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仝晗笑
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仝晗笑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因此,从新媒体角度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本文正是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外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4.64亿。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已成为人们平时生活交流的新平台,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是新技术的创新地,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合理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第一,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速,对空间和时间的要求不高,让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来选择并关注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新媒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范围扩大了,大学生们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快速地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效率,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媒介向新媒体靠拢。
第二,新媒体表现形式多样,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够更加多元化。为了让大学生快速及时地获取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QQ、飞信、网络等新媒体,以图像、声音和文字相结合,生动有趣地表达思想教育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可以在有趣、有引力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课知识,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提升工作者的亲和力,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一,新媒体对空间和时间等限制因素的要求不高,信息的传播相对自由,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一些落后、不健康的思想趁虚而入,使社会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进行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往往容易分散注意力,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思考空间变得狭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道德认知和思想观念。
第二,新媒体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空间,给社会人提供博客、网络论坛、QQ、微博等具有明显虚拟性的通讯媒体,使得发布人的言行得不到规范,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逃避现实社会的人伦道德约束。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这种虚拟世界中,由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中的差异,特别是在社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同,使部分学生难以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变得紧张孤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学习新媒体的使用方法,积极宣传新媒体的作用,可以通过QQ、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造一个崭新的信息传播平台,构建一个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其特点,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关键的是校园网络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贴近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积极解决大学生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正确合理引导学生
由于新媒体的自由特征,导致人们接受信息内容繁杂,这其中也包括一些负面信息或虚假信息。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容易对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产生兴趣,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民主化观念,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主体地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并自觉地将知识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进一步达到提高完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教育目的,让师生可以彼此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形成一种协同的学习模式,进而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提高媒体监管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自律意识
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主体,是开放独立的,人们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在新媒体中交流沟通,使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发布的监控机制,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法规制度。高校更应该要通过设立网络管理员、建立网络虚拟组织等方式,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校园媒体信息的监控体系。同时,高校应该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教育学生自觉抵制远离网络垃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教育学生提高网络自我保护意识,提防网络陷阱。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能够自教自律。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北坪:《论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探索》2012年第2期.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6期.
[3]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6期.
作者简介:仝晗笑(1988.9-),女,河南尉氏人,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0-0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