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

2015-03-01 06:51介晓宇
亚太教育 2015年28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改革

文/介晓宇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

文/介晓宇

摘要:学分制是适用现代教学的一种新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的学分制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的教学管理中。但我国目前的学分制基本上仍是建立在学年制基础上的学分制,学分制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学分制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之间存在冲突,如何建立适应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本文中将进一步阐释的。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一、学分制概述及其特点

学分制是建立在选课基础上的一种较为灵活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进行衡量。不同的课程学分不同,一般以每一学期的授课时数、实验和实习时数以及课外指定自习时数为学分的计算依据。学分制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引入我国高校学习管理体系中,学分制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学分制已在我国高校推行。

和传统的学年制不同,学分制的灵活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老师、上课时间和地点。2.学生完成了教学计划内的学分即可申请毕业。3.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是同一的刚性管理,弹性的课堂和学制更有利于学生自我的发展。4.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班级甚至是年级,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但同时,学分制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目前的学分制本质上还是学年制,也就是在学年制基础上的学分制,又称不完全学分制,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将课程的学时转换为学分,增设选修课。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灵活性,但远未符合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实现弹性学制。

二、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虽然在学习上给予个人极大的选择空间,是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但是在各高校的运行过程中,学分制与目前的教学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点,主要表现教学层面和学生层面。从教学角度来看,学分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资水平的提升,但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校院系的壁垒使得跨专业甚至跨学院选修存在障碍。2.教师传统课堂观念较重,考勤和课堂纪律成为高校老师约束学生的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3.学分制强调修读一定的学分,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择上,难以避免学生为了走捷径,图快捷,选择一些易于修读的课程,从而偏离学分制设立的本意。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会削弱学生学习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4.学生选择教师及课程的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产生压力,一些教师可能会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人数,去迎合学生的需求,放松要求,使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分制与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行政班级观念弱化,同班甚至同级学生的上课地点和时间分散。学生的课堂管理面临挑战。2.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学生的选课、选修自由。3.学生在选修或者选课之前,对于任课教师或者所选课程缺乏认知,导致选课的盲目性。或者同样学分的情况下,学生更趋向于选择易于通过或教师要求宽松的课程。反而不利于个人发展。4.学生如果在某一个学期内有不及格科目,必须通过重修重新取得学分,必须跟下一专业年级重修。实质上是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无法保障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自由。5.缺乏对课堂及课后的学习管理体系。班级的观念逐渐弱化,同时又缺乏完善的导师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缺乏认知和管理。

三、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上所述,学分制在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中不利于达到教育根本目标。需对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学分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针对学分制与教学管理的冲突,笔者有以下建议: 1.优化教学资源。完善丰富课程体系,发展高品质课程。同时在硬件设施上给予保障。比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书馆、远程教学课程、实验室以及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品质和质量,为学生选课提供充分的资源保证。2.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务管理。完善教学体系是指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是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同时选修与必修、基础与专业等各个方面要合理分布,兼顾好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等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同时在教学管理技术上,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构建平台,满足在校学生的选课需求。3.加强选课指导,建立健全导师制。从选课的源头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避免选课过程中出现的盲目盲从现象。导师制的建立和完善,从制度上保证选修的课堂质量和管理。4.完善考试考核制度。针对学分制下,学生对不及格课程只能随下一学年重修的情况,增加考试及考核在时间和机会上的灵活性。建立起合理的重修、重考、面试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任课老师一定的决定权。5.加强学分制下的教学监督。这里不仅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同时也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6.针对现在的学年制基础上的学分制,改革学籍制度,实现本科教学的弹性学年制。

学分制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人的更好更快发展,在学分制的运行过程中,会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有冲突,如何改进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完全学分制,依旧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丽,颜萍:《推动和完善我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 (2) :第99-101页.

[2]弓志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理论与实映》[J],山西时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3]王世伟,李景怡:《谈学分制的利弊和离层次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 (l),301.

[4]宋元平:《学分制下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浙变化与角色定位》[J],体育与科学,2003 (2).

[5]梁方君:《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 (2).

作者简介:介晓宇(1989.2-),女,河南洛阳人,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0-0188-01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改革之路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改革备忘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改革创新(二)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浅谈初中研究性学习的“4×3”管理模式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