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的胸怀

2015-02-28 02:47曹应旺
党史文汇 2015年2期
关键词:胸怀周总理毛泽东

曹应旺

周恩来总理诞辰90周年时,李先念写过一篇怀念周总理的文章。文中引用林则徐的诗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然后指出:“恩来同志确实胸如海洋,容量极大。”这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对周总理博大胸怀的评价。从“文革”中过来的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周总理是什么委屈都能受的,是有着“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我不进地狱谁进地狱”的奉献精神的。他们也都是敬佩周总理的胸怀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各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上提出“五个坚持”,即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学习这“五个坚持”,使我不禁想起周总理的胸怀。因为这“五个坚持”同周总理的胸怀是完全一致的。周总理的胸怀,有一个“大”字,有一个“忠”字,有一个“慎”字,有一个“献”字,有一个“廉”字,此外还有“节、孝”二字。

始终有一个“大”字

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坚持”之一,是“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他要求中办的工作要“照应各方关切,配置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围绕大局,聚焦大局,服务大局”。这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大”字。这个“大”字,首先是指大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

这个大目标是近代以来所有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大目标。

周总理的胸怀里一直有这个“大”字。他在小学读书时就用毛笔写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他在《尚志论》作文中写道:“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计其大”即救国家、尽力报效社会。他对当时国家遭受强邻的虎视眈眈,巧取强夺忧心如焚。他对同学们说:“危险之期,困难之境,孰有过于今日之中国也耶!”“愿吾最可敬可爱之同学,闻而兴鸡鸣起舞之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念。”

革命胜利后,周恩来担任新中国总理27年。他胸中的“大”字,就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变贫弱的中国为富强的中国。

1972年11月,他曾说:“20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一个水利。这是关系人民生命的大事,我虽是外行也要抓。”

“上天”即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是国家整个科学技术、工业、国防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周恩来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在运筹、组织、管理上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个东西是GDP所不能代替的。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周恩来在为农业现代化奋斗时,特别重视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水利方面,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和许多重大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文献。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极大地提高了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

“上天”和水利这两件事,都是毛主席让周总理挂帅去抓落实的。

周总理抓这两件大事,始终贯彻着一个当前服从长远、小局服从大局的大局观。他抓两弹一星,高度重视协同作战、集智攻关。这件事让杨振宁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抓水利强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强调统筹兼顾,很好地协调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利益。

始终有一个“忠”字

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坚持”的第一条,是“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这一条是最根本的一条,胸怀能不能博大,关键在于有没有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周总理胸怀宽广、容量极大,起关键作用的是他的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郭沫若在悼念周总理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忠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周总理是一位忠诚的总理,是一位对人民忠诚、对国家忠诚、对党忠诚、对毛主席忠诚的好总理。

周恩来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处在党和国家关键位置上且担任了27年总理的领导人。作为总理如何处理好与主席的关系?这是体现周恩来胸怀的突出方面。讲周恩来的胸怀,不可能绕过毛、周关系。

毛泽东成为主席,成为党和人民的领袖,是党选择的结果,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周恩来也参与了这个选择。在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前后,周恩来推举毛泽东领导红军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个选择也体现了周恩来的胸怀,选贤与能的胸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胸怀。自那以后的40多年中,周恩来是忠心辅佐毛主席的。这同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是完全一致的。

体现周总理胸怀的毛、周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呢?

第一,毛、周关系是和而不同、差异互补、相辅相成的协力关系。

在群星灿烂的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毛泽东扮演的是总战略家、总决策者和理论家的角色;周恩来是总管家、实干家、总执行者的角色。就像郭沫若在一首诗里所说,毛、周两人是“同心、协力、共命”的关系。

儒学大师马一孚曾在中南海怀仁堂挥笔写下两副诗联,分别赠给毛泽东和周恩来。赠毛泽东的诗联是:“使有菽粟如水火,能以天下为一家。”透过这副诗联,我们看到的毛泽东是提出理论、原则,绘制新中国发展蓝图的人。赠周恩来的诗联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国经野辅世长民。”透过这副诗联,我们看到的周恩来是将原则具体化、目标步骤化,使设计蓝图进入可行性操作之中的人。马一孚先生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用两副诗联表达了对毛、周之间协力合作关系的深刻认识。

遵义会议以后,周恩来为了让毛泽东集中精力思考战略性的和理论上的重大问题,常常有意识地使自己主要扮演执行者、管理者的角色。建国后更是如此。他多次对经济部门的负责同志说,毛主席听汇报看文件只记几个大数就够了,我是办具体事的,要记一些具体数字。有一次,一位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问周恩来,为什么不做些理论工作?周恩来严肃地说,你怎么也讲这个话?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那么多具体的事,总要有人去管它的。我多管些这类事,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

毛泽东许多事情都是管方针、路线、决策,至于怎样去具体落实,全交给周恩来。

例如,在转战陕北及在西柏坡的日子里,毛泽东与周恩来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指挥所里运筹决策,指挥着全国解放战争。毛泽东主战略思考,周恩来主组织实施,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凡是毛泽东下定决心做出战略决策之后,如何组织部署、如何贯彻执行都由周恩来具体抓;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无论是后勤供应还是部队调动,都离不开周恩来具体的组织指挥。

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例如,在1972年中美握手的重大外交事件中,总决策者是毛泽东,具体做好这件事的是周恩来。尼克松回忆说:“谈到具体的国际问题,毛在1972年会晤时一开头就说,‘那些不是应该在我这里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讨论。我讨论哲学问题。我们会谈中触及了最高领导议程上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都是从哲学角度谈的。最有趣的是,在我此后同周的所有会晤中,他常常提到毛所谈的话就是他在谈判中所持立场的指南。”

又例如,在治水方面,毛泽东以雄伟的气魄提出了一个个治理、开发、保护江河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高峡出平湖”“一定要根治海河”“南水北调”“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兴修水利、保持水土”等。至于将这些战略目标步骤化、具体化,毛泽东则得益于周恩来。周恩来总是积极稳妥、周到细致地组织实施这些战略目标,他特别善于将务虚与务实、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步骤、远景与近期、战略与战术结合起来,并鞠躬尽瘁地使之进入实际操作之中。仅仅从治水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领悟到,为什么人们“寻找毛泽东”总是伴随着“怀念周恩来”。

尼克松在北京访问,以其政治家的敏锐眼光,看出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战略家、决策者和总管家、执行者的关系。尼克松说:“毛是政治局的主席,即使在风烛残年也仍然是公认的领袖。而周是总执行官。”尼克松认为,周恩来以其“卓越的行政才能和似乎不知疲倦的个人精力”进行具体而务实的管理,“好让毛全神贯注于做国家超然的精神领袖。”尼克松说:“中国革命没有毛,就绝不会燃起火来。而没有周,它就会烧光。”这虽是极而言之的话,但却道出了毛、周之间差异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毛、周关系是忠诚与信任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领导干部不能错位、越位、缺位。周总理在总理这个位置上从未错位、越位、缺位。

周恩来处处维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在周恩来面前,任何损害毛泽东领袖地位的图谋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周恩来率团出访莫斯科时,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粗野地说:“我们可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的毛泽东呢?苏中关系不好就是他们两个人搞的!”周恩来就此事向苏方提出抗议,指出这是苏方在挑衅,同时马上报告了毛泽东。

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在周恩来和毛泽东数不清的单独会面中,凡是周恩来提出、被毛泽东采纳的正确意见,周恩来公开传达时总说是毛泽东的决定。周恩来到灾区视察、慰问,总要讲“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慰问大家”。1962年6月,周恩来视察延边,群众欢呼起来,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脱口说:“各族人民群众是多么热爱总理啊!”周恩来立即纠正道:“这是毛主席的威望,党的威望。”

在历次公开的重大活动中,周恩来总是突出毛泽东的形象,把聚光灯的焦点对准毛泽东。有一次,一位记者为了抢拍毛主席的照片,不顾一切地把长镜头往前伸,竟从周恩来的肩上伸了出去。拍完照片,周恩来回过头来,记者才大吃一惊:“啊!总理!”

毛泽东信任周恩来,把周恩来那里看成办事的中心,许多大事都交给周恩来去办。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总结中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要同民主人士商量,但“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

毛泽东对周恩来,有时见面亲切地称呼“恩来”,有时在急件上直呼“周”,有时在书信中称呼“周总理”,有时则尊称“总理”。毛泽东与他人交往中,直接而简便地呼姓或完全以职务代称是极少见的。“周”和“总理”这两种称呼方式,从细小侧面反映着毛泽东对周恩来信任中透出自然、亲近。

第三,毛、周关系是善于迂回、等待与高度尊重的关系。

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曾指出:“正确的意见常常是要经过许多等待、迂回才能取得胜利,为大家所接受。当然这个等待过程是痛苦的。”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毛泽东也会犯错误。如何对待毛泽东的错误、同毛泽东的分歧?周恩来从不采取直接批评、直接对抗的态度,而是一贯采取迂回、等待的态度。在反冒进与反反冒进的意见分歧中,周恩来就采取了迂回、等待的态度。在“文革”动乱中,周恩来也是采取了迂回、等待的态度。周恩来的这种迂回、等待维护了党的统一和团结,避免了分裂。

毛泽东对周恩来在分歧面前的迂回、等待是尊重的。如对他的反反冒进,毛泽东在1960年的十年总结中,实际上承认周总理是对的。毛泽东写道:“一九五六年周恩来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如钢等,替我们留了三年余地,多么好啊!”

始终有一个“慎”字

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坚持”的第三条,是“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他指出:要“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我感到这第三条中有一个“慎”字。这个“慎”字既体现了工作作风,也体现了工作方法。这个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是与胸怀、世界观联系着的。

周恩来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国总理,这与他的绝对忠诚和大局意识分不开,与他思考事物的周密如水银泄地,处理问题的敏捷如电火行空的才能分不开,也与他胸中始终有一个“慎”字分不开。他是谦虚谨慎的典范,也是“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典范。

周总理谨慎的工作方法最重要的有四条:

第一,谨慎恐惧。随意性和急躁冒进,是政府管理的大敌。周恩来认为政府管理千头万绪,“稍一不慎就会出乱子”,“不能急躁,不能草率,必须谨慎从事”,需要“谨慎恐惧”。他指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谨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丝毫大意不得。”周恩来抓水利、“上天”两件大事时,尤其重视谨慎恐惧。他针对高坝大库的建设说:“我对这个问题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不要太自信。”

周恩来抓“上天”即“两弹一星”的尖端科技,其谨慎恐惧具体化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在外交工作中,他同样重视谨慎恐惧。外交无小事。他指出:“外交不能乱搞,不能冲动。”“应该加倍谨慎。” 他以谨慎恐惧的态度抓水利、抓“上天”,抓外交和国家建设,避免了重大决策的失误,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奇灾大祸和巨大浪费,也是这些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求同存异。建国前,周恩来做统一战线工作时就重视求同存异。夏衍回忆:抗战时期在重庆与有些党外人士看法不一致,他去向周恩来请教。周恩来对他说:“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建国后, 周恩来在外交工作上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求同存异。如:他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在处理中美、中日关系时也是重视求同存异。在内政上,他指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 周恩来正是由于在内政上善于求同存异,所以具有能把各种思路不同的人凝聚到一起的人格魅力。周恩来正是由于在国际交往中善于求同存异,才使我国的外交工作始终占据主动,既能保持独立自主,走好自己的路;又能融入世界,实现和平共处。

第三,中和守衡。一位外国朋友曾说:在周恩来身上,从来没有那种狂想主义和极端主义的色彩。这句朴实而平凡的话,比较准确地概括出周恩来中和守衡的思想方法特点。例如,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他反对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指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才能使各方面的工作生气勃勃,否则就死气沉沉。”几个月后,他又指出:“处理好上下关系,既要做到集中统一,又要因地制宜,二者必须都照顾到。” 例如,他强调经济建设必须注意平衡问题,指出:“一定要为平衡而奋斗。数量上平衡以后,还有品种和时间上的平衡问题。”他借鉴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轻工业,影响民生的教训,指出:“轻视这两者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会发生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

第四,谋定而后动。在外交工作和国家建设中,如何处理目标与步骤、谋划与行动的关系?周恩来的一贯做法是谋定而后动。他重视事前的计划、运筹,强调预备好了才行动,有目标地稳步前进,不打无把握之战,不打无准备之战。

始终有一个“献”字

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坚持”的第四条,是“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他称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行,称赞泰戈尔诗中所写的甘当花朵和果实陪衬的绿叶精神。

周总理的胸中始终有一个“献”字。他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典范。

周总理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首先表现在勤劳工作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总理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勤劳是其原因之一。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地工作,精力充沛,好像不知道疲劳。他被外国人称为“北京全天候人物”,“是中国总管一切的人”。他能管得过来,能管得有条不紊,靠的是勤劳。邓小平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

困难时期,周总理直接抓粮食调拨,帮助严重缺粮省份渡过难关。根据周恩来工作台历记载,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两年零四个月里,周恩来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达115次,还多次出京调查粮食情况,解决粮食调拨问题。从周恩来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现仍保存的32张报表中,周恩来的笔迹有994处之多。这是他勤劳的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例子,从1962年11 月17日中央专委会成立到1974年4月,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会议达60次之多。也有人说,周恩来担任中央专委会主任以来,主持或参加的与中央专委会工作有关的大大小小的会议达500次之多。

周恩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特别突出地表现在逆境之中。

有人在顺境可以讲奉献,但在逆境中就只考虑个人利益了。汪精卫和张国焘就是这样的人。叛徒都是过不了危难关。正因为如此,王夫之说“顺境逆境看襟怀”。大胸怀、无怨无悔往往是在逆境中充分显现出来。这就是司马迁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司马迁也正是因为受宫刑才写出千古绝唱的《史记》。这也就是明朝冯梦龙说的“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

周恩来的大胸怀、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在“文革”逆境中得到了充分显现。“文革”乱局中,周恩来需要加倍地勤奋工作,需要加倍地迂回、等待、忍让。这些都是以牺牲他的健康、牺牲他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李先念说周总理在“文革”中是“在荆棘中潜行,在泥泞中苦战”。周恩来也曾说“文革”使他少活10年。他为什么不去当个逍遥派,图自己自在呢?他为什么不去称病稳退、明哲保身呢?很简单,这不是周恩来的胸怀,不是周恩来的精神。

周恩来因为在“文革”逆境中无怨无悔地奉献,才铸造了他“文革”10年的苦难辉煌,才有了10里长街送总理的前无古人的壮观场景。所以邓小平说周总理在“文革”中起了“中和作用”和“减少损失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时,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所以陈云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

始终有一个“廉”字

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坚持”的第五条,是“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他指出,“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他要求学习《论语》中提出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周恩来胸中始终有一个“廉”字。他从不多吃多占,内衣是补了又补,没有什么私人财产,更谈不上什么国外存款。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周恩来的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都是值得我们思索和学习的。

周总理的胸怀也装着他的亲人和家庭。这也是与那个“大”紧密相连的。因为孝敬父母、爱护妻儿的人才能爱国爱民。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连自己的妻儿都不爱护的人,怎么可能爱国家、爱人民呢?

有一位学员在作业中结合他个人谈中国梦时,提出要爱国、忧国、兴国,要敬业、勤业、精业,要孝亲、爱亲、育亲——抓住“国”“业”“亲”这三个字,抓得好。这三个字传递了个人、家庭、国家的联系,个人不敬业、家庭不亲爱,何谈爱国?这三个字是通向周恩来胸怀的三个字。周恩来对他的伯父和父亲,对他的两位母亲和八妈的孝子之心感动了许多人。

还有一位学员在校园微博上谈了对妇女解放的认识,指出了当今社会上有些地方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有的男人因妻子不能生育就无情地抛弃了妻子。这篇帖子写得好。这样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者,能指望他爱国爱民吗?这使我想起周恩来爱妻子、与妻子终生相守的胸怀。1927年在广州白色恐怖下邓颖超生第一个孩子夭折后,医生就告诉她不能生育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周恩来安慰她,那些烈士的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全中国的孩子也都是我们的孩子。周恩来英俊、潇洒,中年之后更为突出,被称为美男子。追求他、倾心于他年轻有魅力的女子多的是,但周恩来从未有过抛弃妻子的想法,他是爱国爱民的典范,也是爱妻爱家的典范。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胸怀周总理毛泽东
胸怀军旅梦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周总理的标准餐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坦荡胸怀 将才风范
周总理运筹援越扫雷——访海军原副参谋长来光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