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建 设
(许昌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世界当代史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以许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当代史》课程为例
尤 建 设
(许昌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从学术史回顾、课堂教学现状、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看,有必要进行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在实践探索方面,项目组对课程教学体系重新进行了“顶层设计”,实行模块化、分段式教学;根据教学需要,综合运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双语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互动。从实践效果来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
世界当代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
《世界当代史》课程是普通高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学习这门课程。从课堂教学状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改革之路。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以许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三个年级(2010级、2011级、2012级)为试点,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学术史回顾来看,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对于《世界当代史》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在中国知网输入“世界当代史”、“教学”两个关键词,相关文章仅有十余篇。相比之下,对《世界现代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倒是很多,有百余篇。所以,对《世界当代史》教学改革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
相关学者主要从双语教学、世界当代史与时事、研讨式教学法、史料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李超《高校世界史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反思——以陇东学院历史系〈世界当代史〉为例》(《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结合在《世界当代史》课程中双语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从思想认识、教师、学生、教材和政策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之道。[1]王祖奇《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与时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5期),认为世界当代史与时事关系密切,时事因素在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合理运用时事材料,拓展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张郭《析论世界当代史课程特点与史料教学》(《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认为史料教学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3]
此外,还有学者从全球史观、教学心得体会等角度对《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如赵艳霞《试论“全球史观”与世界当代史教学》(《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陈天社《世界当代史教学的几点体会》(《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李尔平《从单向传授历史知识到多元解读历史——谈〈世界当代史〉的教学心得》(《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5期);等等。
上述研究,从不同视角对《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当然,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比如,如何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等。因此,有必要就《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进行研究。
(二)从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习惯于填鸭式的满堂灌,很多情况下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传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感觉困倦枯燥,甚至厌烦,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没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其结果是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学生心不在焉、昏昏欲睡,你讲你的课,我做我的事,教与学两张皮,课堂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从普通高校历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通过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而学生在对课程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实现上述目标无从谈起。因此,有必要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对课程教学体系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实行模块化、分段式教学
现在通用的世界当代史教材,大多以时间为序,章节太多,割裂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便于全面系统地掌握。为此,许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教师对世界当代史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梳理出世界当代史的四条线索,勾勒出世界当代史发展的脉络和框架,章节和体系安排围绕四条线索展开。围绕世界当代史的四条线索,分为四个大模块(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块,“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模块,“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模块, “战后国际格局与世界科技文化”模块),根据实际情况和模块的不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由两名教师联合承担教学任务,实行分段式教学。一名教师承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块、“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模块、“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模块等的教学任务;另一名教师承担“战后国际格局与世界科技文化”模块的教学任务;主讲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世界史教研室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互动
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双语式等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模块章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具有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互动性的特点。[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承担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在“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模块,围绕苏联解体问题,我们运用了案例式教学法,对苏联解体进行案例分析。教师首先把苏联解体过程进行大致介绍,列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其次,分组讨论,讨论时间20分钟。例如,我们将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历史学本1班25名同学分成4组(每组6-7人),进行小组讨论。紧接着,进行小组发言,由每组出1名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意见。通常发言时间3-5分钟,每组代表发言完毕之后,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说明。各组发言完毕后,有分歧意见则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最后,学生在发言和讨论之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总结。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历史原因、政治经济体制因素、民族因素、对外政策因素、领导人个人因素、党组织和党员因素、和平演变因素等。课堂总结认为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苏联解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苏联共产党的变质异化,脱离了民众,最终为民众所抛弃。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的一次重大挫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又进一步思考苏联解体对我们有什么警示?学生们指出,鉴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国的发展必须有坚强的党的领导,必须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必须有国际化视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必须反腐败等等。还有的学生结合苏联解体,指出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指出党组织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必须反对“四风”等。通过组织引导启发,使学生把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关心、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又穿插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研究,在集体讨论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各抒己见,自由发言。[5]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总结提高等几个步骤。历史学专业学生每班30人左右,具有小班化特点,比较适合研讨式教学。
在“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模块,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首先通过QQ群等方式,在上课前一周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亚非拉贫穷落后的根源”,并告诉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例如,引导学生通过中国知网查找相关文章、通过图书馆查阅《殖民主义史·总论卷》等相关书籍资料。在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阶段,教师通过QQ群、微信等形式随时与学生保持沟通,解疑释惑。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及归纳总结。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言踊跃,有的以非洲为例,列出了非洲国家落后的多条原因;有的以马克思“双重使命”理论为依据,指出亚非拉落后的殖民主义因素;还有的从发展道路、教育水平、地理环境等方面指出亚非拉国家落后的原因。新媒体时代的课堂讨论已经突破传统的课堂45分钟的时空局限,有的学生课后通过QQ群、微信等媒介就相关问题继续进行交流探讨。
通过研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双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英文穿插讲述重要的名词、事件、演说辞等,例如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等,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汉语两种语言,阅读外文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6]
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块,以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为例,分析了肯尼迪就职时国际国内状况以及肯尼迪的政治抱负。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是演讲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韵律美,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第一次就职演说并称为“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两次美国总统就职演说”。[7]教学过程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边朗读边解读,展现肯尼迪总统就职时的激情与豪迈。结合就职演说,引导学生分析了肯尼迪总统就职时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世界形势危机四起,亚洲东南亚地区的危机、非洲刚果危机、拉美“共产主义”在古巴建立政权;国内危机不断,企业的破产已经达到了大萧条以来的最高峰。在这种情势下,肯尼迪提出了“新边疆”的施政纲领。课后,学生反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三句话或关键词是:one thousand days(一千天);let us begin(让我们开始干吧);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不要问……,而应问……)。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例如,在“战后国际格局与世界科技文化”模块,对“冷战”(the Cold War)定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欧洲历史大辞典》(王觉非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冷战”原来的定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8]1372这一定义曾被广泛采用,现在采用的新的定义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大强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9]41原来的定义强调冷战是美国主动发起,现在的定义强调美苏共同作用。这种定义的变化,体现了目前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教师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
(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原来的学生心不在焉、昏昏欲睡状况不见了,课堂上分组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展现多维度及新视角,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充分显现,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把课堂学习研讨内容纳入期末考试考核之中,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成绩大部分在良好以上。
(二)学生评教优秀,毕业论文选题、考研等倾向明显
连续三年,《世界当代史》课程学生评教成绩优秀。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上,以前对运用世界史外文资料、中国古汉语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作为选题方向。近几年来,学生毕业论文选择世界史,特别是世界当代史方向的明显增多;学生在考研时,报考世界现当代史、当代国际关系方向的逐年增加。学生表示对世界当代史课堂教学非常感兴趣。
(三)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历史学本1班1名学生,参加学校“雄才韬略”辩论赛,结合辩题举出很多国际形势发展的事例“舌战群儒”,充分展现了其科学人文素质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荣获学校“优秀辩手”称号。在期末考试主观题环节,学生对材料分析题把握到位,分析深入,逻辑层次清晰。从实践效果来看,实现了方法与效果的统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
[1] 李超.高校世界史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反思——以陇东学院历史系《世界当代史》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0,(6):136-140.
[2] 王祖奇.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与时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5,(5):108-109.
[3] 张郭.析论世界当代史课程特点与史料教学[J].巢湖学院学报,2011,(1):153-156.
[4] 邓小明.论案例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38-39.
[5] 朱英,李里. 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研究型课程为例[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18):68-73.
[6] 邓广慧.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12):97-98.
[7] 卢婕.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肯尼迪的《就职演说》[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145-146.
[8] 王觉非 主编.欧洲历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9] 齐世荣 总主编,彭树智 卷主编.世界史·当代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熊伟
2015-01-20
尤建设(1977-),男,河南汝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世界当代史教学与研究。
I206.2
A
1671-9824(2015)03-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