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娥
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陈桂娥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口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便捷、最重要的日常交际工具和手段之一。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1]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训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口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制约着口语交际教学的效果。
1.在思想上,大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教师把口语交际教学作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教学的附属物,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训练,“重文轻语”的现象仍然存在。
2.在交际内容上存在两大问题:
(1)简单地模拟日常生活现象。假如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做的口语练习说的都是平时生活中的会说一些话语,那样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针对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话题,此类话题的关键点应该定位在“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表达”。
(2)远离生活的需要,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针对性,看起来交际的氛围很热烈,但实际上的收获却不大,这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真正的口语交际课,应该从把握文本意图、联系生活现象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不能自觉习得但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能坦然处之,言语得当。
3.对口语交际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对于口语交际课的评价机制在课标上有几句,但是对具体的做法教师感到很迷茫。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学的策划与谋略,即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实施的综合性设计方案,它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2]基于以上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我们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一)精心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交际的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气氛,这样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如围绕“学会祝贺”这一话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春节拜年、互相祝贺新年的情景,并在教室讲台上贴上春节的对联,用多媒体播放春节的鞭炮声,让学生尽快进入特定场合的特定角色。
(二)努力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
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这是口语交际训练不同于以往听话或说话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成果、情感,或者买卖东西、寻求帮助、交涉事情等待人处事的活动,其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学会劝阻”,题目要求对在公共场所的不适当的甚至危险的行为加以劝阻。如果教学时只关注劝阻者怎么说话,怎么能言善劝,这个话题就失去了互动性。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劝阻者“能言善劝”,也要引导被劝阻者“能言善辩”。这样,在表演时,才不会变成“独角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有效地提高。
(三)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口语交际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因而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3]
(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4]倾听、表达和应对是口语交际的三大能力。有了这三大能力,学生才能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
其中,表达与倾听是最重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1.朗读起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从朗读训练起步,可以使语言规范化,对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大有好处。
2.单向表达。如叙述、复述、演讲等。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朋友,讲述见闻;向父母介绍学校、专业、老师、同学及某项活动,复述课文、故事梗概: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短小的演讲比赛等,力求用自己的语言把人、事、物说清楚,把观点或主张说明白。
3.双向或多向交流。如举办小型辩论会、咨询会、求职询问等活动,创设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交际情境。并注意由事前布置有所准备逐步过渡到即兴发言。
4.由注重口头语言的清楚、准确、流畅的要求,逐步提高到轻重、语速、语调、体态等口语交际艺术和技巧的全面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揣摩、练习,不断提高。
在口语交际中,应对能力是层次较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思维敏捷,随时根据对方的情况,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以使表达和交流的效果更好。
提高应对能力,关键要边听边想,尽快明白对方的真正意图,才能够恰当应对。[5]
同时,还要重视体态语教学。
体态语是口语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又称态势语。理解和运用体态是听说能力的结构因素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别恩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6]
教师可集中开展以下训练:听话时密切注意说话人的身体姿态、表情,始终保持专注的精神和姿态;听话产生感情共鸣时,作适当的点头、微笑,表示接受、同意、赞赏,尽量给说话者以精神上的慰藉。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学习积累传统礼仪等文化知识则是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传统礼仪与语文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在活动课和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注释: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
[2]曹明海:《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丁炜,钱晓琳:《培养有能力的交际者──美国的口语交际教学》,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3期。
[4]曹长虹:《高中口语教学目标体系的初步设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6]倪文锦等:《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桂娥山东省济宁市和平街学校273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