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研究综述
□王 茜
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从语音、构型、语义、词类等角度对比研究海峡两岸的词汇差异。对于影响两岸交流的译词、方言词、术语词用力最勤。词汇差异研究的语料以两岸影响力较大的词典、文学作品、媒体、语料库中的词汇作为研究的对象,更好地窥见了两岸隔绝造成的词汇使用上的异同。但是两岸词汇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如词汇研究类型单一、语料陈旧、研究方向缺乏创新等。对于反映两岸时代生活变化的术语研究有待深入挖掘。
海峡两岸 词汇差异 研究综述
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针对两岸词汇在语音、构型、语义上的差异问题以及词类差异问题进行对比研究。民族共同语是联系一个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纽带,海峡两岸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类型。其中词汇上的差异最为明显,两岸学者在词汇差异方面的研究也用力最勤。李行健在《两岸差异词再认识》中认为,半个多世纪的隔绝,导致两岸汉民族共同语形成某些差异,这些差异大量表现在词汇方面。探讨两岸语言的差异,要注意挖掘和研究两岸的差异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海峡两岸的词汇差异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归纳。
本文主要统计了1989~2014年间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梳理海峡两岸词汇研究的发展脉络,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术语词汇研究的不足之处。关于两岸的差异词研究主要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
从语音角度来研究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类型并不多见,廖新玲(2010)主要以《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为考察对象,综合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比较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读音差异的类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原因探究。两岸语音变化发展较慢,研究的频率不是很高。
(二)构型和语义
胡士云(1989)把大陆与港台的词语差异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述性差异,一种是非表述性差异。苏金智(1995)认为同形异义,即词形相同但意义不同。同形异义就词义而言一般有两种情况:完全不同和部分不同。同义异形,即用不同的词形表达同样的意思。侯昌硕(1999)对同形异义词的类别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慧(2005)把同实异名词语定义为指同一种事物,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有不同的名称。将词语的构型和词义相结合来研究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的类型。这种研究方法比较常见。语音方面,由于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造成交流上的不便,语音方面的信息实难把握。因此,词汇差异多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词形和词义方面。
(三)语音、构型和语义
郑启五(1990)把两岸词语分为同词不同义、同音不同词、同词不同音、近似词辨异这四种类型。形成了海峡两岸词语差异的基本类型,为以后的海峡两岸词语差异类型研究提供了范式。随着海峡两岸词语差异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不再是泛泛地谈两岸词语差异的所有类型,而是结合前沿学科来针对其中的某一类型进行专门、细致的探讨。
(一)外来词
海峡两岸的外来词差异研究主要是有关译词的研究,黄长著(1994)以汉译外语专名中的国名和部分地区名为主,适当兼顾其他汉译外来词语的使用情况。朴贞姬(2002)主要从语音形式、意义内容、造词和构词方法以及在言语中的使用情况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两岸三地外来词的异同,并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刁晏斌、邹贞(2013)把“性别义溢出”定义为指女性译名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并认为海峡两岸女性译名在这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文章提出“女性度”的概念,以12万多个大陆人名为基础,用计算方法得出女名用字的女性化色彩强弱数值,并以此为依据对两岸女性译名的性别义溢出情况进行量化比较。译词的差异研究对海峡两岸语言的规范和统一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消除语言上的阻碍。
(二)方言词
造成大陆和台湾语言上的差异不仅仅有历史隔绝的外因,还有语言形成的内因。刁晏斌认为台湾话主要属于闽南方言,受闽南话的影响很大,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吸收了不少闽南话的成分。关于海峡两岸语言上的方言差异研究很多,但是有关两岸词汇上的方言差异研究的并不多。林连通(2014)探讨了两岸闽南话词汇的异同问题。方言词汇的差异问题,需要学者给予更多地关注,尤其是对台湾闽南方言的研究,闽南方言对台湾国语的影响较大,深刻地反映在台湾的词汇使用中。
(三)术语词
李宇明认为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的语言投射。术语研究本质上是对人类科学知识的系统梳理,术语的传播就是人类科学知识的传播。张伟(2000)较系统地分析了两岸计算机名词的异同。李平(2005)认为当代海峡两岸术语差异可分为词形差异和词义差异。词形差异主要表现在新旧有别、缩略与否、命名方式不同以及对外来借词的处理方式不同。词义差异主要是由于一部分科技术语和体育术语,在两岸分别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引申义造成的。目前关于两岸的术语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两岸学者对于术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术语的理论研究、专业领域术语研究、翻译术语研究等方面。
(四)微观角度
刁晏斌(2012)是最早以微观角度来研究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的。他认为现代汉语常用词“进行”在两岸四地的使用同中有异,此外还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向,因此可以作为了解四地语言状况异同及其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受其影响储泽祥、张琪(2013)提出“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语法比较思路,以两岸同形词“透过”为例,对其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进行多样性与倾向性的考察,并做出趋同性分析,以期把两岸词语异同比较研究引向深入。
此外,姚颖(2005)、徐莉(2008)、刁晏斌(2012)、苏金智(2013)等对海峡两岸的词汇差异与融合进行探究,分析词汇相互吸收的具体表现,揭示相互吸收的主要方式以及发展趋势。李行健、仇志群还针对两岸的词典编纂问题探讨词典中的差异词界定及处理等问题。
(一)以海峡两岸比较有影响力的词典为语料
采用两岸比较有影响力的词典为语料,在于词典里的内容相对客观、真实、可靠。以词典为语料来分析海峡两岸的词汇差异更有有说服力。苏金智(1995)对海峡两岸几部较有影响的词典进行了对比研究,选取了200个左右差别较大的同形异义词进行剖析。朴贞姬(2002)以两岸词典为主进行了海峡两岸外来词对比研究。李慧 (2005)采用《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中的语料研究两岸的同实异名词语。以词典为语料是研究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的常用方法。在研究的早期,由于两岸交流的阻隔,学者只能通过两岸的词典中的词语来对比分析。
(二)以海峡两岸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为语料
文学作品中的词汇丰富而精炼,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是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的文学体裁,必须用不同的词汇恰倒好处地描写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使诸多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小说中的词汇具有丰富多彩、准确生动的特点。以两岸小说作品为语料来研究海峡两岸词汇差异比较常见。朱景松、周维网(1990)、侯昌硕(1999)、将有经(2006)、刁晏斌(2012)等,都以海峡两岸的小说作品为语料,观察、分析两岸小说中的语言材料对和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在词汇上的差异进行归纳。
(三)以海峡两岸的媒体语言为语料
传统新闻传媒即报刊、广播、电视,由此形成的报刊语言、广播电视语言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更能反映语言的现实状况,研究海峡两岸的词汇差异,采用报刊语言更为实际,更容易获取。郑启五(1989)、汤志祥(1995)、杨必胜(1998)、吴礼权、谢元春(2013)等都是以海峡两岸的新闻报刊为语料的。杨必胜(1998)提出了“习惯互异形成的词语对应”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词语对应,是指同一个意义,两地习惯于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不同的词语就形成了对应关系。这种对应的词语在内部构造上存在不同的情况。
(四)以海峡两岸的语料库中的语言为语料
语料库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资源,也是经验主义语言研究方法的主要资源。应用于词典编纂、语言教学、传统语言研究、自然语言处理中基于统计或实例的研究等方面。语料库的动态性和流通性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语言材料。李昱、施春宏(2011)主要以大陆的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台湾的中央研究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为语料。在互动观念的指导下研究大陆和台湾的词语系统相互影响的方式、过程和效果。这种基于互动观念的研究为动态地研究词汇乃至语言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但是由于两岸没有建立共同的语料库,因此以海峡两岸的语料库中的语料来研究两岸术语差异的情况不多。
海峡两岸的词汇差异研究日趋完善,但对于两岸的媒体语言研究并不深入,尤其是海峡两岸媒体语言中的词汇差异研究存在着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随着各种媒体相互融合的程度加深,语言规范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媒体语言中也存在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问题,海峡两岸媒体语言中的术语词汇有着诸多差异,这对两岸科技、文教的对话和交流造成了严重阻碍。这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有责任进一步深入探讨海峡两岸的术语词汇差异,以完善海峡两岸词汇的差异研究。
(本论文受到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14NDJC105YB]的资助。)
[1]李行健.两岸差异词再认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廖新玲.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读音差异比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胡士云.略论大陆与港台的词语差异[J].语文研究,1989,(3).
[4]苏金智.海峡两岸同形异义词研究[J].中国语文,1995,(2).
[5]侯昌硕.试谈海峡两岸的同义异形词语[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6]李慧.从《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看两岸的同实异名词语[J].修辞学习,2005,(2).
[7]郑启五.海峡两岸用语差异再探[J].台湾研究集刊,1990,(2).
[8]黄长著.从某些外语专名的汉译看海峡两岸语言使用的同与异[J].中国语文,1994,(6).
[9]朴贞姬.中国海峡两岸外来词对比[J].山东教育学院,2002,(2).
[10]刁晏斌,邹贞.基于计算的海峡两岸女性译名性别义溢出情况对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11]林连通.两岸闽南话词汇异同问题探索[J].汉字文化,2014,(2).
[12]李宇明.术语论[J].语言科学,2003,(2).
[13]张伟.海峡两岸计算机名词异同浅析[J].科技术语,2000,(4).
[14]李平.当代海峡两岸术语差异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5]刁晏斌.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常用词“进行”使用情况对比考察与分析[J].武陵学刊,2012,(3).
[16]储泽祥、张琪.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多样性与倾向性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13,(4).
[17]姚颖.浅析港台用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渗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8]徐莉.论海峡两岸词汇差异及融合[J].黄山学院学报,2008,(2).
[19]刁晏斌.从“华人社区”到“全球华语社区”——两岸四地语言差异与融合研究观念的演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0]苏金智.两岸四地词汇相互吸收趋势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1]朱景松,周维网.台湾国语词汇与普通话的主要差异[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22]将有经.海峡两岸汉语词汇的差异及其原因[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3]刁晏斌.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常用词“进行”使用情况对比考察与分析[J].武陵学刊,2012,(3).
[24]郑启五.海峡两岸用语差异初探[J].台湾研究集刊,1989,(1).
[25]汤志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举例[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26]杨必胜.习惯互异形成的词语对应——海峡两岸新闻用语对比研究[J].语文建设,1998,(5).
[27]吴礼权,谢元春.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8]李昱,施春宏.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3).
(王茜 浙江杭州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