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远
(贵州省江口县双江镇凯楼小学)
曾经看过几起访谈大学生消费现象的电视节目,专访对象是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话题的脉络与走向、气氛都已模糊,但访谈过程中大学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胡乱消费等现象却让人记忆深刻。的确,部分大学生由于不良消费,或加剧家庭经济负担,或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或埋下悲剧事件的祸根。不能不说这种不良消费现象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1.盲目消费。时下的大学生都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当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侵袭至校园时,他们很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比如“韩流”“追星热”“人情消费热”“旅游热”等,于是在消费上盲目参照,“随波逐流”,尽管很多商品并不适合自己,但仍然盲目购买,以期获得群体的认同。君不见,一些女孩子有很多双鞋子,真正适合自己的却只有一两双。所谓“人云亦云”“随大流”的购买,其实就是一种盲目的不良消费心理。
2.攀比消费。地铁中,列车上,餐厅中,总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暗暗攀比手机品牌,你的是“三星”,我就必须买个“苹果”;随便走进某个大学生的宿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名牌商品,用兰蔻、美宝莲、CK等名牌化妆品的女生随处可见。总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身价寒酸”而神情黯淡,于是,部分学生不惜降低伙食标准,借款甚至贷款而去消费,换掉自己身上的“地摊货”,你追我赶,在攀比中追求前卫和新潮。这种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比拼和“喜新厌旧”,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更是引发不良消费的“罪魁祸首”。
3.冲动消费。一部分大学生总是在非理性消费,因为他们理财观念淡薄,理财能力欠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不顾自己经济实际,而冲动地注重追求商品的品位、档次和自己形象等方面倾斜消费,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感觉走”,即兴购买,就像一份调查中所说的:“女性,每隔5分钟就有一次购物的欲望。”以至于在后半学期,很多学生进入“一穷二白”的窘境。另一方面,“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喜欢就不要”等消费观念,以及信用卡(或透支卡)提出的“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看似率性而为,潇洒大度,实际上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冲动消费的不良习惯。
4.恋爱消费。在这样的一个许多人叫嚣“大学恋爱是一门必修课”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恋爱消费已经成为必然,且常常是非理性的、过度的消费。近年来,大学生恋爱消费额在逐年增加,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虽然大多数的大学生承认,不可以为了情感需要而“倾家荡产”,但在爱情的“神圣”光环与“纠缠”中,却常常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1.社会环境影响。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和空前膨胀的时代,“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人们试图通过消费来呈现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把消费作为标榜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方式,导致社会上出现以骄奢淫逸为荣的各种不良风气。如果大学生总是被社会环境所左右,便容易出现这样的现状:所有的鱼,都必须适应养鱼者提供的“水”中,当消费沿着这样的维度展开的时候,大学生失去了正常心,而多了一份奢侈和膨胀欲望。
2.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账单”上,也反映着社会主流爱情文化的投射,影视、小说、网络中上演的一幕幕浪漫爱情故事,为处在恋爱中的大学生情侣们提供了各种可以被效仿的情节,包括金钱才可以为浪漫提供有力支持的“模仿”。另外,媒体在引介消费信息时,以其特有的、刺激的、容易使人理解的方式,大肆渲染和宣传,不断激发出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失去应有的理性,卷入非理性消费的漩涡而不能自拔。
3.市场经济影响。毫无疑问,大学生群体消费意识强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引领时尚新潮流,是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而商家的眼睛就瞄上了这一群体:无论你有何种需求“,我”会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来满足你。于是,各种服务渗透到大学生的消费领域,比如,高校附近的高价出租屋可以满足学生“鸳鸯”,各种情侣酒吧、茶吧、饮食娱乐网吧等也纷纷向大学校园靠拢;各类银行也纷纷“常驻”高校,为大学生的过度消费、冲动消费、攀比消费提供物质保障。
4.学校或家庭理性消费教育的缺失。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剖析,教师对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教育指导远远不够,至于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等教育更是少之又少。而家庭教育也有些滞后,孩子要多少给多少,没有具体规划和分批打款计划,直到学生负资产数目巨大或负债累累,家长才得知真相,悔之已晚。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学校,社会,家长应通力配合,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用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来抑制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地消费。而大学生也应自强自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行为情绪能自控、生活服务能自理的人,少一些“我的地盘我做主”,多一些“你卖我买共商量”,少一些盲从、随意、攀比、冲动和从众性,多一些理智、冷静、科学消费、健康消费和绿色消费。
何艳.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成因与对策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