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军,崔 巍
(辽宁省鞍山水文局,辽宁 鞍山 114002)
海城河系太子河支流,发源于海城市孤山镇瓦子沟响水沟,河道全长90.8 km,流域面积1310 km2,河道比降2.01‰,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21亿m3。海城河流域为辽东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流域内山区占总流域面积的80%。海城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为1000 km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高程一般在50~600 m之间,为山地丘陵区,遍布坡残积裙和冲洪积扇。流域内中等以上山地面积为46.42 km2;低山面积为369.29 km2;丘陵面积为540.44 km2;高程在20—50 m之间分布的冲洪积扇面积为43.85 km2。各类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分别为:4.64%,36.93%,54.04%,4.39%。植物属华北区系,但也夹杂着长白山区系。山区原始林木早已被人为破坏,现有多属稀疏半人工的次生林;大部分山地多为灌木层或草本层所覆盖。冲洪积扇区大部分为旱田。历史上,该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兴水利建设,使灾害明显减少。海城水文站以上有小Ⅰ型水库3座,小Ⅱ型水库4座。最大水库的集水面积38 km2,库容为1134万m3;最小水库集水面积0.4 km2,库容仅为12万m3。这些水库多建在低山上缘,采取秋蓄春放汛期调节洪水等运用方式。同时在山间沟谷上修筑了多处谷坊、塘坝。
海城河属太子河流域下游区,季风气候显著,每年7—8月份,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华北气旋、台风及高空槽等天气过程的影响,常常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如海城站1964年降水量1082 mm,7、8月份降水 647.9 mm,占全年降水的59.9%;降水强度大,降水量集中在几小时或2~3 d,有时连续发生多日降水。
受暴雨影响,海城河经常发生洪水或大洪水。总的河流特性,海城河为山溪性河流,河道坡降陡、河槽调蓄作用小,暴涨暴落,水流湍急。海城河上游河道曲折,河谷狭窄,比降大,流速快;中游析木至海城市内,流速逐渐减缓,穿越城区之后,流速缓慢,比降较小。一般一次天气过程造成的暴雨历时较短且主要集中于1 d时间内,致使较大洪水过程多呈单峰形,一次洪水历时3 d左右,洪峰受暴雨雨型控制。
海城河流域由于气候因子多变,致使降水量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各异。年降水量最大值发生在1994年为1075.7 mm;年降水量最小值发生在2000年为455.8 mm。6—9月累计最大降水量为1994年907 mm,6—9月累计最小降水量为2000年仅229.8 mm;多年平均6—9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主要受降水支配。降雨量大产生的径流量就大。历年最大径流量为1985年5.426亿m3,历年最小径流量为1993年0.133亿m3。大水年份时,6—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90%,小水年份时,6—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5%。
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在自然条件下符合大雨、大水—就大沙的一般河川动力学规律。输沙量的年内分配,主要受产沙源、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海城河流域,因雨量多且集中在汛期,所以输沙量7—8两个月占全年的67%~98%;6—9四个月占全年的90%~100%。
应用长系列水文资料,计算不同时段输沙量平均值,点绘输沙量随时间变化过程水文要素柱状图。表1为海城水文站不同历史阶段水文要素特征值表,图1为海城站历年输沙量柱状图。对表1和图1综合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的表达各个阶段水土流失变化状况。海城河上游,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输沙的原始状态。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对水土保持重视不够,乱砍乱伐现象严重,使泥沙大量下泄;到了70年代,治山治水颇见成效,泥沙的下泄量大减;而进入80年代以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效果显著,泥沙的下泄量又进一步缩减。
表1 海城水文站不同历史阶段水文要素特征值表
图1 海城站历年输沙量柱状图
应用长系列水文资料,建立历年的年降水量—年输沙量、历年的7—8月降水量—年输沙量、历年的15 mm以上降雨量—年输沙量等相关关系,其直线和曲线相关系数(A)值都比较接近,均在0.70以上。且曲线关系好于直线关系。图2为将15 mm以上年降雨量与年输沙量点绘在双对数格纸上建立的海城流域降水—产沙模型图。
根据分析,不同阶段的降雨量与年输沙量相关关系显示,多年的15 mm以上的降雨量—年输沙量相关关系最好,是一非线性的曲线,在双对数坐标中呈一直线。若以15 mm以上的降雨作为产沙基量进行统计(剔出不产流或产流小不产沙的小雨),可分出明显的3个不同时期的水土流失状况,见图2。
图2 海城流域降水—产沙模型图
图2中下面一条相关线反映1954—1971年之间未治理或边治理边破坏时期;中间一条反映1972—1980年之间初期治理时期;上面一条反映1981—2010年之间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时期。查曲线的相应数值,1972—1980年是1955—1971年的50%,是1981—2000年的1倍。如果把1954—1971年的相关线定为未治理标准线,按降雨—产沙模型表达式:
QS年=( APi)x
可得治理前与治理后的曲线适线方程式:
式中:QS年——治理前、治理后年输沙量,104t;Pi——代表15 mm以上产沙降雨量,mm;A——相关系数;X——相关幂指数。
依 式(1),(2)可计算出治理前、后的年输沙量,见表2,根据分析计算可对流域治理方案进行调整。
水土流失状况与流域的降雨、径流密切相关,水文分析法无论从宏观或微观角度,都比较客观、准确的反映了水土流失状况,而且具有规律可循,便于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文中的表达方法是否适用于其它流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表2 治理前后输沙量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