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庆
(韩国釜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韩国 釜山 608737)
高丽文人对王维诗的接受
金昌庆
(韩国釜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韩国 釜山608737)
摘要:韩中两国由于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从古到今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汉诗,更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在唐代诗人中能与李白、杜甫成就不相上下的诗人当非王维莫属,其诗中境界与其精神不仅对中国,而且对邻国韩国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通过高丽文人对王维的认识,可以考察两国文人之间精神上的交流。王维对高丽时代文人带来的影响基本上集中在对自然的感悟、“言外之意”的风格、禅的境界和“诗中有画”的境界等层面。
关键词:高丽文人;汉诗;王维诗;影响
绪论
韩中两国由于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从古到今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源远流长。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史的进程对韩国古代史的发展一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韩国祖先们的历史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事实上,除了在历史观的形成中,在政治、文化和思想等各方面也不例外地存在着所谓的“中华主义”的巨大框架。
韩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在以汉字为媒介的汉文学中,是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更新的。以神话和传说为代表,诗歌、散文、史传文学、寓言和小说等诸方面都和中国有着文化上的渊源。在这一纽带的基础上,韩国的士大夫们开垦了适于自身发展的文学土壤,并将之不断发展更新。特别是汉诗,更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汉诗的形式和内容在中国文人们的创作典范下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在唐代诗人中能与李白、杜甫成就不相上下的诗人当非王维莫属。其诗中境界与其精神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代文人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对中国,而且对邻国韩国也是相当巨大的。那么至今为止,对此种影响关系的研究尚未普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首要原因应该在于朝鲜时代之前文献未能得到大量保存。尽管如此,从现存高丽时代的文献中也依然可以偶尔发现王维的痕迹和影响。本文将通过高丽时代一部分文人的诗文集,来考察王维对高丽时代文人的影响。
一、林惟正集句诗里出现的王维诗
林惟正的本贯是醴泉。由于其生平和行迹在《高丽史》中没有任何记载,因而只能凭借《东文选》中的《百家衣集》序文和跋文、《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和《青庄馆全书》等所记载的短篇记录以及其诗作中出现的诗题,来推测其生平。趙文拔在林惟正死后,编辑集句诗集《百家衣集》时,写下了如下序文:
百家衣者,大原王舒王始唱之,山谷辈,继起而和于后。观其体,每于古之诗,摘取一句,闘凑而别着新篇,语意牵连,全如刱造。夫人之能于至此,虽古犹乏也。求之于今而有获焉。襄阳林先生惟正,性聪敏,凡文章,一经于耳目,辄诵之,无一语忘于心。斯所以负记识,平生缀述,効王体多矣。方其弄牋毫,如沉、宋、许、燕、韩、张、刘、白,藏在胸臆间,随意吐句,破琐屑之坚阵,擒凋凿之酋帅,皆摧幢折角,崩溃而散,是効也,贵速不贵迟。大抵秉笔之士,月搜日炼,幸而得嘉篇则曰巧,然其功不及于拙速远矣。今先生自登第,官至国子祭酒。其间云步内庭,星驰外域。当是时,见古今题咏,立而次其韵,皆得于天趣;如曰“落照红于烧,飞花白似银”、又“烟滋叠山献晴如刮,风去长江淨似铺”之句之类,真所谓笔端三昧,游戏自在也。惜其天不与年,冥于长往,其诗亦从而十失八九,论者不盈志。时相国清河崔瑀,好善君子也。搜得遗篇于散逸之余,凡若干首,讽咏之若哜醴亟釂,闻雅音不竟曲,其慊于心矣。尝召而告之曰:斯文金玉也,必有收而宝于后世者,宜叙之,无使精英沦于土。其嘱之甚勤,岂可以辞浅不自効为辞! 遂承命而阅之数四,至句叠处将削之。公曰:乐天诗豪也。按其集有句曰“闲墉两有余”者再矣。且古之编撰若此,虽叠而不害于义。于是幷录之。离为三卷。既而用山谷语,目曰《百家衣集》,以寿其传。噫,公之持国家勤爕理,似不容于余事,而尊儒之志,深且重。至是宠先生遗篇如此。使死而有知,先生其必感云。*趙文拔《百家衣集序》,民族文化促进会《东文选》卷84,民族文化文稿刊行会,1968年7月。
李德懋对林惟正的集句诗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33(《韩国文集丛刊》卷58,景仁文化社,1996年)曰:“高丽林惟正,工于集句,有《百家衣集》……皆如天衣无缝。刘泰齐曰:‘集句, 荆公所难,今世林祭酒惟正崔先生执均皆能之。’我国文集鲜少,林、崔所集,多有不见不闻之人。此甚可疑。”。他认为林惟正可以创作连宋代文人王安石也感到有难度的集句诗,能力十分高超。在这里简略介绍一下什么是集句诗。所谓集句诗,是指把现存的字句集合起来而创作的新诗。对此,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名辨》里有如下记叙:“按集句诗者杂集古句以成诗也。自晋以来有之,至宋王安石尤长于此。盖必博学强识,融会贯通,如出一手,然后为工。若牵合傅会,意不相贯,则不足以语此矣。”*徐師曾《文体名辨序说·集句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11页。
如上所述,集句诗首先要先集合别人的词句,集合而成的新诗还必须看起来如同一人的作品。这其中既不能添加自身的创作,也不能把别人诗句中的字词进行任何变形。因而集句诗的关键便在于虽然利用集句而创作,但新诗却依然恰似一人之作品般自然。
由于通过集句诗可以探寻到每句所引用的诗人,因而可由此了解作者嗜好。通过考察被集句词句的出现频率可知被征引排列,其中顺位为白居易(220次),杜甫(104次),欧阳修(82次),苏轼(75次),王安石(55次),王禹偁(51次),苏舜钦(31次)。此外,白居易和苏轼的诗句在其他众多诗人们的诗中也被集句,可见白居易和苏轼在当时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不同于其他唐宋代的诗人,林惟正集句诗中出现的王维的诗句只有8首。其中《龙津镇通溟楼即事》的“绿水村边合”中虽然林惟正指名是王维的诗句*《龙津镇通溟楼即事》:奔云低带雨,(王承可)远水倒垂天。(李构)绿水村边合,(王维)孤城柳外圆。(唐庚)碧空犹未雁,(宋白)远木欲鸣蝉。(陆龟蒙)岂不感时节,(韩愈)临风一慨然。(子瞻),但此句的作者实为孟浩然。因此其集句诗中所出现的王维诗句只有7首。林集句诗中所引用的王维诗如下:
《与诸同年饮中有作二首之一》
莫惜淋漓坐上衣,(王荆公)人间此会亦应稀。(白乐天)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试学山公倒载归。(宋痒)
《和兴义驿留题》
渡边寒水驿,(仲先)驿卒半蒿师。(释无本)嫩竹含新粉,(王维)*《山居即事》:寂寞掩柴菲,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疏杨挂绿丝。(李白)忘忧唯有酒,(张会川)遣兴莫过诗。(杜甫)极目望天末,(白乐天)浓烟冷四垂。(范纯仁)
《题金化县客舍》
人间四月芳菲尽,(白乐天)隔岸平芜一望馀。(孙仅)北苑雨馀烟燎烧,(李椎)后园春老树婆娑。(苏舜钦)落花寂寂啼山鸟,(王维)*《寒食汜上作》(一作《途中口号》):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流水涓涓落砌莎。(夏疏)向晚郊原宜尽取,(可正平)孤烟起处是人家。(苏子瞻)
《和金学士题龙津县小楼二首之一》
公馆何萧色,(王孟)夜凉风景清。(白乐天)五湖千万里,(王维)*《送张五湮归宣城》:五湖千万里,况複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穀溪。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忆想兰陵镇,可宜猿夜啼。一雁两三声。(法振)
《谢人惠青橘》
洞庭栽种似潇湘,(齐已)始摘犹酸尚未黄。(义元)饱食不须愁内热,(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味含仙露入心凉。(薛逢)
《宫中四景集句·秋》
秋晚岳增翠,(司马光)俄符圣寿长。(蒋防)锦衣盘鸑鷟,(黄唏)珠殿琐鸳鸯。(李白)摵摵风惊竹,(曹组)团团月隐墙。(杜甫)琼筵承湛露,(王维)*《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复道通长乐,青门临上路。遥闻凤吹喧,闇识龙舆度。褰旒明四目,伏槛纡三顾。小苑接侯家,飞甍映宫树。商山原上碧,浐水林端素。银汉下天章,琼筵承湛露。将非富人宠,信以平戎故。从来简帝心,讵得回天步。御酒菊逾黄(宋之问)
《竹亭与友人饮》
谁栽疏竹已成林,(李邦直)四面凉风曲槛头。(蔡持正)月送绿阴斜上砌,(方干)岩排红树巧粧秋。(舜钦)劝君更进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醉卧白云闲入梦,(苏广文)梦飞孤枕蝶悠悠。(宋白)
林惟正集句诗的内容可大致分为表现浪漫感怀和表达思乡悲痛之心两种。以其秀作《竹亭与友人饮》为例,题目中的竹亭是位于河东县的楼阁,该诗题目展现的是同朋友们一起饮酒的情形,虽然不能就此断定他们的行迹,但大体可知其内容与河东有关联。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严格遵守颔联和颈联的对偶形式,可以说具有律诗的所有特性。
在诗的起联和颔联中,首先与“竹亭”这一名字相称,描绘了竹林清新雅致、凉风吹过的情形;继而与竹林、风相称,依次描写了绿阴尽染的石阶和变红的枫叶,展示出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颈联中引用王维的《渭城曲》和李白的《将进酒》,刻画了风雅生活的美感;尾联中则吟唱了隐逸和悠闲自得的生活。诗中描写的醉卧白云中正是享受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沉醉在大自然中的心情的生动表现。
由此可知,林惟正的诗中展现的情趣与王维诗中所具有的和自然相融合的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王维诗中对自然的描写与其说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如说是在描写中投映自身,使用暗含主体感慨的抒情象征手法。在使用佛家色彩的同时,把人类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在对自然的观照中融入人类生活的乐趣。如此,王维通过内在的省察,在平淡中如实地刻画出了自身的意气。林惟正的集句诗虽然是聚合他人诗句而成,但是被集句的诗中所凝结的创作精神却是作者自身所固有的。特别是其集句诗是由其自身对自然的观照与融合而形成的,这一点可以说是完全效仿了王维诗歌的创作风貌。
二、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中对王维的认识
李奎报是高丽武臣时期经过重新蜕变而成的新兴士大夫,相较于带有传统规范思考方式的文阀贵族而言,李奎报是致力于重新认识现实并以此形成自主文学人物的代表。
李奎报文集中出现的有关王维的内容虽然只有一部分,但从他的诗学态度和创作倾向来看,具有很多和王维相似的一面。本文将首先考察李奎报文集中出现的有关王维的内容,然后考察李奎报和王维文学的相关性。
1.李奎报文集中出现的王维形象
李奎报的《东国李相国集》中有关王维的内容出现在他的咏史诗《开元天宝咏史诗》43首的《凝碧池》中。首先诗人在《开元天宝咏史诗》的序中阐明了创作动机:“予读书之间,见唐明皇遗迹。开元以前,勤政致理,太平之业,几于贞观,天宝以后,怠于政事,嬖宠钳固,信用谗邪,遂至禄山之乱,至播迁西蜀,几移唐国祚,可不悲夫。是用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播于讽咏。虽事有不关于上者,其时善恶,皆上化之渐染,故井掇而咏之。岂敢补之风雅,聊以示新学子弟而已。”在这里李奎报按照对皇帝政权的态度,揭示了王朝的兴亡,以善为法、以恶为戒,由此可知诗人是把开元天宝时期的史迹分为“善”和“恶”来诗化的。
在《咏史诗》中,登场的人物可以举出《金筋表直》的宋璟、《步辇召学士》《截镫留鞭》的姚元崇、《七宝山》的张九龄、《美人呵笔》《爇須》《义竹》的明皇、《凝碧池》的王维等诗篇。这里登场的人物中除唐明皇外,都是开元时期著名的宰相和文人。诗人把他们作为正面人物,来吟诵他们的政绩。同时叙述玄宗和诸王间的深厚友谊的《爇須》《义竹》和描写唐玄宗对臣下恩宠的《美人呵笔》,可以说是开元时期唐玄宗的开元之治。诗人借助开元时期唐明皇的史迹把宰相文人们描写为正面人物,突出了其“善”的榜样。下面看一首与王维有关的咏凝碧池的诗。据《明皇杂录》曰:“祿山犯阙,王维等数人为贼拘执于僧寺。一日,逆党会饮于凝碧池,以梨园数百人奏乐。维闻作诗一绝曰:‘万戶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叶深宮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书于壁,贼平,维以此诗免谴。”李奎报的《凝碧池》曰:
禁池清浪涴胡尘,独有王郞自惨神。慷慨题诗真有胆,贼中宁欠解文人。
在这首诗中李奎报赞扬了作为大使和御使的王维的作为,主要缘于他为遭安禄山蹂躏的祖国而感到伤心,并将这一心情用诗表达出来。诗人在第一句中通过描写“禁池清朗”的世界遭到敌人们的玷污,明确表现出当时历史混乱之严重。之后描写了在这种状况下,他人依然饮酒作乐,全然不顾所面临的历史危机。而与此相反,只有诗人王维为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由此写出“万户伤心生野烟”这首诗,吟唱出王维自身的悲愤的感情。李奎报随后赞扬了面对敌人时,王维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最后一句中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描写出连敌人也对为国家担忧的王维的作品而感动,从而假定敌人们假装不知道其内涵。通过这些描写,李奎报将第三句中显现的自身的主观判断客观化,并进一步地颂扬了王维。
2.李奎报和王维的文学相关性
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意识,蕴含在追求文学根本道义的普遍意识中。这种普遍的和绝对的道不仅仅是因“为情而造文”而形成的,同时需要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紧密关联。从这点出发,可以通过对自然关照的态度来考察两位诗人的相关性。
李奎报对自然的认识体现在他能正确捕捉到自然中内在的生命力和永久性上。他在《白云居士语录》中提到了自身对自然的看法。
白云吾所慕也。慕而学之,则虽不得其实,亦庶几矣。夫云之为物也,溶溶焉泄泄焉不滞于山,不系于天。飘飘乎东西,形迹无所拘也。变化于顷刻,端倪莫可涯也。油然而舒,君子之出也,敛然而卷,古人之隐也。作雨而苏旱,仁也;来无所著,去无所恋,通也。色之青黄赤黑,非云之正也,惟白无华,云之常也。德既如彼,色又如此,若慕而学之,出则泽物,入则虚心。守其白处其常,希希夷夷,入于无何有之乡,不知云为我耶,我为云耶。若是则其不几于古人所得之实也。
李奎报通过对大自然的一部分——“云”的变化的描写,正确把握了其中蕴含的实体。通过云来刻画君子和高人的出入,同时通过不加任何修饰的“云”这一物象,描绘出诗人想达到“耳不闻,眼不见”的世外桃源的心境。诗人对自然物象的关照方式,是为了洞察蕴含在自然中的真实世界。从这一方面来看,李奎报对自然的洞察,是以云我不分的“物我一体”观念来描写情景交融的大自然。
他理想的世界是不被俗世拘束的自由的自然世界。他的这一理想在《北山杂题》《次韵李同年见和来赠二首》《辛酉五月草堂端居无事理园扫地之暇读杜诗用成都草堂诗韵书闲适之乐》(五首)等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下面考察一下《北山杂题》(第3首)。
梦迴山月落,吟久野云归。松石今日是,风尘昨日非。
这首诗是在重返因父亲去世而曾寄居的田磨山时而创作的九首组诗之一。这九首诗基本上是通过对自然的关照,在发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在此诗中,李奎报首先通过山、月、庭院和云等对象,刻画出永恒的自然运行法则。继而将当今世间的坎坷看作昨日谬误,并指出世俗的拘束或功名等都是徒劳之物,与此相反,松树和石头则为今日的真谛,故而认为应该摆脱现实世界的物欲而重返自然世界的永恒。像这样对自然的关照,可以看作是蕴涵着诗人自身重返自然的希望。
李奎报通过在自然的归隐,想全身心投入到永恒的自然世界中。若在中国中找寻具有对山水倾心的诗人,大多首先会想到陶渊明。中国的山水自然诗多以陶渊明和谢灵运为例来进行说明,而他们之后的代表当推王维莫属。王维的山水诗在描写自然丰富多彩之美的同时,也不失生命意志,描绘出的世界仿若山水画般美丽。特别是在体会着自然万物的变化的同时,将其中的乐趣也蕴含于诗中*如《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辋川作》:“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李奎报通过在“物化观无限, 诗篇拾未周。怳如来别界, 旷若释幽囚”(《与玄上人游寿量寺记所见》)中对寿量寺全景的描写,表现了其发现并体会事物的内部秩序的感悟,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并未把自然景物(田园)当作外部世界的存在,而是作为心中的存在来进行描写。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对王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追求,正是李奎报想描绘的心理自由和精神向往。
三、李齐贤和王维的文学关联性
李齐贤(1287—1367),字仲思,号益斋、栎翁,谥号文忠公。生于高丽忠烈王13年(1287),卒于恭愍王 14年(1367)。自小继承家学, 很早就拜在元朝学习程朱学的白頣正门下学习宋学。益斋从青年时期便有了文名,4次的中国行迹使他的学问和文章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往来于高丽和元朝之间,连续侍奉了7位王,是为处于混乱的国家出谋划策的政治家和诗人。然而他的大部分时间都逗留在中国,与中国文人学士如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兆页等交往,互通诗集,其所到之处有中原、西南、西北、江南等地区。他编纂了《国史》,又编写了带有诗话批评和逸话的《栎翁稗说》(4卷),同时其《益斋乱稿》(10卷)*李齐贤《益斋乱稿》,民文稿,1990年。、《益斋长短句》等众多诗文也广为流传。他因此而作为文学家被颂为“古文倡导者”,同时作为诗人获得了“朝鲜三千年之第一大家”的最高称誉。在此,本文将首先考察有关他生平史迹的李穑的《益斋先生乱稿序》。
元有天下,四海既一。三光五岳之气,浑沦磅礴,动荡发越,无中华边远之异。故有命世之才,杂出乎其间,沉浸醲郁,揽结粹精,敷为文章,以贲饰一代之理,可谓盛矣。高丽益斋先生生是时,年未冠,文已有名,当世大为忠宣王器重,从居辇毂下。朝之大儒搢绅先生若牧菴姚公、阎公子静、赵公子昂、元公复初、张公养浩咸游王门,先生皆得与之交际,视易听新,摩厉变化,固已极其正大高明之学。而又奉使川蜀,从王吴会,往返万余里。山河之壮,风俗之异,古圣贤之遗迹,凡所谓闳博绝特之观,既已包括而无余。则其疏荡奇气,殆不在子长下矣。使先生登名王官,掌帝制优游台阁,则功业成就,决不让向之数君子者。敛而东归,相五朝,四为冢宰,东民则幸矣,其如斯文何。虽然,东人仰之如泰山。学文之士,去其靡陋而稍尔雅,皆先生化之也。古之人虽不登名王官,而化各行于其国,余风振于后世。如叔向、子产,何可小哉。佐天子号令天下,人孰不慕之。而名之传否,有不在彼而在此,尙何恨哉。先生著述甚多,尝曰:“先东菴尙未有文集行于世,况少子乎。”故于诗文,旋作旋弃,而人辄藏之。季子大府少卿彰路、长孙内书舍人宝林,相与裒集。为若干卷,谋所以寿之梓。命余序,余曰:“先生所撰国史,尙不免散逸于兵;矧片言只字为人笥箧者,煨烬何疑。则若干卷,不可不亟刊行也。二君其勉之。”呜呼,余岂知言者哉,仍父子为门生,不敢让。姑志所见云。
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之汉学修养甚深,对中国古典涉猎颇广,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在高丽朝首屈一指。他渊博的知识不仅使他广泛涉猎了中国代表诗人们的诗集,而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作品风格。王维也对他的作品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作品中出现的王维诗可以举出两首,《沁园春(将之成都)》和《松都八景(其二青郊送客)》都化用了王维的送别曲《送元二使安西》。下面为其两首作品:
《沁园春》(将之成都)
堪笑书生,谬算狂谋,所就几何。谓一朝遭遇,云龙风虎,五湖归去,月艇烟蓑。人事多乖,君恩难报,争奈光阴随逝波。缘何事,背乡关万里,又向岷峨。幸今天下如家,顾去日无多来日多。好轻裘快焉,穷探壮观,驰山走海,摠入清哦。安用平生,堗黔席暖,空使毛群欺卧驼。休肠断,听阳关第四,倒捲金荷。(《益斋乱稿》卷第十)
《松都八景》(其二青郊送客)
芳草城东路,疏松野外坡。春风是处别离多,祖帐簇鸣珂。村暖鸡呼屋,沙晴燕掠波。临分立马更婆娑,一曲渭城歌。(《益斋乱稿》卷第十)
这两首作品中出现的“阳关第四”和“渭城歌”把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直接刻画了出来,由此可推测出诗人对王维的认识程度之高。
第一首词是李齐贤在忠肃王3年(1316),领元朝仁宗之命去峨嵋山祭祀,在从燕京向四川省的峨嵋山出发的过程中所作。前半部分描写了临行前诗人复杂的心境——诗人当时是离开故土来到相距万里的元朝燕京的旅人,此刻又要向着四川省的成都启程,这样的身世使他叹息。他对自己至今所追求的功业和文章感到怀疑,流露出自己所憧憬的生活,因理想和现实的乖离而使岁月无情流逝,只能像范蠡那样因为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深感无奈,词中表达了他对此次峨嵋山之行的怀疑。但是到后半部分,词的气势开始转变,诗人把此次峨嵋之行当作现实,表达出不再陷入悲痛和怀疑的积极情绪。他言道天下一家,自己的日子还很长,通过此次旅行要好好观赏美景,并拓展自己的知识。因而在最后,诗人在饯别宴上收起了悲伤的心情,而倾注于离别之酒。
第二首词是在青郊送客而作的。青郊作为青郊驿“在保定门外五里”,保定门“都城东南隅, 其门曰保定。其路自杨广,全罗,庆尙,江陵四道而来都城者,与夫都城之四道者,憧憧然罔昼夜不息也”。上阙在给客人送行之前,首先描写了周边的风景,在描写这样的风景时,由远及近,从远处都城东边的保定门到此处的路边,香气扑鼻的植物正在春天生长,郊外的山坡上,松树稀稀疏疏地伫立着。身边春风拂面,到处都能看到离别的人们。同时描写到为了给他们送行,有很多贵人聚集到了这里。在下阙中,首先描写了送别时眼前的风光,继而描写了临行前的离别宴。诗人在这里刻画出临行惜别时暂时沉默彷徨的模样和随后离别的歌声响彻四方的场景。这首词虽然是吟唱为远行的客人送行时的惜别之情,但却流露出对内心隐藏的离别之苦的节制美。值得注意的是“阳关第四”部分,如下:
《钦定词谱·卷一·阳关曲》:按,此亦七言绝句,唐人为送行之歌,三叠,非歌法也。苏轼论三叠歌法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清)王奕清、孙通海、王景点校:《钦定词谱》,学苑出版社,2008年。
在察看上述的内容时,每句反复两次,没有反复第一句,“第四声”就是《阳关曲》的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李齐贤的词中出现的“第四”可以看作是原封不动地接受了苏轼的见解*苏轼《东坡志林》:“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仇池笔记》(卷上) “阳关三叠”条:“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又是四叠,皆非是。每句三唱以应三叠,则丛然无复节奏。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乐天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则一句不叠审矣。”。又,《阳春白雪集》有大石调《阳关三迭》词*“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与苏轼论吻合,这种新改编的阳关三迭,是元朝流行的歌曲,李齐贤身居元朝多年,也许就听过这类新编的“阳关三迭曲”,若果真如此,李齐贤这一句“听阳关第四”,又可为苏轼之说提供一个佐证。
由此而知,不仅李齐贤的《渭城曲》表现出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喜爱,而且可知此诗在当时的高丽也广泛流行。此外,李齐贤创作了和王维诗的涵义十分相似的作品。诗人在《鹧鸪天·九月八日奇松京故旧》中写到“故园依旧龙山会, 剩肯樽前说我无”。诗中表达了对故乡朋友们的想念,指出朋友们以前也如此,过节时登山饮菊花酒,这时大家都会说唯独少了我一人,从而表露出失望之情。这句诗酷似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涵义。在《巫山一段云·北山烟雨》中他又写到“断虹残照有无中”,描写出彩虹和太阳光似有似无的场景。这句诗与王维的《汉江临泛》中“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李齐贤的作品中除了词以外,其诗中也描绘出王维诗中出现的山水画似的“言外之意”的风景。下面来考察一下其《摩诃衍》:
山中日亭午, 草露渥芒屦。古寺无居僧, 白云满庭户。
在这里,诗人未表达自身的感情,而只是在认真地描写景物。但是通过这种写景的焦点化,显现出了浓厚余韵的乐趣。由此可知,李齐贤不仅在词上,而且在诗中也追求王维的诗风,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当时高丽知识分子们对王维的热爱。
四、陈澕诗中显现出的王维风格
陈澕作为高丽神宗年代文人,其生卒年不详,有关他生前行迹的记录或文集也不为后人所知。只在《梅湖遗稿》中黄景源序文*“梅湖陈公澕洪州人也。宁宗庆元六年,举进士,未几,登第入翰林以书状官, 使于金, 擢知制诰, 由正言迁拜补阙, 已而进为右司谏, 知公州事。”和崔粹小传*“梅湖公洪州骊阳县人也。姓陈名澕,梅湖其号也。曾祖讳宠厚事高丽仁宗,以大将军讨贼,臣李资谦封骊阳君,祖讳俊,参知政使,当毅明庚癸乱,扶护文臣, 全活甚多, 时人谓其后必昌, 考讳光贤枢密副使, 公其仲子也。”中可以对他作一个侧面了解。陈澕的诗作,《三韩诗龟鉴》《东文选》《东人诗话》通过其15代后裔陈堠编撰的《梅湖遗稿》而流传下来,这里只收录了48题59首诗。尽管如此,对他诗世界的评价在《梅湖遗稿》的序文中有很好的描述,如“玉堂唱酬之作,雄俊清丽,非文顺公所能及也”(《黄景源序》);“世推李文顺为大家,梅湖陈公富丽少选,清新殆过之”,“其为诗清华雄迈,变态溢媚”(《李英裕序》);“有备才善属文, 尤工歌诗清丽雅建”(《小传》)等。
陈澕的作品技艺高超,可堪比李奎报的名声*《高丽史》卷百, 列传十三 :“澕选直翰林院,以右司谏知制诰,出知公州卒。善为诗,词诗清丽,少与李奎报齐名, 时号李正言陈翰林。”李晬光《芝峰类说》卷13,《文章部·东诗》:“丽朝学士陈澕,洪州人。诗甚清丽,与李奎报同时翰林别曲所谓,李正言陈翰林双韵走笔者也。”,与陈澕并称为“双韵走笔”而闻名的李奎报也对陈澕的诗做了如下评价:
某近承盛作多矣,近体短章, 诚清警绝妙,唯未识长篇巨韵中纵笔放肆处。故以长篇试之,今蒙所和新篇,辞语奔放,固在天地六合之外,甚叹甚叹,更何言哉!*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11,《陈君复和次韵赠之幷序》。
李奎报认为陈澕的诗不论长篇还是短篇都达到了非凡的境地。而且崔滋也在他的《补闲辑》中提到 “公诗清雄华靡, 变态百出, 信一代宗匠也”。像这样,陈澕的诗世界被评价为“清丽”“清警”“清雄”“清华”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陈澕的诗中经常伴有“清”这一用语,因而可以推测陈澕诗的氛围带有其内心世界清新、干净和透明的特征。
陈澕的《梅湖遗稿》中收录的48题59首诗基本上是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题,但是却清淡地表露出了隐逸和人生的疾苦。若提到与山水田园诗有联系,当可从陶潜或谢灵运的诗中找到根据,但若论及诗的绘画性或禅的境界,就要提到王维。王维山水诗的特征就是把直观的情感投影到景物中,从而来表露诗的意境。陈澕的《春晩题山寺》中便显现出了王维山水画的特征。
雨余庭院簇莓苔,人静双扇昼不开。碧砌落花深一寸,东风吹去又吹来。
在这首诗中,作者在山寺这一空间里十分细腻地描绘出一瞬间事物的移动。诗人现在居住的山寺位于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这样的空间中,诗人不动声色地按原样描绘出晚春山寺中出现的自然变化,即,诗人在不表现自己感情的情况下,原封不动地刻画出现场的风景。表面上看,陈澕的诗只是描写这样的心象,并不附加任何说明和解释,这是因为陈澕的诗重视“象外之意”。如此,诗人通过写景和写情,显现出不强调主体—人的现象,这是为了超越人的感情而维持平静的心态。这样主体和客体合一的情景交融就是山水诗的妙法。下面再来看他的《野步》:
小梅零落柳僛垂,间踏青岚步步迟。渔店闭门人语少,一江春雨碧丝丝。
这首诗通篇清新美丽地描绘出春天悠闲的情趣和清新的氛围。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描写作为诗的对象的自然心象,完全没有投进人的身影。这被认为是非人间化的说话者,也就是说,诗人只是将自己的视线投影在诗中。这说明诗人本人作为说话者,已经和自然世界成为一体,达到了区别主体和客体的超凡境地。因此,徐居正在《东人诗话》中说:“清新幻妙, 闲远有味, 品藻韵格, 如出一手, 虽善论者, 未易伯仲也。”
陈澕的诗之世界并不止于情景交融,而且还很好地描写出王维诗中显现的以禅入诗的境界。这可以从崔滋的《补闲辑》中陈澕对“逸气”的见解窥见一斑。
逸气一言,可得闻乎。陈曰,苏子瞻品画云,摩诘得之于象外,笔所未到气已吞,诗画一也。杜子美诗,虽五字中,尙有气呑象外,李春卿走笔长篇,亦象外得之,是谓逸气,谓一语者欲其贵也。夫世之嗜常感凡者,不可与言诗,况笔所未到之气也。
陈澕和吴芮公的对话中很好地显现出了陈澕的诗观。陈澕在这里揭示出对王维的“诗中有画”和神韵的倾向,可以发现他对王维的迷恋。下面来看一下他的《月桂寺晩眺》:
小楼高倚碧孱顔,雨后登临物色闲。帆带绿烟归远浦,湖穿黄苇到前湾。水分天上真身月,云漏江边本色山。客路几人闲似我,晓来吟到晩鸦还。
这首诗中,诗人描写出在雨后登月桂寺,眼前所展现出的无限闲静的世界。诗人由于沉迷于此景,所以自早晨登上月桂寺,不知不觉已到傍晚,乌鸦开始回巢。这首诗中通过王维的以禅喻诗的风格,描写出入禅的境地。对此,徐居正在《东人诗话》中说到,此诗中出现的“真身月”或“本色山”等诗语是佛家语。“真身月”或“本色山”所指为对象的真实面目,诗人看着倒影在水中的月和被云遮住而隐约显现的江边山色,重新唤起了这些物象的原来面貌。对于这一点,翁方纲在《石洲诗话》对王维诗中禅的境界叙为“右丞五言,神超象外,不必言矣。至如‘故人不可见, 寂寞平陵东’,未尝不取乐府语以见意也”*翁方纲著,陈迩冬校点《石洲诗话》(卷一)第31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的记述。翁方纲评价说诗的境地显现出超越物象世界的禅的意境,这一评价也适用于陈澕的诗。与此相关,“禅朝桉上香堆烬,讲夜簷头月减稜”(《转大藏经消灾道场音赞诗》)和 “禅窓日末香烟袅,一枕随风竹阴好。上人睡足眼波寒, 宴坐相看不知老”(《金明殿石菖蒲》)中也很好地描写出这种禅的境界。
陈澕的诗与王维的诗,不仅在禅的境界上,而且从“诗中有画”这一特点上也可以找到关联性。就像之前陈澕、吴芮公对“逸气”的对话中所显现的那样,陈澕强调诗中的绘画性。下面看一下他的《读李春卿》:
啾啾多言费楮毫,三尺喙长只自劳。谪仙逸气万象外,一言足倒千诗豪。
崔滋在诗中引用陈澕的“笔所未到气已吞, 诗画一也”这句话,强调诗和绘画的艺术性。前面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夸张形象诗语的绘画美和声态美,展现出了声形并茂的构词和绘画的“逸气”。从陈澕诗世界里显现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禅的境界和绘画性的层面上,可以找到两位诗人的相似性和影响关系。
五、李穑对王维的认识
牧隐李穑作为亲身经历了丽末鲜初王朝交替时期的人物,继承了曾是著名文士的父亲李谷和益斋李齐贤的学问和文学正统,曾是当时文学和思想等领域中名声赫赫的人物。他的文学不仅对与中国汉诗相联系的领域的理解,而且在理解丽末鲜初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诗文集《牧隐集》中有《诗藁》35卷*李穑《牧隐诗藁》(《韩国文集总刊》3,4), 韩国文集总刊委员会,1990年。和《文藁》*李穑《牧隐文藁》(《韩国文集总刊》5), 韩国文集总刊委员会,1990年。20卷。诗作品集《诗藁》35卷中一共留下了多达4386题6031首的大量作品。对于他的作品,许多文人们作了很好的评价,权近评其诗文曰:
故其发而措诸文辞者,优游而有余,浑厚而无涯。其明昭乎日星,其变骤乎风雨,岿然而崒乎山岳,霈然而浩乎江河。实若草木之华,动若鸢鱼之活,富若万物各得其自然之妙。与夫礼乐刑政之大,仁义道德之正,亦皆粹然会归于其极。苟非秉天地之精英,穷圣贤之蕴奥,骋殴藓之轨辙,升韩柳之室堂,曷能臻于此哉。自吾东方文学以来,未有盛于先生者也。*权近《牧隐先生文集序》。
凡为文章,操笔即书,如风行水流,略无疑滞,而辞义精到,格律高古,浩浩滔滔,如江河注海。有诗集三十五卷,文二十卷,自元季至正癸巳,至皇朝洪武已巳,数十年间,掌国文翰,多更变故,险难之际,能修词命,屡见嘉叹。及公贬斥,忌公者典文,始以表辞,见责于帝,则公之章知严,有辅于世如此。*权近《朝鲜牧隐先生李文靖公行状》。
如此,权近不仅认为李穑是韩国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而且把他的文章诗句称赞为“浩浩滔滔,如江河注海”,充分地揭示了他的文学价值。徐居正在揭示高丽文学的渊源时,把金富轼,郑知常,陈澕,李仁老,李奎报,金克己,林椿,李齐贤等和李穑选为高丽文章鸣世者,并评价说李穑的文章具备“家法渊源之正”。
吾东方古称诗书之国,以文章鸣世者,代不乏人。乙支文德,鸣于高句丽,薛聪崔志远,鸣于新罗。高丽氏开国,文治大兴,金文烈富轼,郑谏议知常,唱之于前,陈补阙澕,李大谏仁老,李学士奎报,金员外克己,林上舍椿,齐名一时,一诗道之中兴也。益齐李文忠公,复起而振之,稼亭李文孝公继之。先生稼亭之子,益老之门第,其文章有家法渊源之正。*徐居正《牧隐诗精选序》(《牧隐文集》附录)。
成俔也举出崔致远,金富轼,郑知常,李奎报,李仁老,林椿,李穀,李齐贤,李崇仁,郑梦周,郑道传等诗文名家的例子,并指出了他们诗文的优缺点。他指出李穑虽然具有“鄙疏之态”的缺点,但是他可以“集大成”的原因就是诗文“俱优”*成俔《慵斋丛话》(卷一):“我国文章,始发辉于崔志远,致远入唐登第,文名大振,至今配享文庙,今以所著观之,虽能诗句而意不精,虽工四六而语不整,有如金富轼能赡而不华,郑知常能华而不扬,李奎报能押阖而不敛,李仁老能锻炼而不敷,林椿能缜密而不关,稼亭能的实而不慧,益斋能老健而不藻,陶隐能蕴藉而不长,圃隐能纯粹而不要,三峰能张大而不检。世称牧隐能集大成,诗文俱优,然多有鄙疏之态。”。
此外,对李穑进行苛评的郑麟趾也指出“穑天资明敏,博览群书,为诗文,操笔即书,略无疑滞”(《高丽史·列传》卷28);申钦指出“我国文章,非不蔚辈出,而比之丽朝,则小逊焉。李文顺之宏肆,李文靖之活汗,我朝未之见焉”;同时金昌协也指出“牧隐不独文为大家,诗亦宏肆豪放,气象可观,不似奎报龌龊”(《聋岩集》卷34,《杂志》)。由此看来,李穑不仅是代表了高丽末期最高超的悟性,而且是和李奎报并驾齐驱的高丽时代代表文人之一。
从韩国对中国文学的吸纳层面上看,李穑也不例外。事实上,李穑对中国文人的吸纳方式基本上偏重于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代表诗人。但是他大量的诗歌创作,却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诗人们。李穑本身的文学创作热情使他充分吸收了中国唐宋时代文人们的精华。换句话说,牧隐的作品在各层面上具有多样的特征,在和唐宋诗的关联上显现出了复杂的特征。特别是,唐诗中过多追求的“境界”“风度””气势”等意境在李穑的诗中也有充分的体现,王维便是对其具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王维创作了很多山水田园诗。他带着对自然的新认识,发现其中新的自然美,把它用诗表现出来,并根据他对自然的认识创造出了“诗中有画”这一概念。他把以色和线为媒介的空间艺术画面转换成以语言为媒介的时间艺术诗,对之后苏东坡的“诗画一律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样的影响带给高丽文坛的震撼是巨大的。李穑不仅对这样的“诗画一律论”有充分的认识,对这种思维的根源王维的“诗中有画”也非常了解。因此,他在《途中》一文中就原封不动地称呼王维之号王摩诘,完美地表现出他“诗中有画”的境界。
不恨幽人偶失期,独游心事更清奇。世情淼淼无相涉,野兴悠悠祗自知。碧柳几行流水远,青山万叠夕阳迟。此间好着王摩诘,半似丹青半似诗。清游不许世人知,白水青林到处奇。小憩夕阳松下石,一壶倾尽独题诗。
苏东坡很早曾咏赞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李穑在此诗中也写道“此间好着王摩诘,半似丹青半似诗”,很好地再现出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考察其对诗和画的认识。试看他的《山水屛风》:
诗句清新不惹尘,因形赋物夺天真。白云千嶂重重处,写出猿声有几人。
李穑认为所谓诗句,不应粗野和陈腐,应该清新、巧夺天工。即,所谓诗,虽然是刻画事物的形体,但只有表现出事物中所蕴含的巧夺天工的精神(真理),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诗。李穑对诗这样的认识在其画中也有体现。且看一下他的《琴棋书画》:
模写何从较异同,瞻乌未可辨雌雄。白头花鸟无心管,只许江山入眼中。
李穑在绘画中指出,应精细到分辨不出对象形象的大同小异,这是强调在画中应该要蕴含神韵。因此他指出“当世丹青无顾陆”(《内顾当以广平侍中书,邀僕山水屛风诗,因吟三首》),强调了顾恺之和陆探微的“传神”境界。换句话说,画家应该创作出“画意诗情”,这样才算作是巧夺天工。
中国的山水诗(诗论)或山水画(画论)中显现的“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命题,在当时的高丽形成了一股风潮。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丽文人们对山水的关注点便在于捕捉实际美的对象,并追求其中的乐趣。但李穑对自然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欣赏所带来的愉悦中,而是把山水当做崇敬的对象、理想的世界和隐遁的世界来看待。再来看一下他的《题山水图》:
我生絷白驹,久已忘青山。朝趋与夕直,苦乏一日闲。忽惊双眼明,雨麓连晴湾。淡烟小村迥,落日飞云还。深林意无极,老木势若顽。平吞淼莽外,惨入鸿濛间。书生强模写,两鬓生诗斑。幸哉绝俗累,对山无愧颜。他年谱此画,莫把吾诗删。
惨惔愁肝肾,纡余散腰脚。千里又万里,一丘复一壑。古亭松数株,床琴对庭鹤。何时托幽栖,人境共洒落。
李穑在第一首诗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思念。他认为山水不仅是“朝趋与夕直,苦乏一日闲”,而是因为“幸哉绝俗累,对山无愧顔”。也就是说,山水对他来说是和人间世上的现实所不同的地方,是隐者可以高高伫立的空间。由此可以看出他憧憬那种没有纷繁复杂人间事的观念中的世界。第二首诗中也很好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把自身所处的现实世界描述为“惨惔愁肝肾”,离开它虽然要经历“千里又万里,一丘复一壑”,但是想找的地方就是山水。如此,李穑把自然刻画为与现实相反的地方和隐者的世界,此便为李穑的隐仕观。因此,他把王维追求的作为隐者生活之处的“南山”和“辋川”引用到了自己的诗中。如“早知官海足风波,肯向南山晩始家”(《又赋》),“读书半夜参佳处,好道南山悔晩家”(《即事》),“长川应像辋,深谷可名盘”(《兔郞游山后别墅》),“恰似辋川风景好,何人解画拂尘衣”(《次安政堂韵,奉送安密直归山》)等。这些诗句直接沿袭了王维的“中岁颇好道,晩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値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的意义。王维在这里刻画出自身的隐居意趣,表现出自身隐居的理由、与世无争和对自然无限的热爱。李穑也充分理解王维这种诗的意图,也提出自身以出仕和隐遁来实现儒家的道这一观点。换句话说,精通性理学的李穑在坚持儒家道的同时,一边为官一边追求思想的隐遁。在隐遁的同时,又因为对现实的责任意识而无法抛弃官职,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从这种观点上来看,可以了解到李穑的诗作致力于刻画王维的“诗中有画”的境界,同时充分地体现了王维所指向的隐居的意趣。
结语
王维诗中的世界和精神世界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代文人也有重大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对中国古代文人中,对邻国韩国高丽文人也是巨大的。本文通过高丽文人对王维的认识考察了两国文人之间精神上的交流。林惟正的诗的情趣和王维所具有的和自然融合的特征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特别是作为集句诗,是由自身对自然的感悟和融合而构成的,在这一点可以说是完全效仿王维诗歌的创作风貌。李奎报通过在“物化观无限,诗篇拾未周。怳如来别界, 旷若释幽囚”中对寿量寺全景的描写,发现并体会到了事物的内部秩序,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不把自然景物当作外部世界的存在,而是描写成为位于心中的存在。从这一观点来看,王维所追求的与自然相融合的一体感,可以说正是李奎报想描绘的诗人的心理自由和精神向往。 李齐贤不仅在词上,而且在诗中也追求王维的诗风,即他的诗中流露出王维诗中出现的山水画般的“言外之意”的风格,由此可充分体会到他对王维的热爱。从陈澕的诗世界里显现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禅的境界和绘画性的层面,可以找到两位诗人的相似性和影响关系。李穑的诗世界致力于刻画王维的“诗中有画”的境界,同时充分地体现了王维所指向的隐居的意趣。综上所述,王维对高丽时代文人带来的影响基本上集中在对自然的感悟、“言外之意”的风格、禅的境界和“诗中有画”的境界等层面。
(责任编辑蒋成德)
The Acceptance of Korean Literati to Wang Wei's Poetry
JIN Chang-qing
(Graduate School, Pukyong National University, Busan,608737,South Korea)
Abstract:Due to the geographical adjacent relationship,the political,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Korea and China can trace back to the ancient times.Korea's Chinese poetry in particular is formed under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ies.In the Tang Dynasty,Wang Wei,who was as prestigious as Li Bai and Du Fu,greatly affected not only Chinese but also Korean poetry with his poetic realm and spirit in the aspects like holding the sentiment toward nature,writing between the lines,Zen's realm and "painting-in-poetry" style.
Key words:Korean literati; Chinese poetry; Wang Wei's poetic style; affect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5)03-0050-10
作者简介:金昌庆(1962- ),男,韩国釜山人,韩国釜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韩文学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