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珮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刍议
○贾珮瑶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学财富,呈现着现代中国民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程。教学中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应该做到拓展实践、回归历史真实、从重视“史”转向重视“作家作品、文学现象”、重视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强化写作训练、为学生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以人格教育来影响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拓展实践回归历史真实文学现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学财富,呈现着现代中国民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程。因此,发掘其所蕴涵的精神资源,将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该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要实践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总结、强化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拓展实践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各异的课外教学,也就是将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沟通起来。这种方法更为形象直观、灵活生动。具体讲包括“剧情表演”“影视欣赏”“专题报告”“学术小组”等多种环节。
1.剧情表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仍是行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分组,编演课本剧。组织学生集体演出短幕剧,同学们的表演既能娱乐身心、丰富生活,又能调动自身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还可在合作、交流、互助等主题理念中陶冶情操、塑造个性。
2.影视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许多文学名著经过改编加工都被搬上了银幕,如《林家铺子》《边城》《日出》《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教师可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经典影视作品,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学发生的时代环境、因果缘由以及文学由文本到剧本的演变。
3.定期举办“学术小组”“专题报告”等活动,也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负责某个发言主题。学生在课余进行广泛的材料收集、查询,并写出发言报告,届时在课堂作专题演讲,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评。另外,教师要积极邀请国家级、省内知名教师、学者和作家进行演讲或开课,将前沿的文学信息输入课堂,使学生了解时下热点的学术思想。总的说来,教学方法无定式,只要能行之有效,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该结合实际,认真总结,以多种方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单一的、填充的、灌输的教学为开放的、灵活的、轻松的多样式的教学。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还原历史场景,尊重历史事实。教师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当代视角解读历史,又不能机械地用当代的评判标准苛求前人,要实事求是地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定性定位,从而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毫无疑问,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对于指导我国数十年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讲话》毕竟是六十多年前的一部文献,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其中有些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是先进的,而拿到现在看,则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纯粹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去解读文本,肯定会产生历史的错位,必须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20世纪40年代初那个炮火连天的特定历史场景中,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对文艺问题的严肃思考。
让学生进入历史并不等于沉溺于历史,还要让学生跳出历史回到当代,站在当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判断。《讲话》中谈到艺术的典型性时,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中,又强调共性和普遍性;在谈到文艺创作题材时,强调宏大叙事,强调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从而无形中忽视了作家、作品和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要求。站在文学的角度,这无论如何也是理论上的缺失。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偏颇或缺失,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却是可以理解的。众所周知,毛泽东《讲话》发表于1942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需要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抗击日寇的侵略。在那样一个时代,个性必须融于集体,个人意志必须服从国家意志,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争。
以往的现代文学史课程,很注重“史”的勾勒,强调所谓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以及思潮、论争,思想观念的灌输远比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更受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价值重心的转移,笔者认为现在应把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提升到突出的位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在身体力行。笔者认为这更适合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更适合时代的需要。我用二分之一课时讲代表性作家,其中有10位作家专章讲述,即分别用2个以上的课时,他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张爱玲、赵树理;另外还有大约15位比较著名的作家也分别用1个课时来讲述。这样,作家作品的讲释就用了全部课时的一半。剩下的课时中又还有一小半讲流派和文体,也还离不开作家作品分析。除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左翼文学思潮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等内容用几个专门的课时讲述,其他文学史现象和知识大都穿插结合到各个作家作品的讲析中。这样,虽然课时已经大为减少,但内容比较集中,重点突出,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对主要作家的特色、贡献和地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把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嬗变的线索大致串起来,获得一个“史”的印象。
教师要长期给学生强调要阅读作品和分析作品。开课之前,教师可为学生开一份必读书目,其中大部分是作品,少量是研究论作。书目中突出重点,要求严格,并把是否读过主要的作品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解,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笔者一直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主讲或者讨论的方式,效果很好,能够很好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比如讲到曹禺的《雷雨》时,笔者布置学生在精读作品的基础上,思考一个似乎很难有现成答案、却又能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要求同学们预先写好发言稿,选出某些代表性观点在班上发表,然后讨论,大家都有很高的热情,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又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笔者还安排学生模仿《雷雨》自己创作剧本并在课堂演出,效果极好。我认为现代文学史课还是要立足于“文学”,这个领域虽然不像古典文学那样,有大量经过历史沉淀的非常精美耐读的作品,但也不能不重视文学分析,特别是现代特点的审美分析。现在研究界有“文化热”趋向,要特别注意不能把现当代文学史讲成文化史、思想史,而一定要把握住“文学”这个重心。
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实践化,就是写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基本每学期都安排一次诗歌创作、一次短篇小说创作、一次戏剧创作、一次散文创作、一到两次小论文写作,批阅后给学生作品做一定的讲评。力图使学生学以致用,把这门课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并努力把平时上课的小论文、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这几个环节尽量贯穿起来。并引导学生慢慢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体系。和其他文科专业比较,中文系的“强项”就是“语言文学”的能力,包括文学感受力和评判力,而这一切只有落实到写作的综合能力训练上,才能凸显中文系的学科本色。中文系不一定能培养作家,但一定能也应当能培养“写家”,这样才无愧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
利用多种渠道(互联网、杂志、参考书、讲座等)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学实践中,选择当今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并将这些新进展、新成果、新观点不断地补充到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结构、不断更新知识理念,追踪学术前沿动态,时刻关注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把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和时代同步进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1.师生互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要改革“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认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观点,更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意识、个人感受和内心真实的声音。因此,在讲到一种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流派或作家作品时,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能力。
2.鼓励学生自己上课,学生自选作家作品,经过大量阅读、研究,上讲台对作家作品作富有个性的讲评,这样,学生不但积极主动地阅读作品,查找资料,确立论题,质疑先贤定论,而且,通过讲评,能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全班学生都拓展了知识面。比如,讲授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创作时,笔者留出一个课时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评杨朔散文。学生虽然表述不够流畅,甚至也会有错误(教师点评时给予了纠正),但可以看得出学生讲解作品风格时突出了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喜欢读时尚书籍,玩电子游戏,追传媒明星。但作为社会中相对来说最为“知书识礼”的人,人文性,与精英性才是大学生们必有的素质。所以人文教育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基础课程,而现当代文学丰富的人文性,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对唤醒大学生的审美敏感和人文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也是人学。五四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与世界接轨,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传入中国,以“人”为核心的西方文学引起了中国作家的关注,并对其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精神资源”不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家的人格内涵与魅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毕竟“教育还当注意人格的发展”。所以在讲到重要的作家作品时,除了分析作品的艺术与思想特点之外,作家的人格精神也是我们应着重分析并让学生有所领悟的方面,其实后者往往也是学生深感兴趣的。如在对鲁迅的分析中,我们采用细读的方法讲解了他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在酒楼上》等作品,指出了鲁迅对中国文化革新事业的突出贡献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大师地位,同时也分析了鲁迅对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价值的精神特点,以及鲁迅“硬骨头”的人格魅力。
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就像人的成长一样,需要慢慢成熟。笔者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前人、不断汲取前人的成果,使自己更加成熟,成长成为一位优秀的现当代文学教师。
(贾珮瑶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