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倩
学生发展理论视阈下学生工作理念方法再思考
文/张倩
学生发展理论发端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重要的哲学依据和理论基石。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了解并运用学生发展理论,更新工作理念、优化工作方法,着力于关注并推动学生发展,有助于在学生工作领域更加充分地实现大学的育人功能。
学生发展理论;辅导员;工作理念;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是教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做好育人工作的必要前提是对人、尤其是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重视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了解并尊重学生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求,对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并进而通过学生工作实现高校的育人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发展理论概述
学生发展理论发端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20世纪中叶,学生事务管理在美国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面对校园出现的重大转变,学生事务管理者需要理解学生多元化的理论观点,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了解高等院校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皮亚杰勾勒了人一生的发展曲线,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为人们理解环境和周围群体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作出了贡献。后来的理论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经历做了详细研究。
学生发展理论专注于探讨学生在大学期间个人心理和人际意识的发展及其因素,发展被视为个人能够更负责地处理其经历的一个积极的成长过程。罗杰斯把学生的发展定义为“在高校环境中学生成长、进步、能力提高的方式”。
(二)几种有影响的学生发展理论
1.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主要对个人一生中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人们的自我定义问题、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及面对人生的抉择问题。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需要优先考虑的关注点,这成为个人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马西亚对年轻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做了实证研究,聚焦于自我信息的探索以及作出的承诺所起的作用。他从是否做出过抉择的角度出发,把探索称为一场“危机”。个人一旦做出抉择就意味着作出承诺,是对自己决定的投资。马西亚的研究凸显了学生为解决身份认同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满足其不同需求,学生事务管理者需要对此加以注意,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措施。
2.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阐释其体验,如何理解所接触到的概念。认知结构的发展要经历几个阶段,每当产生新的体验,获得新的观察视角,面临新的必须解决的认知冲突时,人们的认知就将由简到繁逐渐发展。
金和克齐恩纳的研究工作关注人们对反思判断能力发展的理解。他们的理论描述了个人是如何解决不良结构问题,即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金和克齐恩纳提出认知发展的七个阶段,并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阶段代表理解知识和知识如何习得的方式,以及一种解决不良结构问题的途径。人们的思维将随着各阶段的前移而日渐复杂。他们提出,接触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有助于反思阶段向前发展。人们需要适当的时机处理复杂问题,需要学会使用推理得出结论、为阐释提供依据。
大学生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不良结构问题(参与什么活动、与什么人密切交往、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鼓励学生对结论所引发的问题多加思索,并做出理智的选择,也必须让学生知道,如果产生新的证据,可以对不良结构问题进行重新评价。
3.个体-环境互动理论
任何行为都是个人与其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教育者希望鼓励学生学习,那么他们首先必须考虑形成学生特点的各种因素,如教育和社会背景、学习能力、发展层次以及个性,而且也必须认识到校园环境的作用,如外在环境、学校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社会环境。极为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每个人来说,有些环境对之有利,有些环境则不利。同样,同一种环境,对某些学生有利,而对其他学生则不利。
斯科拉斯伯格、林奇和齐克林提出,自我价值感是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校园环境和学生参与的最关键问题是培养一种归属感,让学生感觉学校认可人类对社会和心理慰藉的需求,感觉自己在学校中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受到重视。他们强调,学校必须努力创造有利环境,培养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关注,受到在乎,受到尊重。
(一)观念层面,以学生为根本、为主体的思想被一再倡导并广泛接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与之相应,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者和研究者们也已经普遍认同并开始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工作模式。目前,知网上能够搜索到万余篇文献致力于探讨以人为本的高校工作:如何在学生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如何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来引领高校学生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如何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精神具体落实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这些讨论和研究基于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声。
(二)操作层面,自上而下的行政化运行模式难以在朝夕之间完全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学生工作习惯性地都是从学校出发,按照行政化的运行模式,学校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单向地要求学生去适应;学校布置出各种任务安排,单向地要求学生去完成。一方面,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学校而非学生成为了主体,规章制度的细则和任务安排的主题更多地是出自学校发展的需求,而更少地考虑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定位成了思想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被动的接收对象,是被管理和被教育的群体。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些规章制度和任务安排更多地出自学校需求而更少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它们往往会有着较强的主观性、直觉性和经验性,大局性固然非常强,然而相比之下科学规划性和专业性却往往有所欠缺。
随着国内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深入,学生的诉求在不断增加,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也开始拓宽和丰富,并且面临日趋复杂的诸多现实问题,这一自上而下的行政化运行模式再不加以改变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局面。
(一)理念层面,始终着眼发展,树立基于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是一个人初步迈向成熟的重要年龄段,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不仅要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获得,更要完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进一步成型,以及自我探索、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等多方面能力的质的进展。
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包含了高等教育中除课堂教学和专业学习之外的几乎所有方面,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辅导员们尤其需要建立起一个基于发展的学生观和学生事务观。要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自我发展潜能等待在大学以及今后的人生阶段被发现和发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这些潜能的发现和发掘所可能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进而能够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立足点上思考问题,在每一项工作中都积极关注学生所取得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身心和谐、主观能动性和成长性。
(二)方法层面,实践自主管理,鼓励学生成熟型人格的建立
就年龄和发展阶段而言,大学生已经是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成人,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着力于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成长和发展。实践学生自主管理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机会。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培养,自主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处理诸多事务的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判断、选择与决定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它确立了学生在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切身相关的事务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在自我管理中逐渐养成民主意识和自我负责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具备一名合格的公民所应当具备的责任感以及相应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同时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成熟人格的成型。
(三)细节层面,尊重类型差异,理解支持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本身就包含了对个人性、自由性、甚至是一定程度的反叛性的鼓励。身为高校辅导员,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看到学生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支持学生的多元性,而不应当主观片面地认定那些与主流相异的学生需要即刻被教育或纠正。要给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的空间,让学生们多一些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这不仅体现在课程的选择和学习上,更需要体现在个体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
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当中,更多来自各个地域、民族和家庭背景的学生进入高校。这些学生开始大学学习之前的情况和基础是多种多样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发展的目标自然也会是多样化的。每个不同个体的成长发展会展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模式,个体自身内部发展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也不会全部整齐划一。这对辅导员对多样化发展理解包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环境层面,畅通资源渠道,合力营造积极开放的软环境
当前的高校工作实践中,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和各个不同岗位之间仍未形成高效迅捷的联动系统,教育体系尚不够完善健全。而且,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交流相对不多,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尚缺乏深层次互动的动力与契机。依据学生发展理论,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发展,高等学校应全力整合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多种层次、多个方面成长发展内在需求的各个类别的资源,尽量通力协作,尽力打通渠道,持续增强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相对独立的小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们在校园里专注、自由、平等地学习。然而,这一环境也非常有可能因为与社会脱节,而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和毕业之后步入工作。作为辅导员,应当积极地打开校门,引入社会需要和社会动态,有秩序、有策略地将大学内的教育管理向社会化倾斜。引入社会的需求和动态让大学生的思想和能力既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又能够站在一定高度做出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五)自身层面,立足交叉学科,提高自身工作的科学化积累
辅导员学生工作的理论依据本身就来源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晶,其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和细致性、工作对象的多样性和发展性决定了要求多学科理论和多学科方法的支撑。
与此同时,就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工作与研究来说,它并不是纯粹的某一个学科,而是更多地偏向某一个领域。多个对象领域可能由同一学科来分析,相应地,某一对象领域也可能由多个不同的学科来共同研究。辅导员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积累多个交叉学科领域知识来指导工作和开展研究的本领,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弗洛伦斯A·汉姆瑞克,南希J·伊万斯,约翰H·斯苏.学生事务实践基础:哲学、理论、教育成果强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6-65.
[2]赵睿.学生发展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借鉴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5,4,104-107.
[3]张晓坚,孟杰.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J].文教资料,2012,22,129-130,142
[4]赵玉苏.学生发展理论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启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827-83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0-0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