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芬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从新闻失实探析记者的职业道德
——以2014年“十大假新闻”为例
唐 芬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新闻失实现象伴随着新闻活动而产生,是新闻界一直难以规避的难题。从每年出炉的十大假新闻便可知,新闻失实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新闻失实不仅是对受众的不负责,还会有损新闻记者形象,丧失媒体公信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新闻报道出现失实,又要进行怎样的应对措施去纠正这般不正之风、提高新闻人员的职业道德呢?本文便从新闻失实的角度出发,以2014年的十大假新闻为例,去探讨新闻失实原因以及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对策。
新闻失实;假新闻;职业道德;对策
从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杂志便每年推出年度虚假新闻评点报告,至今已有14期。与往年的假新闻相比,2014年里有影响力的虚假新闻案例总体呈现出影响小、存在时间短的特征。
案例一:孤儿杨六斤的励志故事。
2014年5月23日,广西某电视频道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播出了励志孩子杨六斤的故事。在该节目中,杨六斤是广西隆林县德峨乡人一个12岁的男孩,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与之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苦独居生活,但却励志坚强。节目中的小男孩身世坎坷,让受众不禁潸然泪下。但事实并非如此,《南方都市报》刊发记者实地探访广西后的报道《杨六斤身世堪怜但并非节目中那般孤苦无助》,指出了这个节目中的三个不实之处,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在事后的澄清中,该电视台表示是出于一片好心,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杨六斤的情况,对他产生同情之心从而对他进行帮助,因而记者对事实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挖掘,所以导致节目一些细节与事实不符。虽然该台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作为一个媒体单位,要懂得新闻真实的重要性,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与效果而不忠于事实,对事实进行夸大,这是对同情杨六斤的受众的感情欺骗,已经触碰了新闻报道真实性与社会道德的底线,实属不该。
案例二: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事件。
7月22日,某报用半版的篇幅报道《女司机遇碰瓷男开车轧了过去……》,报道称:一段名为“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的男子在一缓慢驶入十字路口的车辆左前方突然倒地,女司机左右张望后碾轧过去。该视频传出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国内还有多家媒体也做了转载报道。事情的真相却是:“碰瓷男遭碾轧”发生在韩国,视频最初来源于英国的一家视频网站而并非国内。
由上可以看出,这是完全的张冠李戴。目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布信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很多媒体因此热衷于从网络上找寻新闻来源,将网友的评论东拼西凑就变成了一篇新闻,却忽视了对网络信息的核实与推敲,看到别的媒体报道,便不假思索予以报道或转发。案例中的记者便是如此才犯下如此低级的张冠李戴的错误。
案例三:95后女网友用身体换旅行。
10月23日,某报用一个整版刊载了一条新闻: 《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每到一地征临时男友》。报道里称对该女网友征临时男友的标准做了详细描述,同时还罗列了网帖下面网友的留言,最后还告诫读者“旅行蹭吃蹭住有风险,女生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该新闻刊登以后被大量权威媒体网站纷纷转发,事实证明,这是一家软件公司企图利用色情影响进行新闻炒作以推广其开发的社交软件。
这条新闻的标题里面的很多词语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该传统媒体被无良网站炮制的假新闻利用,使得原本在微博、网络论坛流传的故事在传统媒体的版面上有了一席之地,实在是闹了个大笑话。但是报道刊登以后,其他媒体纷纷进行转发,并没有去核实新闻的真伪性,实则是在助长假新闻的嚣张气焰。
何以出现如此新闻失实现象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综合而言,这跟记者个人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人员的责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社会责任的欠缺
由以上三条新闻可以得知,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未经核实的信息加以报道,东拼西凑张冠李戴也能成闻,受利益驱使夸大事实亦在所不惜,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堪忧。
新闻记者应该把宣扬正确的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视为己任,担负起自身该有的社会责任。显然,广西某电视频道关于杨六斤的新闻报道是不可取的。收视率是不少媒体竞相追逐的目标,但是记者不能为了博取受众眼球而夸大主人公的苦难事实,更不能利用受众同情心这一脆弱心理为电视台的收视率服务。在如今如此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受众的支持是媒体生存的重要支撑,失去受众信任的媒体后果可想而知。
(二)记者专业素质不够高
社会在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亦是如此。随着新闻队伍的迅速扩大,新闻工作者的作风素质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其中也不乏部分记者的作风和素质存在一定问题。
上文中所提的张冠李戴与被网站炒作利用的现象,记者根据网传便写出新闻报道,还有专家进行解答,看似很有深度,但是连最基本的真实性都没有达到。记者并没有去核实网传消息的真伪性,只是对信息进行了加工。这是记者专业素养低所导致的结果。一个专业性强的记者明白,对于任何形式的信息来源,都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小心求证,以确保其真实准确、符合事实。
(三)单位相关部门责任的缺失
记者之所以经常出现失实报道,除了个人因素外,与新闻相关部门及其领导人也有着密切关系。
媒体单位的相关部门并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责任,在对失实报道的监督管理方面比较薄弱,查办失实报道案件时力度过小,不足以对其他记者和新闻工作人员形成震慑力,以致新闻失实的势头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有蔓延的趋势。此等做法实则是在纵容不良现象的滋生。如此一来,记者便会觉得新闻当中一些细枝末节对不上号根本就是小事一桩,长此以往,“不正之风”将会愈演愈烈,新闻失实也会越来越严重。
记者是船头的瞭望者,更是时代的瞭望者,他们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如今这鱼龙混杂的社会中,拥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新闻记者队伍对媒体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记者的新闻活动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整个媒体单位,记者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因此,记者要掂量自己手中所持“笔杆子”的重量,不能仗着记者的身份在新闻报道中“为所欲为”,弃社会影响与受众感受于不顾。非但如此,记者还应做到不畏惧压力,在强权面前不低头,将报道做到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得制造虚构新闻,给公众呈现事件最真实的一面,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
(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坚持实地采访,掌握真相;要通过合法手段获得新闻线索和素材,不得依靠单一信息来源采写新闻报道,并且认真核实新闻源的真实性,多方求证以确保新闻要素和细节准确,切忌道听途说;写新闻时,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杜绝弄虚作假,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避免出现失实报道。
除了记者要严格要求自己的采编行为外,责任编辑要加强新闻稿件的审核把关,必须逐一审核采访证据,对转载的新闻必须履行重新审核程序。媒体单位要对采访不深入、编辑不认真、把关不严格、管理不到位导致新闻失实的,要严格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三)记者提升自我学识与修养
记者是一个在平时的采访中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职业,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集多学科知识于一身,要博学多才。
既然选择从事新闻工作,就应当坚定自身的信念,坚守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人民群众呼声和利益的代表,要时刻牢记人民的利益,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不为金钱、权势、名利所诱惑,做一个正义、敢于揭露事实、还原真相的合格记者,使记者的正面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新闻失实现象的层出不穷,引发我们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对新闻失实的思考。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就是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报道新闻,还原事情真相,遵守新闻传播的规律,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此外,还应不断增强法纪观念、遵守职业道德,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用自己犀利的笔尖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坚决抵制失实新闻报道。
[1]杨保军.假新闻、失实新闻内涵辨析[J].今传媒,2008.
[2]李衍玲.新闻伦理与规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黄瑚.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实用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刘浍颍.新闻失实原因何在[J].青年记者,2008.
[5]张志国.新闻失实的现象与影响[J].黑河学刊,2014.
[6]刘娜娜.虚假新闻折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之我见[J].攀登,2008.
[7]项德生.底线伦理与新闻职业道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8]陈力丹.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J].新闻记者,2002.
G214.2
A
1674-8883(2015)24-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