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白宫举行会谈。图/IC
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乌克兰提供军火的打算,也许没有吓到普京,倒是吓到了默克尔。德国总理默克尔9日赴美斡旋,冒着谈崩的危险,为乌克兰灭火。
之前几天,就乌克兰局势,默克尔如同上了发条:5日去乌克兰见总统波罗申科推介德法两国起草的新方案;6日去俄罗斯和总统普京开闭门会议;7日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然而,越是“有为”外交,越能凸显她的焦虑,如今政治解决已命悬一线,能否打消武装乌克兰的想法,全在赴美一役。
与奥巴马多小时会谈后,默克尔表示,双方就是否该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仍存在分歧。她仍坚持要以外交途径来解决争端,奥巴马则表示,军事支持乌克兰仍然是一个选择。奥巴马甚至威胁说,如果本周的外交努力没有成果,美国和欧盟将共同推出一个有力的答复。
这让人想起默克尔上次访美,那是2014年5月,当时奥巴马力挺默克尔在乌克兰危机中担任主角。时隔一年,集体向俄罗斯施压的同时,美欧之间的分歧正越来越明显。
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默克尔警告,给乌克兰提供军火不会吓倒普京。她说:“我难以想象乌军获得更好装备能震动普京,让他相信自己军事上要失败的情况真能出现。我必须坦率指出这一点。”
不过,默克尔的这番表态却遭到美国一些强硬政客的批评。《纽约时报》8日称,美国参议员麦凯恩把自己对默克尔讲话的响应总结为一个词:愚蠢。麦凯恩称,如果西方不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普京下一步会占领乌克兰东部港口马里乌波尔,进而会修建大桥连接俄罗斯本土与克里米亚。
今年以来,随着乌克兰国内战争局势的激化和逆转,反对派武装和亲俄民众越来越得势。美欧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乌克兰的波罗申科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现政权领导的政府军,根本不可能在乌克兰旷日持久的内战中取胜。
眼看着俄罗斯士兵重装进入乌克兰,到底要不要投放武器武装乌克兰,已经箭在弦上。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全在立场不同。
乌克兰冲突毕竟是在欧洲大陆上演的,并不是美国。正所谓看热闹不嫌事大,美国一边大谈美国与欧洲是一个整体;另一边,乐享乌克兰乱象带来的好处:不但打压俄罗斯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还借此聚拢了“蠢蠢欲动”的欧洲盟友,重新构建自己在地区的影响力。
在美国国内,众参两院几乎是一边倒的呼吁,让总统奥巴马批准向乌克兰输送具有杀伤性较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了“煽风”以外,奥巴马近日接受电视采访时“无意间”透露,美国去年曾参与推动乌克兰政权更迭。
与乌克兰地缘临近的德法乃至欧洲,在维护自身利益上肯定比美国要考虑更多,也更现实:危机一年来,德法等欧洲国家在天然气层面依旧对俄十分依赖,而俄手中的“断气牌”对欧洲一直是如鲠在喉;为了制裁,很多德法大企业要撤资,包括西门子等一些大的企业损失很大;一旦美国武器进入乌克兰,战事扩大,欧洲将面临与俄撕破脸,甚至被迫卷入冲突的危险。
毫无疑问,欧盟眼下无法承受乌克兰战火进一步蔓延的后果。受希腊选举等因素影响,债务危机反弹,用“内忧外患”描述欧盟眼下的经济形势并不为过。对法德来说,在乌克兰尽快实现停火才是务实的选择,这就需要在对俄态度上采取和缓手段,而不是强硬对抗。
正如默克尔7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所说:“我认为,更多武器不会带来乌克兰需要的进展……这一地区已经有大量的武器。我坚定地认为无法通过军事途径解决这一冲突。欧洲陷入分裂有损所有人利益。德国愿与俄罗斯共同构建欧洲安全,而不是同俄罗斯对立。”
不过,要说服华盛顿与说服莫斯科一样难。眼下的好消息是,在默克尔与法国总统奥朗德的新一轮斡旋下,德、法、乌、俄四国首脑2月11日将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会晤。奥巴马下一步如何行动?明斯克峰会将是关键。英国外相哈蒙德认为明斯克是俄罗斯的“最后机会”。不过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也作出明确表态:任何人都不能与普京用“最后通牒”的语气谈话。
评论家认为,乌克兰危机进入关键时刻,明斯克的结果将决定欧洲是成功遏制一场战争的升级,还是将陷入一场更加广泛的代理人战争。在乌克兰问题上,大西洋两岸正面临2003年德法拒绝美国打伊拉克战争后的最大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