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叶 许美婷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广西 南宁 530004)
概念隐喻于1980年由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提出,并得到迅速发展,在中外引起巨大反响。概念隐喻被认为是人类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其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系统性、突显性和民族文化性。这一理论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被用来分析中外文化现象、词语、中英翻译等。
文化模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萌芽。1987年,Holland和Quinn共同编著的Culture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出版,“文化模型”这一术语正式被采纳。文化模型理论主要是指 “一定的社会群体在理解和推理等行为活动中所依据和创生的、且由特定文化建构的一种认知模板”。
本文主要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文化模型理论分析英汉语中“猫”的概念隐喻。“猫”在中外所代表的相同的形象有性感、邪恶、妩媚等负面形象,但是也有不同点。本文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分别选取一篇小说作为分析文本,一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雨中的猫》,二是鲁迅先生的《狗·猫·鼠》。通过对比其相似性与相异性,然后运用概念隐喻和文化模型理论分析原因,促进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本文对英汉语中“猫”的概念隐喻的分析主要依据两个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及文化模型理论。以下是对两个理论的阐述:
(1)概念隐喻的介绍。传统隐喻的重心主要在其修辞功能,一般认为隐喻是使用语言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以特别的方式表达,而概念隐喻理论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著名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著作《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了“概念隐喻”,并将隐喻归为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和语言符号等领域。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经验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其中两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就是隐喻,但这种映射是单向的、部分的、有选择性的和受制约的,并且不是任意的、无章的。概念隐喻有三个主要特点:系统性、凸显性和民族文化性。系统性主要是指隐喻在概念上是具有层级性的,因此体现了它的系统性;凸显性主要是指隐喻主要突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而淡化其相异性;民族文化性主要是指人类受各自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在选择隐喻时会反映出文化性,因此隐喻具有民族文化性。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来自日常生活经验,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譬如: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中,金钱的意象图式被投射到时间的意象图式上。
(2)文化模型理论的介绍。文化模型理论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理解和推理等行为活动中所依据和创生的、且由特定文化建构的一种认知模板”。文化模型包括人类学、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其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是第二阶段;九十年代至今是第三阶段。文化模型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围绕框架语义学和隐喻,不仅“探讨文化知识在人类心理的组构内容和运作方式中的具体语言表象”,而且“反映语言形成过程中文化规约的高级认知机制”。
《雨中的猫》主要讲述了“在一个下雨天,一对夫妻在一个旅店避雨,妻子看见一只孤寂的猫蜷缩在桌子下面,想去抱的时候,发现猫已经不见,于是想去找,但是被阻止,等回到房间时,猫被旅店老板的侍女送过来了”。海明威的这篇短篇小说主要是想表达“妻子”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及那个时代女性想要在父权主义社会中获得独立的思想,但是“妻子”的反抗还是没有成功,因为她去寻找猫的行为被否定,猫是旅店老板在雨中寻回来的。
《狗·猫·鼠》主要描述了猫的四个罪行:第一,猫对于自己抓到的猎物是玩弄后才吃掉的;第二,与狮虎同族,却媚态十足;第三,在交配时嚎叫,令人憎恶;第四,吃了作者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宠物及一只兔子。鲁迅先生通过对猫的罪行的描述,讽刺了生活中长得一幅猫嘴脸的人及对欺弱怕强的“一副媚态”的人的憎恶,对反动黑暗势力的愤恨及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厌恶与痛恨。
通过对两篇小说的比较和分析,“猫”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如下:
相似性相异性《雨中的猫》 《狗·猫·鼠》孤寂、惆怅、悲伤、嫉妒、欺骗、野蛮、性感、妩媚、可恶女性主义意识、女性主义体现、女性主义、反抗、女人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伪君子”、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反动黑暗势力
通过分析两篇小说,“猫”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是显而易见的。以下是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及文化模型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原因的探析。
辩证唯物主义表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人类世界具有共性;再者,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可知,人类通过生活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反映自然和社会,因此“猫”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具有相似性。依据概念隐喻,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把“猫”作为始源域时,“猫”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具体的形象,在人类共同的认知下,人们对“猫”的反映就会产生相似特点。此外,概念隐喻认为隐喻具有凸显性,即在使用隐喻时,会突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同点,弱化甚至忽略其不同点,因此,虽然海明威和鲁迅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是基于人类共识及概念隐喻的凸显性,他们所形容的“猫”仍具有许多相似性,如:性感、狡猾、孤寂、悲伤,等等。
但是两者形容的“猫”仍有许多不同点。隐喻是文化模型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文化模型影响着文化模式的发展,不同语言对文化模型的反映不同。文化模型是由特定文化构建的一种认知模板,因此在分析两位作家所描写的“猫”的相异性时,必须考虑美国和中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再者,根据概念隐喻理论,隐喻具有民族文化性的特点,这就是说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会有所不同。美国相比于中国这个农业文明的国家而言,是一个工业类型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国内动荡不安,经济萧条,人们的生活很窘迫。这个时候出现了“迷惘的一代”,仍然是父权主义社会,女性受到严重压迫,人们希望冲出压迫,获得自由,能够独立自主。因此,在这个氛围的影响下,当海明威把“猫”与“妻子”相联系时,“猫”就被赋予了“女性主义意识”这一含义。在《雨中的猫》一文中,“猫”被比喻为“妻子”的“女性主义意识”、“女性反抗”、“孤寂、悲伤、可怜”,因为“猫”在雨天蜷缩在桌子下面,无人发现,只有“妻子”发现这只“只身一人”的猫,这里“猫”的“孤寂与悲伤”其实就暗示着“妻子”的“孤单与忧伤”;随后,“妻子”想去寻猫,这一行为就是指“妻子”想要“独立自主”,想要“反抗”,这一特点与“猫”的“勇敢”相一致,因为“猫”冲出旅馆,消失在雨中,但是最后“猫”被旅店老板的侍女送到“妻子”的房间,这就暗示着“妻子”的“反抗”失败。鲁迅生活的时期,主要是国内外的压迫严重,人们痛恨压迫者,因此,他所考虑的主要是国家的安危与民族的独立,鲁迅先生笔下的“猫”就暗含着对三大阶级、黑暗势力、资产阶级评论派的憎恨。因此,在鲁迅先生描写“猫”的时候,“猫”自然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再者,由于一只猫吃了作者的一只宠物并且吃了一只兔子,导致这种“仇猫”的意识在作者心里根深蒂固,在批判黑暗势力与 “三大阶级”时,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猫”。因此与海明威所描写的“女性主义意识”大相径庭。
本文根据概念隐喻和文化模型,从认知的视角对比分析《雨中的猫》和《狗·猫·鼠》两篇小说,发现其运用相同的动物“猫”作为隐喻的始源域,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也描写出了其不同之处。这一研究,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中外翻译、跨文化交际及中外文化现象的对比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概念隐喻和文化模型理论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这两个理论的实用性和正确性。
[1]白丽芳.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程珊.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文化模型研究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6-23.
[3]崔肖菡.《雨中的猫》的隐喻手法赏析[J].学理论,2014(7):105-107.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福印,田聪.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和恒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2):35-81.
[6]李锦艳,席婉儿.猫的隐喻[J].时代文学,2011(6):111-112.
[7]刘婷.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的动物隐喻翻译——以《水浒传》为例[D].兰州大学,2011.
[8]邱银香.英汉语中有关“水”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9]吴灵梅.概念隐喻下对“狗”习语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0]徐知媛.认知视角下的隐喻概念[J].语文学刊,2009(3):88-89.
[11]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