发展,作为一个独创体制的皇帝,特别需要学习历史的经验教训,否则就难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究竟给自己怎样的历史定位,面对不同的声音,需要秦始皇做出判断与抉择。

二、自我认同:“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的历史超越者

实际上,自秦朝完成统一大业,秦王嬴政就认为自己不仅创造了新的历史,而且超越了历史。因此,统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大臣们给自己议定一个新称号。在他看来,以前已有的任何称号都不足以形容概括自己的功业了,“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1]卷6《秦始皇本纪》面对统一后秦王下达的第一道指令,大臣们绞尽脑汁,认为嬴政的功业已经超越了五帝,可以跟三皇中地位最高的“泰皇”相提并论了,为此他们建议采用“泰皇”的称号。“泰皇”的称号意味着嬴政已经和古代最圣明的君主相比肩,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峰。但是嬴政并不满意这一称号,他最后给自己确立的称号是“皇帝”。

“皇”被认为是宇宙间最高的天神,代表着道德与真理;“帝”是人世间最高贵的君主,代表着权威与秩序。嬴政为自己确立“皇帝”的称号,表明在他的意识中,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一切统治者,是道德真理与至上权力的绝对拥有者[2]。“‘皇帝’名号不但意味着秦始皇对自身所拥有的人世至上权位的绝对自负,同时也暗示着他对自己绝世功德的无比自信。‘皇帝’不但意味着至上权力,同时也意味着至高德行。‘皇帝’名号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德’的内涵。‘皇帝’之‘德’即在于它是天地秩序落实到人间秩序的一种自我创造。”[3]83

秦始皇确立“皇帝”称号的过程,已经透露了在他的思想意识中,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历史的超越者。对此,以李斯为代表的秦朝大臣敏锐地抓住了秦始皇的这一心理,他们千方百计对此加以论证。在他们看来,秦始皇的贡献与超越是多方面的:一是政治上统一了天下,消除了战争的因素;二是秦始皇将自己的崇高道德普及到全社会,让人民安心从事生产活动,人民欢欣鼓舞地尊奉秦朝的法律制度。秦始皇的功业超越历史上的任何圣王,不仅整个人类,就是牛马等动物,也得到了秦始皇的恩德泽及。当淳于越建议秦始皇应该学习商、周时期帝王的做法,将自己的子弟封为诸侯时,李斯坚决予以反驳。他指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故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1]卷6《秦始皇本纪》他赞扬秦始皇创立的是“万世之功”,已经超越了历史,因此历史上帝王的做法,也就不值得秦始皇学习效仿了。

大臣们对秦始皇超越历史心理的把握、赞同与鼓吹,进一步强化了秦始皇的历史超越意识。如果谁再说秦始皇的功业相当于古代圣王,秦始皇不但不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赞扬,反而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贬低与羞辱了。“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1]卷6《秦始皇本纪》

三、蔑视历史:“以古非今者族”的政策实施者

秦始皇开创的基业确实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秦始皇的自我历史定位也是历史的超越者。那么,就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秦始皇等秦朝统治者的面前,那就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还有没有价值?秦朝还要不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此,受自身历史定位意识的支配,秦始皇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回答。

在秦始皇及秦朝统治者看来,以前的历史,除了秦国的历史外,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因为秦始皇已经超越了历史。所以,秦始皇及其追随者在各种场合贬低古代五帝三王的历史功绩,并用暴力手段破坏各国的史书,下令:“史官非《秦纪》皆烧之。”[1]卷6《秦始皇本纪》把秦国以外各国的官修史书统统烧毁,目的是企图用这种手段抹去除了秦国以外的各国历史。

秦始皇对以前的历史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自然不认为历史的经验教训还能对秦国有什么学习借鉴作用。所谓:“三代之事,何足法也。”[1]卷6《秦始皇本纪》如果有人还借历史上的事情对秦朝的政治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那就是对秦始皇超越历史认识的背弃与反对,这是秦始皇所不能容忍的,秦朝制定了最严厉的政策予以惩罚。对于记载古代历史的书籍文献加以烧毁,对于以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非议反对秦朝政策者予以灭族。

蔑视历史并不是说秦始皇不重视历史,丝毫认识不到历史的作用。实际上,秦始皇作为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封建皇帝,他的历史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既然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历史,他就把历史作为了自己取得伟大功绩的参照物。秦朝法律规定:“以古非今者族。”[1]卷6《秦始皇本纪》那么,在秦始皇那里,历史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地就是“以古颂今”和“以古证今”了。在不同场合,秦始皇及其臣僚们都认为最为人们称道的古代五帝三王,不仅统治措施上存在着种种问题,而且其功德与秦始皇相比也微不足道。在历史对比中,秦始皇的光辉形象与伟大业绩才更加突出。

秦始皇自认为已经超越了历史,那么,他所创造的历史就是最伟大的历史了,不仅需要大书特书,而且必须永传后代、永远继承和发扬了。因此,秦朝设置了史官负责编修《秦纪》,以便记载秦朝的光辉历史。在频繁的外出巡游中,于名山大川之处找巨石“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1]卷6《秦始皇本纪》。在刻辞中,大臣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回顾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光辉历史,并记述歌颂这段历史。他们希望秦朝创造的历史与巨石一样永恒于世。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的巡游刻辞中,秦朝君臣反复强调:秦始皇已经超越了历史,但秦始皇的功绩不会被后人所超越了,千秋万代之后,只能顺应、继承和遵循了。在会稽刻辞中指出:后来者只要遵奉秦始皇制定的法律制度,国家就会永远得到很好的治理,国家政权就不会丧失和灭亡,“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1]卷6《秦始皇本纪》

四、受历史惩罚:暴起暴落、二世而亡的暴君

受秦始皇自我历史定位意识的影响,秦始皇既蔑视历史,否认历史对秦朝政治的借鉴作用,又对历史采取了功利化的态度,只是把历史当成为自己唱赞歌与记功德的工具,否认历史的借鉴垂训功能。这样的历史意识对秦朝政治造成了严重后果,加剧了秦朝速亡的步伐。

首先,秦始皇否认历史的发展规律,过分自信于自己打天下的成功模式,并用这种方法去治理天下。在秦始皇及秦朝统治者看来,秦始皇已经超越了历史,自然也超越了历史规律,不再受历史规律的制约。这样,秦始皇打天下的手段具有了普遍的真理意义,可以通行天下,解决一切疑难问题。那么,秦始皇是靠什么统一天下的呢?秦始皇本人总结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1]卷6《秦始皇本纪》在秦始皇看来,自己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的雄才大略与超人智慧;二是军队和暴力;三是秦国祖先的保佑。这里,秦始皇丝毫没有想到在统一过程中人民的支持与贡献,对人民采取了极端轻视的态度,也没有分析总结造成六国衰败灭亡的因素,更没有提出如何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巩固秦朝的统一问题。只是简单地认为,既然自己已经超越了历史,就不会再受历代王朝兴亡衰败规律的支配,嬴政家族就可以无穷无尽地享有天下了,“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至无穷。”[1]卷6《秦始皇本纪》

有了这样的认识,秦始皇认为历史上各个王朝与各个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对秦朝来说是没有任何借鉴意义的。因此,不允许任何人用历史知识非议和否定现实的政治措施,“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兵聚之咸阳……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卷6《秦始皇本纪》既然秦始皇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统治者,在现实社会自己制定的政策也必然是绝对正确的,对反对者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导致秦朝统治者听不进也听不到反对的声音。过高的历史定位,过度的自信,使秦始皇听不进任何不同声音,丧失了转变统治政策的可能,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后果.

其次,对自己是历史超越者的定位,也使秦始皇做起了超越自然规律,企图长生不死的美梦。追求长寿,是所有人的理想与企盼,长生不死,更对统治者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但是,生老病死是任何人也摆脱不了的自然规律,历史上追求成仙不死的人都未能成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寻仙药、保长生上面,为此,他不计代价地派方士去为自己找不死之药,不断到传说为神仙出没之处的海边巡游,听信方士的胡言大修宫殿,隐藏自己的去处[4]。秦始皇乐此不疲、至死不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把自己定位为历史超越者的认识。在秦始皇看来,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一定能够做到;别人求仙失败,他一定能够成功。秦始皇为求仙不死而演出的一场场闹剧,加剧了秦朝的崩溃和灭亡步伐。

五、“亡秦之鉴”: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自我定位为超越历史的秦始皇,很快就被历史所抛弃。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到公元前206年子婴出降,这个威震四海、声名远播的庞大帝国仅仅存在了15年就烟消云散了,但秦朝的历史地位却不容抹杀。正如司马迁所指出的:“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1]卷15《六国年表》对于秦朝地位的评价,学者们的观点多集中在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一统和秦始皇所创立的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体制方面。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写到:“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认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影响了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上类似的评论还有许多。然而,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还应体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因为秦朝暴亡而留给后人的教训与思考。“亡秦之鉴”是秦朝历史发展中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5]卷2《论任贤》注重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中,就有了要注重客观历史借鉴作用的论述。《尚书·召诰》有“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的记载。《诗·大雅·荡》也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都是说要以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才能搞好现实的政治。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有价值的启迪和教益,然而无庸置疑的是,“秦亡之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最为长久,也最为深刻。其原因在于:首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君主专制王朝,在人们的思维习惯里,往往会对第一给予特别的重视和关注。秦从建立到称霸一方,从弱小到强大,最终统一中国,然而就在秦政权走向登峰造极之时,却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如此迅猛的变化结局,令人震撼,令人瞠目,让人感到了不可思议并产生巨大的神秘感,吸引着史学家和政治家的探索欲望。其次,从统一到灭亡,秦朝尽管只存在短短的15年时间,但却颇具典型性,它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后来各个专制王朝都在重复遇到,都能给后人以启发和警诫。最后,秦朝在短短的时间里建立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万里长城、骊山陵墓、秦始皇兵马俑……睹物思情,这些遗址遗物记载着秦朝历史的曾经辉煌与巨大成功,也刻写着秦王朝统治者的暴虐、残酷与灭亡过程,它们不断提醒着历代君臣要续写历史的辉煌,更要避免重蹈秦朝短命而亡的历史覆辙。

秦朝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亡秦之鉴”的内涵也极为丰富,但归其要,正如贾谊所总结的:“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正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众,后世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1]卷6《秦始皇本纪》也就是说,再强大的政权,如果一味崇尚欺诈和暴力,用打天下的手段治天下,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会顷刻间土崩瓦解;要想巩固国家政权,就要学习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不管多么英明伟大的统治者也无法超越历史,蔑视历史者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历史的辩证法。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王绍东.论秦始皇的理论创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3):78-83.

[3] 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王绍东.从“沙丘政变”看历史发展的偶然与必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6):86-90.

[5] 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On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by Himself and its Influence of First Emperor of Qin

WANG Shao-d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010070,China)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unified the Six Kingdoms,became the first centralized autocratic monarchy in Chinese history,ushered in a new era.He positioned himself as the historical transcendence.Influenced by such self consciousness in historical position,he not only contempted for history,denied that the history had reference to Qin’s political,and adopted a utilitarian attitude to history,but treat the history as a tool for his own praises and merits,denied the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training function.Thi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caused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politics of Qin Dynasty,exacerbated the pace of perishing,also left the extinction of Qin Dynasty as valuable historical heritage.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histonical position;historical consciousness;the extinction of Qin Dynasty

K233

A

1672-2817(2015)06-0090-04

(责任编辑:高士荣)

2015-03-20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3BZS020)

王绍东(1964-),男,内蒙古宁城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猜你喜欢
秦始皇定位历史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秦始皇忆师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新历史
秦始皇拜荆条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