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迪
合理利用影视资源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杨晓迪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影视资源因其自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的青睐。同时,当下世界已经从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转变,正如美国作家约翰在《数字原住民》一书中所说:“你有没有想过,所谓的80后,尤其是到了90后、00后,他们这一代人,跟我们这些70后的人,最大的不同在哪?就是他一出生的时候,电脑就已经存在,他一生下来,就已经活在一个万维网的环境底下,到处都是图像信息。”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于影视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引入影视资源过于随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教师对影视资源的引入初衷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所引入的资源材料往往与文本关联性不强;同时也没有掌握好课堂切入的时机。于是,影视资源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并没有真正激发其对语文课堂和文本阅读的兴趣,结果导致教学内容平淡肤浅,教学环节混乱。
其次是过度利用影视资源就会替代文本阅读,束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影视资源所呈现的影视画面及语言已经渗入了导演的主观理解,而阅读过程本身是一种对文字留白不断理解、填充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再简单过度地利用影视资源去替代学生的文本阅读,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直观的影视画面是无法还原学生对文字的主观想象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对于影视资源的利用必须要明确认识到,其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喧宾夺主。同时教师只有结合其自身教学的特点,合理利用,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初中生提升语文素养,使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在下文中,笔者将对这几年来在影视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一些具体实践研究来展开论述。
影视资源往往是一个兴趣引出点,以此来作为课堂的导入,创设出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样的影视资源利用必须要以精华片段的方式呈现,避免整部影视的低效播放。同时,影视内容要与课堂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使之成为课堂的底层跳板,以激起学生内心对于文章学习渴望的涟漪。
如在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中贝多芬内心世界那种不被世人所了解的孤独,笔者在课前播放了电影《复制贝多芬》中讲述贝多芬脾气暴躁以及房间杂乱无章的片段。这样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对贝多芬有更加真实全面的认识,而非只是简单地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使学生对文本中贝多芬身上那种“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的灵魂有更深刻地理解。
如在教授《故宫博物院》时,为了让学生更有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满足他们接触生动故宫的渴望,笔者在课前播放了纪录片《故宫》中太和殿的片段。通过观看,就能使一些没有实地去过故宫参观的学生对故宫有比较直观鲜活的认识,从而弥补说明文中语言文字所不及之处。
经典台词是影视资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于展现人物鲜明的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利用影视资源时,除了要让学生关注情节和画面外,还要让他们重视经典台词的反复体悟。通过对台词的把握,可以捕捉人物说话时的神情以及心理状态等细节,从而分析人物性格。因此,通过对影视资源中经典台词的体悟来迁移阅读教学中的一些语言分析,能够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如在教授《变色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奥楚蔑洛夫警官这一主人公善变虚伪的性格,笔者利用了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主人公在自行车被偷后到警局报案,与警员的一段对话:
“你会去找吗?”
“看你自己了。”
“我不能找遍整个罗马城。”
“你知道你要怎么做。”
“我跟你讲了车的样子并给了你车牌呀!”
“是的,那样的话要整个车队一起去找。”
“那我说的话一点都没用?”
“也许明天你会在典当行找到,如果你要碰到有人在卖你的车,或者在街上骑你的车,可以马上叫警察抓住他呀……”
在这段人物台词中,主人公赖以生存的自行车丢了,那种万分焦急的心情展露无遗,然而警察的冷漠让主人公体会到这个世界有时候只有无奈。而且在这个片段中不光有台词,还有主人公眼中透露出的那种绝望的眼神以及警察轻描淡写处理此事的态度,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样的一个台词片段,在课堂上便能够启发学生在分析《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时,去揣摩人物的神态和内心,甚至可以去想象人物说话时附加的一些动作,从而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同时教师自身朗读素养也不高,不能给予有效指导,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文本朗读环节常常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然而,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模仿能力在不断地增强,所以就可以借助影视资源,倾听其中生动的人物对话和画外音独白。学生通过细致的体会,尝试把握其中的语调、语气、节奏、重音,以及人物的神情和动作细节,从而实现口语表达及朗读能力的提升。
笔者首先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片段,例如优秀的新闻播报、《舌尖上的中国》娓娓道来的介绍,《简·爱》中简·爱与罗彻斯特深情的人物对白等。然后按照新闻、画外音、人物对话系列进行细分,在早自修让学生进行倾听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后,每个学期定期组织开展班级朗诵会,让学生模仿那些生动优秀的有声语言,对各册课本中各类文体进行朗读。有的学生会模仿新闻播音员,慷慨激昂地朗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的学生会模仿画外配音,饱含深情地朗读《土地的誓言》中对于东北家乡事物的描写;有的学生会模仿电影对白,细腻准确地再现《故乡》中“我”与中年闰土相逢时对话中的深深隔阂。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也变得敢于、乐于进行口语表达。
对于经典精品电影的整片观看,在日常的教学中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可以以单元为欣赏周期,选择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相关联的影片,做到课内外有效拓展。通过利用这些经典电影中所蕴涵的深厚人文积淀和情感价值取向,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反思人生社会,从而提升他们体悟的深度,加深其对文章主旨、情感的理解。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笔者引入了韩国经典战争电影《太极旗飘扬》。在观影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个思考的角度——打破战争双方的正义与非正义性,从人性的角度去审视战争本身,然后完成相应的影评写作。有学生这样写到:
在战争中,没有绝对的正义或邪恶,有的只不过是对于人性的不断扼杀。战争双方的士兵其实是为了自己而战斗,又有多少人在战争中能够真正想到所谓的国家?
就像电影里有一位士兵说:“军人就不是人了吗?”在这些是士兵的思维视角中,只要能让自己继续存活下去,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去做的。但这不过是我们个人的意志,然而国家的意志一直在支配我们的思想,甚至有时候代替了我们的思想。战争背景下,人的渺小,人的被动体现了国家选择了个人,个人却选择不了命运。
——学生姚煜琛
通过这一做法,经典影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拓展窗口,使其能结合课文向外延伸,从而更加全面地看待战争。
有的电影在情节安排上,环环相扣,让人觉得一切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回味无穷。笔者曾让学生观看不少经典的动画,让他们根据情节发挥想象,设计多种结尾,借此来训练他们的思维想象力,打开写作的空间。有的电影则在叙事结构上颇具特点,学生可以从中借鉴安排行文线索的经验。如观看电影《英雄》,可以让学生学习并列式的写作结构,通过几条人物线索来对一件事进行叙述。有的电影在人物细节的刻画上非常细致,就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细致入微的画面中去感受如何全面塑造人物。如观看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就要让学生关注影片中导演如何从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体现德国男孩与犹太男孩的巨大差异,从而在写作中思考如何用细节描写将人物写活。此外,有的电影在空镜头的运用上非常典型,学生可以通过对空镜头的理解来学习环境描写对文章气氛基调烘托的作用。如观看电影《入殓师》时,让学生关注其中冬日田野、积雪、鲑鱼逆流等一系列的空镜头,理解导演对于生死独到的见解,从而学会利用环境描写来表达文章主旨和人物心声。
因此,影视资源中丰富的结构情节、镜头画面是非常好的教学切入点,在写作教学中的合理利用,能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帅.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小拾.电影进入语文课堂,请慎行[J].中学语文,2013,(15).
[3]李美鲜.“电影化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有益尝试[J].语文学刊,2012,(1).
(杨晓迪浙江省杭州康桥中学3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