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创奇
(攀枝花学院思政部四川攀枝花6170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践行情况调查
——以攀枝花学院在校生为例
周创奇
(攀枝花学院思政部四川攀枝花617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神实质,是凝聚国民精神,引领社会思潮的一面旗帜,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需的素养要求和精神统帅,现已成为各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攀枝花学院在校大学生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践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性地查找不足,探析原因,以期为对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践行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决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固化和新要求,是新时期国家强基固本的重大基础性工程,[1]现已成为引领社会时代风尚,凝聚国民共识的一面旗帜。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推动实现国家“双百战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正确认知、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和实践导向,有利于他们立志、树德、做人,对人生发展意义重大。[2]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思维活跃,接受新信息能力强,但鉴别力弱,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极易发生转变。由于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践行度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也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和国家建设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密切关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践行情况,针对性地的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面向攀枝花学院所有在校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1份,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为98.7%。调研对象涉及到不同专业,各年龄段,党员与非党员学生。调查问卷围绕主题设计为单选、多选题及问答题,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三个层次。从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维度对进行调查,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情感、态度、评价、行为等内容。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较为薄弱
认知是主体对客体形成概念、知觉、判断的过程,是认同与践行必不可少的起点环节。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需要对其意义、背景、内涵甚至包括实践的要求有所了解和客观判断。
在调查中,89.85%的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任何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和谐所必须的精神支柱,中国的改革发展也不列外,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规范。但当问到我党为什么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时,结果差异很大,“了解”或“了解不详”的同学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9.1%。其中就背景问题,“知道”的占9.28%,“部分知道”者占61.91%,“不清楚”者占21.65%。说明大多数学生缺乏有效的系统学习和思考,认识模糊。
当被问到国家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还需要核心价值观,两者有何关系,“很清楚”者占19.6%,“部分知道”者占65.3%。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关注,但认识不充分,甚至还有4.9%的人认为没必要知道,反映了部分学生价值观认识淡漠。
在考察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识程度时,学生多用了“了解”一词,并只有25.3%同学认为“完全知道”这24个字的具体所指,而半数以上的同学仅仅是“部分记得”,更不用说其中深刻内涵了。这其中包括了那些曾经专门接受过相关知识教育的学生。说明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残缺和模糊不清,对其精神实质缺乏深入理解,浅层化、表面化和模糊化现象严重。
在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个人言行的重要指导作用上,感觉到“很清楚”的仅占28.4%,“知道一些”的占到43.2%,“难以判断”者占21.7%,说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思考不多,言行缺乏价值观指导,理论与实践结合往往脱节。
从总体上看,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和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学校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投入往往与收获难以成正比。许多学生重专业轻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知识欠缺,缺乏思想重视和认知的深入。或者对于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较好,但对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深层次精神实质、具体要求却认知较少或极其浅显,或模糊不清,难以言明,这种认知的缺失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和践行将产生不利影响。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较好,但由于缺乏认知基础而在认同上必然带有盲目性、片面性和弱化现象
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即对核心价值观要有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情感共鸣。因为只有投入强烈情感,才能自觉践行,价值观的真正价值才能行之久远。[3]
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认识,是检验学生对其价值认同的重要尺度。其中,66.20%的学生不假思索的提到“有必要”,但也有13.4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理由是不管有没有核心价值观,还不照样生活,自己感觉不到它存在的价值作用。还有部分学生对此问题“说不清”,因而感觉“无所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总体上是积极赞成的,认可并支持国家提倡核心价值观,但同时部分同学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根本不关心,或者心存质疑,使人不免有些担心。
对国家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问题,有87%的学生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持乐观态度,并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做贡献。84.4%认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重要精神内核。在对国家发展方针政策的认同方面,83%以上的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制、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针表示高度认同,并力挺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但有28.23%的同学喜忧参半,对当前发展的现实却不太乐观,认为需要克服的问题还很多,任务非常艰巨,比如腐败问题,社会发展的公平性问题等。这反映学生有相当的忧患意识,渴望国家强盛文明的价值认同。
在公民的价值要求上,86.5%的学生认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单就诚信而言,大多数同学认为“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如73.6%的学生认为诚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78.1%的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关系复杂,价值观多样化,诚信道德作为传统美德受到严重挑战,无论集体和个人都应予以巩固和加强建设。
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比较认同,这是学校长期教育的结果,也是大学生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表现。但仍有部分学生认同感不足,并且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距离自己很远,好像与自己无关。仅仅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一般知识或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思想重视不够,情感不投入不足。加之,由于许多学生对价值观内涵和要求认知度较低,必然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就存在着情感盲目性和弱化现象。立场不坚定,目标不明确,情感缺位,这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3.多数学生能较好的践行核心价值观,但部分学生依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实践是认识来源和检验的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大学生通过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将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内化为稳定的个体价值观,进而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这一过程是对大学生认知和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为社会做贡献产生实际价值的过程。
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涉及国家大局和重大利益问题上,能保持高度关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83.6%的能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言论,如腐败问题,经济改革问题,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中美中日关系、南海问题等,有激情,有正确的观点,有立场,充满着正能量和爱国情怀。
在能体现价值观倾向的学生日常生活问题上,当问到在日常考试中,自己是否能坚持诚信时,能够做到者占61.27%,看情况着占35.42%,可见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四分之一同学认为因为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和各种思想影响的客观现实,学生压力也很大,因此对考试作弊行为也表示“理解”。说明部分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比较务实,须要理性引导。对公交车让座的问题,大多数同学认为会为他人主动让座,也有1/5的同学“视情况而定”,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友爱互助。
对于学生入党的问题,约一半的同学认为这是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价值定位是积极上进的。但还有32.9%的学生考虑是为能在未来获得好的就业机会,认为这可以增加就业砝码。还有些令人深思的动机,如入党可以锻炼自己;证明给他人看;受他人的劝说;看别人都这样做等等。表明这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正,参杂有个人的功利化需求或缺乏主见,人云亦云。
从以上分析可见,多数学生能够努力按照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自己,切实践行。但仍有些学生的表现很难令人满意。“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对自己有无产生实质影响”,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2%,认为有些影响的占40%,认为没多大影响的占28%。部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同上积极性不高,动力不强,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真正践行。当所学与实际生活发生碰撞时,有些同学会改变初衷,变相或者歪曲地解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以个人较实际的价值观指导处理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市场经济和社会改革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身具有逐利性特征和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等因素客观存在;社会层面价值观认同参差不齐;各种社会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大量存在;开放状态下中西价值观交流交锋和欧风美雨价值观对我国的渗透干扰等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极大冲击。加之,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及攻坚期,经济结构面临深层次矛盾也在不断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各种利益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日见增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和庞杂。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段和不成熟的认识水平及思维方式,对是非的正确判断能力和利益诱惑的抵御能力尚不成熟和不坚定,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干扰和冲击面前往往难以抉择,或者走向极端,极易接受错误价值观,生活空虚而消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方面齐抓共管。特别是学校应在人才培养制度、日常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2.大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对价值观的选择性接受造成了对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和践行的差异
专业不同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存在,从文科类学生到理工科学生、艺术类学生,认同度逐渐降低。其原因在于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方式和基础知识储备的差异。在学历方面,本科学生相比较专科学生来说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更好一些。由于思想政治觉悟高,加上党组织的系统教育和精心培养,党员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度和践行度要高于非党员学生。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理解、执行较容易和比较贴近个体生活的价值观被接受和认同践行的情况明显较好;相反,就难以接受或者不愿接受。还有部分学生将价值观仅仅作为一种工具,用与不用全在于自己的好恶和实际利益。如当面对实际利益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更多地从保障自身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将核心价值观弃之不用,或歪曲解说,最终导致行为实践与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背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资源没能充分发挥
在教学方法方面,没能很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当前的教育多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缺少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学习被动消极,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学习效率低下。同时,大学生有各类丰富而多样的社团组织活动,参与积极性高,是学生固化教学内容,开展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被誉为第二课堂。以此为依托,必然成为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平台。但往往由于活动中缺乏教师参与和不失时机的引导,加之学生重视不足,不能将各类社团活动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联系结合,从而失去了教育良机,浪费了教育资源。
其次,不能很好的利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攀枝花市和攀枝花学院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攀枝花市是响应国家发展的大战略调整在艰苦环境中崛起的现代化城市,攀枝花学院也是为解决攀枝花市建设和人民教育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地方性高校,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凝结了成百上千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典史实。虽然学校每年组织暑期实践教学,但由于实践时间短,大多数又舍近求远,学生往往难以融入社会,难以对所学核心价值观有深刻体验和践行。因此,充分发掘攀枝花市创业史和攀枝花学院奋斗史对学生长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能有效弥补现有实践教学的不足,也必将使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周创奇(1979-)男攀枝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