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互补性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
——基于比较制度优势理论视角

2015-02-28 03:02汪涛金珞欣周南
学术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来源国互补性跨国企业

汪涛,金珞欣,周南

制度互补性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
——基于比较制度优势理论视角

汪涛,金珞欣,周南

现有研究大多以“制度距离”为视角,研究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应对外部制度环境差异带来的限制因素。而比较资本主义学派则将制度多样化视为企业拥有的一项资源,能够建立支持不同经济活动的比较制度优势。其原因在于,各个制度领域间的制度互补性给企业提供采取不同经营模式的差异化优势。本研究运用制度互补性对企业国际化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互补性越高,企业在东道国经营的绩效越好;当企业国际化程度越低、来源国形象越差时,互补性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最后,文章总结了研究的理论意义,进而提出管理建议。

比较制度优势;制度互补性;企业绩效;企业国际化程度;企业来源国形象

近年来,关于跨国企业所处制度环境的研究备受学术界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现有研究大多以“制度距离”为视角,研究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应对外部制度环境差异带来的限制因素[1]。相对于上述观点,“比较资本主义学派”则将制度多样化视为企业拥有的一项资源,可以形成支持不同经济活动的比较制度优势(Amable,2003;Hall和Soskice,2001)。企业如果善于运用这种资源,能够利用制度为塑造不同种类的战略和协作模式提供能力。这是由于,不同的制度体系通过相互联系的制度间所形成的制度互补性来塑造企业的能力,因此引发了不同制度体系下差异化的公司行为(Hall和Soskice,2001)。

目前关于比较制度优势以及制度互补性的探讨都是针对一个国家(产业)内部的不同社会经济制度领域之间,涉及国际化问题时,可否衡量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互补性?企业在母国所形成的制度特点,是否可以与东道国经营环境相融合?什么样的企业,更需要关注互补性所带来的影响?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将以比较制度优势理论为基础,探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制度互补性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绩效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效果如何受到企业国际化程度以及来源国形象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一)比较制度优势理论、制度互补性与企业绩效

Hall和Sockice[2](P259-262)分析了制度对企业所起到的经济职能,提出比较制度优势是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建立比较优势的制度基础,该观点将一国的制度看作是本国企业具有的特定资源。比较制度优势产生的原因在于各个制度领域间的相互协调,从而一方制度的运行效率取决于并且影响着另外制度领域的运行,即形成制度互补性(Hall和Soskice,2001)。目前,比较制度优势理论所涉及的制度领域包含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国家层面指的是一国企业的经营行为所处的制度环境,包括财政系统、公司间关系、劳资关系和社会福利状态;企业层面指的是一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制度特点,包括公司治理、技能培育、工作组织以及创新体制等。国家(地区/产业)在以上制度领域的特点越趋于一致,则制度间的互补性越高,从而更有利于比较制度优势的形成,对企业绩效起到促进作用[3]。

(二)企业国际化程度、来源国形象与企业绩效

1.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国际化程度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扩张程度,衡量了企业国际市场的涉入度与涉入能力[4]。以往研究通常关注企业的整体绩效,未单独考虑国际化业务或海外经营绩效(杨丽丽,赵进,2009)。此外,大多数研究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结论无法反映发展中国家或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本研究将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于东道国的经营绩效进行探讨,以期完善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2.来源国形象与企业绩效。来源国形象是目标市场消费者对产品原产国的直观印象和整体性认知[5](P52-56),影响消费者对待产品的态度、评价和购买决策。来源国形象越好,该国企业或产品得到的来自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支持就越高。以往的研究大多以产品绩效角度研究来源国效应,比如品牌、价格[6]以及产品信息呈现方式(汪涛等,2012)等,鲜有以外在制度为视角的思考。周玲等(2012)[7]以合理性视角分析了来源国效应,提出来源国形象是一个涵盖绩效因素和制度因素的二维概念。本研究在研究制度互补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鉴于来源国形象的概念二维性,将考虑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框架与假设演绎

(一)研究框架

图1 研究框架图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关注制度互补性如何影响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绩效。为了探讨制度互补性对具有何种特征的跨国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引入了两个调节变量:企业国际化程度与来源国形象,过往的研究主要检验了二者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对二者所起到的调节效应并未给予充分关注。

(二)假设演绎

1.制度互补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将制度互补性的研究范畴由一国内延伸到跨国企业子公司自身制度的特点与东道国经营环境之间,于企业制度方面选择公司治理、技能培育以及产品创新三个方面;于东道国制度环境方面选择劳资关系、财政系统以及公司间关系三个方面。

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不同种类的经济行为具有不同的优势[8]。当跨国企业在公司治理、技能培育与产品创新方面偏向于以自由市场为导向时,其进入在财政系统、公司间关系以及劳资关系等制度领域也偏向于以自由市场为导向的东道国时,制度互补性更高[9]。具体而言,当跨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偏向于英美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为“外部控制”,公司的股东非常分散;对企业员工进行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的一般性技能培训[10]。这类跨国企业进入的东道国的特点为:基于市场的自由型财政系统[11];企业间关系大多为交易关系,竞争激烈,合作、联盟较少,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特点趋于一致,制度互补性较高[12]。由于企业对员工进行一般性技能的培训,劳动力流动成本低,流动频繁;市场导向的财政系统所致短期投资的盛行以及高风险倾向,资本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速度大;企业间竞争激烈。所以,经济系统对高风险、高潜在回报的R&D项目的投资盛行,企业追寻突破式产品创新时就更容易成功,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当跨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偏向于日德这些协调型市场经济的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为“内部控制”,即所有权集中,掌握于大股东;对企业员工进行适用于特点岗位的专业性技能培训。这类跨国企业进入的东道国的特点为:基于银行的调控型财政系统;企业间大多依靠商业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则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特点也趋于一致,制度互补性较高。由于企业对员工进行专业性技能的培训,劳动力市场比较稳定,流动性低;以调控为导向的财政系统导致长期投资的盛行以及低风险倾向;企业间的合作、联盟关系较为密切[13]。因此,企业偏向于持续引进最新的技术以确保产品品质和改进生产流程,寻求渐进式产品创新时成功几率更大,从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笔者提出,H1: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子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互补性正向影响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绩效。

2.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调节作用。国际化程度较低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在经营国际市场时面临更多困难[14]。企业在国际化初期,选择与其制度互补性高的东道国进入,有助于企业适应新的制度环境以保持、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度过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比较容易从海外扩张中获得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所以,这些企业受到制度互补性的压力时,抵御能力较强[15]。并且,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已形成了稳定的竞争优势,如果此时选择与之互补性程度低的东道国进入,反而可以吸收与之特点相反的制度所带来的优势,有助于企业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甚至弥补之前的经营短板。因此,笔者提出,H2: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企业国际化程度负向调节制度互补性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3.企业来源国形象的调节作用。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识,除了源自于产品质量、价格和企业本身的绩效评价外,还包含在制度层面上对品牌来源国形象的认知[7]。消费者并非简单地将来源国形象归因于产品绩效因素,同样重视来源国形象中所隐含的制度因素,会对产品来源国形象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行判断。合理性由两大维度构成(Handelman,1999):(1)实用合理性,主要用于判断某国产品或品牌是否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实用利益需求;(2)社会合理性,主要基于社会的主流规范和文化判断某国产品或品牌的行为是否合适(Scott和Meyer,1994)。企业来源国形象较差时,其产品在东道国受到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具有较低的实用合理性感知,从而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绩效更依赖于制度互补性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向产品转移的感知;同时,具有较低的社会合理性,企业对东道国社会规范、制度的遵守感知较低,则企业在东道国的运营绩效更依赖于制度互补性所带来制度契合度感知。当企业来源国形象较好时,其产品或品牌对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的实用利益需求满足的感知就较高,制度互补性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向产品转移的压力较小,制度互补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就较小;同时,企业对东道国社会规范、制度的遵守感知较高,制度互补性所带来制度契合度对企业运营绩效的正向影响就不那么显著,也就是说,此时制度互补性需要对企业绩效作出正向贡献的压力较小。因此,笔者提出,H3: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企业来源国形象负向调节制度互补性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分析与结果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国际业务涉及美国、日本、印度以及越南的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方式发放问卷:第一,向武汉三所高校MBA学员发放问卷。在填写问卷前,调查人员对被调查对象作简短沟通,确保其所在企业符合本研究调查范围,且对问卷题项充分理解;第二,在由行业协会提供的符合研究目的的企业名单中抽取样本,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问卷。所有问卷从发放到回收历时2个月,剔除不规范的问卷,共获得包括服装、电子、生物科技、制药、汽车等行业199家企业的有效数据(n=199)。样本范围是山东、湖北、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境外经营活动较为频繁的省份,分布比较均匀。高层管理人员占60%,中层管理人员占30%,基层管理人员占10%,确保了本研究数据的有效性。对于中国企业来源国形象的测量,在武汉三所高校选取来自美国、日本、印度以及越南的教师和留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发放、回收问卷。

(二)变量测量

企业绩效量表参考了众多研究,以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主要维度来衡量,共六个问项[16];来源国形象的量表参照Parameswaran和Pisharodi(1994,2002)[17]以及Yaprak和Parameswaran(1986)[18],采用包括产品形象、国家形象两方面的共六个问项。具体如表2所示。另外,本研究中的潜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计量,其中1表示“非常反对”,5表示“非常同意”。国际化程度以四个维度进行加权测算:企业出口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重;企业进入东道国的个数;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年数;企业在东道国市场进行国际化的年数[19]。

对于跨国企业在东道国子公司制度与东道国制度环境间制度互补性的测量,主要根据Hall和Gingerich(2009)[9],对企业公司治理的测量分为三个维度:股东权利、股东控制权的分散度以及股票市场规模。对企业创新模式的测量为四个问项: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推出的全新产品多、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在新产品中引入全新功能的程度高、企业通常开发新技术并将其引入行业内以及企业经常在全新的市场中引入突破创新产品。对东道国劳资关系的测量分为三个维度:工资协调的层级、工资协调的程度以及劳动力流动性。对东道国公司间关系用企业兼并率来衡量。这四个变量间一致性越高,则互补性越高。其中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矩阵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首先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研究使用SPSS19.0对每个潜变量所对应的问卷题项,计算Cronbach's a值评价信度,得出的数值均大于0.750,表明本研究对各变量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水平;其次我们使用SPSS19.0对问卷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各题项的因子载荷介于0.749与0.889之间,且T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1,说明各变量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表2 结构变量的信度与效度

(四)假设检验

1.制度互补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检验。为了探讨制度互补性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绩效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逐步回归法,并且将背景变量产业类别及企业所在省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多元回归的分析结果见表3。企业绩效对制度互补性的回归系数显著(b=0.22,p<0.05),说明制度互补性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H1得以验证。

表3 制度互补性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2.国际化程度和来源国形象的调节效应检验。为了检验企业国际化程度和来源国形象的调节效应,如H2和H3中所提出的假设,本研究应用了调节回归,如表4所示。具体而言,第一步是控制变量进入回归;第二步是主效应进入回归;第三步是交互项进入回归。

表4 国际化程度和来源国形象的调节检验结果

对于制度互补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国际化程度起到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b=-0.29,p<0.01)。另外,本研究根据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将样本分为两组,国际化程度高的组和国际化程度低的组,然后对高低两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自变量是制度互补性,因变量是企业绩效),如图2所示,H2得以验证。以同样的方法,研究验证了企业来源国形象起到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b=-0.26, p<0.05),如图3所示,H3得以验证。

图2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调节效应

图3 企业来源国形象的调节效应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就理论而言,将比较制度优势理论引入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强调了跨国企业需要考虑与东道国经营环境间的制度互补性,同时也为完善比较制度优势理论提供新的视角。文章将制度互补性的应用范围从一国(产业)内扩展到跨国企业与东道国制度环境间,从而提出制度距离之外的衡量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之间制度融合度的视角。研究发现,制度互补性影响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绩效,制度互补性越高,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绩效越好。另外,本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国家层面因素-来源国形象与企业层面因素-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调节作用。二者与制度互补性的交互效应显著表明,当企业国际化程度越低(高)、来源国形象越差(好)时,制度互补性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微弱)。

(二)管理意义

就企业国际化实践而言,根据本研究结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制度与东道国制度环境的互补性选择有利于其维持、建立竞争优势的东道国进入,或者主观能动地改变子公司的制度以获得与东道国经营环境间更大的互补性。比如,进入协调型经济市场,跨国企业需关注行业间的联盟合作以及银行主导的财政系统,如果企业是以“内部控制”为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员工进行专业性技能的培训以及寻求渐进式产品创新时,则较易在这样特点的制度环境中生存发展。如果进入自由型经济市场,跨国企业需着重考虑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与证券市场主导的财政系统,当企业是以“外部控制”为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员工进行一般性技能的培训以及寻求突破式产品创新时,则更容易在这样的制度环境发展。

另外,当跨国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经验较为丰富或者来源国形象较好时,其在东道国的市场绩效受到制度互补性的影响并不显著。此时,企业在选择东道国市场时,所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少,并且可以考虑进入制度互补性并不高的东道国,以获取与之现有竞争优势相异的制度元素,以使企业的发展更为均衡,增强应对环境改变的抵御能力。相反,当跨国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经验尚浅或者来源国形象不佳时,其在东道国的市场绩效受制度互补性的影响显著。企业在选择国际市场时应更多地考虑制度互补性,在国际化的初期尽量选择互补性高的东道国进入,以利于企业维持、建立竞争优势。

(三)局限

首先,在讨论制度互补性所产生的影响时,并未详细讨论所有的制度领域,之后的研究可以尝试研究其他制度领域的影响。其次,本文仅对企业国际化程度和来源国形象对制度互补性与企业在东道国市场绩效的调节影响进行探讨,是否存在其他关键边界变量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调节作用?这种忽视可能会造成模型的解释力不足。最后,本研究所用到的数据仅涵盖少数对外贸易较频繁省份的企业,这些企业只是跨国企业中的中国企业代表,是否对世界各国的企业具有同样的外部效度,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1]Brouthers K.Institutional,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 on Entry Mode Choice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2002,33(6).

[2]Hall,Soskice.Varieties of Capitalism: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of Comparative Advant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Schneider M R,Schulze-Bentrop C,Paunescu M.Mapping the Institutional Capital of High-Tech Firms:A Fuzzy-Set Analysis of Capitalist Variety and Expor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1(2).

[4]杨忠,张骁.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J].北京:经济研究,2009,(2).

[5]Jaffe ED,Nebenzahl ID.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try-of-O rigin Effect[M].Copenhagen:Copenhagen BusinessSchool Press,2001.

[6]张琴,汪涛,龚艳萍.价格和品牌能否削弱来源国效应——产品属性赋权对来源国效应的影响应[J].心理学报,2013,(11).

[7]汪涛,周玲,周南,牟宇鹏,谢志鹏.来源国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基于美印消费者评论和合理性理论的扎根研究[J].管理世界,2012,(3).

[8]Jackson G,Deeg R.Comparing Capitalisms: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9(4).

[9]Hall,Gingerich W.Varieties of Capitalism and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i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An Empirical Analysis[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9,39(3).

[10]Iversen,Soskice.Real Exchange Rates and Competitivenes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kill Formation,Wage Compres-sion,and Electoral Systems[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0,104(8).

[11]Deeg R.Complementarit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apitalist Systems[J].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2007,14(4).

[12]Boyer R.How and W hy Capitalisms Differ[J].Economy and Society,2005,34(4).

[13]Amable,Ernst E,Palombarini S.How do Financial Markets Affect Industrial Relations:An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 Approach[J].Socio-Econom ic Review,2005,3(2).

[14]Agarwal,Sanjeev,Ramaswam i,Sridhar N.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Impact of Ownership,Lo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Facto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1992,(1).

[15]Kim W,Chan,Hwang,Burgers,W illem P.Multinationals'Diversification and the Risk-return Trade-off[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4).

[16]Zou S.,Cavusgil T.The GMS:A Broad Conceptualization of Global Marketing Strategy and its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ofMarketing,2002,(1).

[17]Parameswaran R.Pisharodi,R.M.,Assim ilation Effects in Country Imag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2,(3).

[18]Yaprak,A.,Parameswaran,R.Strategy Formulation in Multinational Marketing:A Deductive,Paradigm Integrating Approach[J].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86,(3).

[19]Kuivalainen O lli,Sundqvist Sanna,Servais.Firms'Degree of Born-Globalness,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O rient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J].Journal ofW orld Business,2007,(3).

[责任编辑:刘烜显]

汪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金珞欣,通讯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周南,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香港

F276.7

A

1004-4434(2015)03-0042-0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14JZD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顺应制度还是操控绩效: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合理性压力、营销战略和消费者支持”(71272226)

猜你喜欢
来源国互补性跨国企业
大型跨国企业每年逃税885亿美元
医疗器械产业在中国专利申请趋势的分析
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从研发看企业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来源国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跨国企业组织与文化创新问题研究①
中国园林欣赏的两种模式及其互补性——对陈从周园林欣赏理论的环境美学反思
在华跨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员工关系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