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桢
深层次阅读促成学生与文本人物心灵的对话
◎张来桢
初中语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僵化模式,尊重学生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充分与教师、同伴、文本展开对话,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一种传统学习手段,它适用于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的教学,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学生调动眼、耳、口、舌、脑直击文本,从而走入文本营造的精神世界,与文本意旨达成共鸣。教师要摒弃以课文剖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文本意境之美,品味人物的精神追求以及情感审美取向。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笔者给学生的朗读配以优美雄壮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中领略词中雄伟壮丽的景物描写,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北国雪景图;在朗读中感受词的语言之美、韵律之美、抒情之美,体验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前无古人的旷达情怀;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例如“千里冰封”的“封”字,体现出北国冬景的凝然安静,“万里雪飘”的“飘”字,体现出漫天飞雪的舒展飘逸等等。
对于课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采取课堂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理解重点。例如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的上阙着重于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下阙着重于议论,议论要有感而发,它与上阙的写景有什么联系?学生边朗读边讨论,理解了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领略了伟人俯仰古今、豪情满怀的气概。通过学生的朗读与探究,学生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中,深切地受到了诗词意境的熏陶,被诗词的审美情怀感染。
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是不相同的,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这些差异也会体现在阅读体验层面。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通过设疑、解疑的方式使学生走进文本,多角度地去审视主题,真正让学生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与作者、文本实现有效对话。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教师会通过对课文的解析,贴标签式的告诉本文的主题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其实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它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主题内涵也会丰富与拓展。贴标签式的主题阅读往往会扼杀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与探究,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着重理解:作者通过小说的写作,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反复阅读思考,找出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例证。通过阅读学生们得到结论:课文表达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金钱高于亲情爱情”的扭曲现象。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格扭曲现象”?最后,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作者莫泊桑的写作背景,学生们对主题有了更加深入与宏观的把握:小说表现了那个时代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的处境。通过设疑解疑,层层深入,促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文本主旨,这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促使学生把握文本价值的重要手段。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动力。如果没有想象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活力。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采取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诉诸于笔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与想象的能力的形成。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情感世界,这也是提高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景》一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然后从父亲的角度去写一写父亲对儿子的看法。这就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深切体验。有的同学在短文中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有的写出了父亲对儿子不谙世事的宽容以及种种的牵挂与不放心;有的写出了父亲真切希望儿子能够成才,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及重兴家业。写作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更深切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再如,在学习了《孔乙己》以后,教师设置了如下情境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假设孔乙己与中举的范进相遇,孔乙己会对范进说些什么?他们的对话内容会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想象,对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读写结合,引领学生深入阅读,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阅读想象与阅读品味触摸文本人物的情感脉络,最大限度地体现文本的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张来桢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中学7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