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守平, 国 强, 刁 鸣, 黄丽莲, 赵宇宁(哈尔滨工程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正确树立科技“创新”理念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芦守平, 国 强, 刁 鸣, 黄丽莲, 赵宇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通过不同侧面对科技“创新”进行了综合阐述。目的在于国内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科技 “创新”应树立正确理念,并就指导课外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现象,提出了有针对性建议,结合着创新团队的良好运行效果,阐述了高校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的必要性和意义。介绍了创新团队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就与收获。为高校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方面的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技创新; 内涵; 外延
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漫长发展进程,计划经济时代培养体系与方法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在大学的教育,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培养重教育计划制定不问市场需求,教育计划不能按市场需要进行调整,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陈旧、实际工作能力水平低,如何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成为祖国建设未来生力军,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努力实践、探索着。近年来,国内各大学校园里学生积极开展和参加多种学科的科技 “创新”活动,试图以科技进步“创新”的理念和成果推动或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提高,使大学生在本科4年培养的过程中尽可能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理念,为今后创业和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认识大学生中开展科技 “创新”的现实意义,如何理解科技 “创新”对大学教育和就业方面的积极影响。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大学生在大学中开展科技 “创新”有一个重新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 “创新”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培养出建设祖国的合格科学工作者和一流的工程师。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对 “创新”的含义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他在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经济学家熊彼特 “创新”概念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经济发展要素总结提出的,所涉及到的是技术性的变化创新和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国内对“创新”一词提法比较晚,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问题: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这是胡锦涛同志对教育界如何培养合格社会需要的人才提出的指导性和方向性意见。然而,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引入“创新”理念?如何让学生通过参加科技 “创新”增长才干,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文化知识融入科技 “创新”的活动之中。这一较为难以解决课题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一些教师把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孤立地去看,对在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存有片面认识,采取怀疑、轻视的态度。 “这样一些教师”认为发明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才可称为“创新”,在大学教育阶段大学生不要提科技“创新”这样会干扰正常的教育环境,影响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文化知识 ,学生文化课成绩会下降。
科技 “创新”可分两种类型:原创性的和非原创性的即原创+其他技术结合的。原创性的科技创新人们容易接受、理解和直观,原创与技术综合的创新不太易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著名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通讯产品iPhone4使用了网膜显示(Retina Display)技术+多触点(Multi touch)触摸屏技术,网膜显示是苹果公司首创技术,其中多触点触摸屏是198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率先设计制作的,这两种技术结合在手机领域为苹果公司创造了极大的商业价值,苹果公司在手机方面产品成功赢得了市场,因此,在2012年苹果公司上市股票每股最高达700多美元,苹果公司的手机产品成功就是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在实际生活中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并推动了手机应用方面进步的具体范例。苹果公司的例子告诉我们:原创+其他它技术结合运用也是一种创新,而且变为实实在在能够解决人们生活实际所需,是否可称为有血有肉 “创新”。我们认为原创性和原创性+其他技术的结合在一定意义来讲皆可称为 “创新”。现实社会中“创新”不可忽视其中的另外一方,也只有这样 “创新”才更有意义和价值。通过我们近几年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成绩可看出,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科技创新大多属于原创性+技术结合的这类创新。这样一类科技创新基本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生产和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易接触的一些题目。在学生中间更具有易引导、易接受、易发现和易产生科创方面的兴趣。学生更易在这一过程中认识自己的 “能力”,锻炼自己才干、享受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激励自己进取精神,在不断进取中增长才干。大学校园科技 “创新”活动是学生课外增长才干,是学生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锻炼的第二课堂。
2.1 课外科技 “创新”活动应从基础做起
从指导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经历体会到,学生中存在的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不良倾向,要消除这些现象,应从基础抓起。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一般从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效果比较好,即学生有了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在具有专业特长和学术造诣的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认知和专业的工程实践,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增长了解决问题能力、才干和信心,他们在实际工作能力的取得是在书本中学习不到的,尤其是电类专业学生更需要在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他们需要先从小制作或功能模块做起,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具有独立功能、能够使学生作品完成后能看得见或听得见,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模块,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科技创新的兴趣。
2.2 正确处理文化课学习与课外科技创新的关系
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的学生容易在开展科技创新方面产生浓厚兴趣,有的学生忽略了文化课学习,这是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学生间最容易产生的现象。因此,指导课外科创的老师要经常注意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向,要注意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同时不要忽视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正确引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学习文化专业知识的良性互动。实际上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学生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高业务能力,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实际上就是实践与认识、再实践与再认识这样反复认识事物的过程。
2.3 科技创新应与专业方向密切结合
近年来,国内在大学生中开展的许多课外竞赛涉及的专业学科种类比较多,学生参加的热情比较高,其中有的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完成项目的同时增加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才干,锻炼了毅力。但也有少数学生想多参加一些科技创新项目,虽然主观愿望比较好,但实际并没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做项目显得 “捉襟见肘”,有的甚至离自己所学专业偏离较大,指导教师应注意学生参加项目 “量”和与专业方向相结合,把好学生科技创新关,引导学生把科技创新与专业学习密切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
3.1 有利于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
由校团委牵头进行的每年2次在学生中开展的科技立项活动和其他种类竞赛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立项、组团队到完成课题、写出总结报告。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活动确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学生立项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任务完成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学到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报告书写可锻炼学生书写论文的能力,解决了工科学生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差的问题。通过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开阔了眼界、锻炼意志,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3.2 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是以小组的形式,以课题立项做牵引和参与科研活动两种渠道进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各类科技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学生通过完成各种科创立项,使学生在课外创新活动整个过程完成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和才干。他们的科创作品可作为毕业选择用人单位良好证明,他们的成长获得了用人单位和推荐 “个性化”研究生选择导师重要参考依据。
经过近几年本科生教育阶段的科创实践,在指导学生科创中做出了一定成绩,为培养一流工程师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全国节能减排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 2013年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立项1项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这些学生参加科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佳绩,同时他们之间的“传、帮、带”,激发了更多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他们既能文又能武,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1] 王松武.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 (11):20-22.
[2] 方 曼,陈德军.加快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 (8):20-22.
[3] 范冬梅,潘信吉,胡今鸿.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谈研究生实验教育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9.
[4] 李爱侠,叶 柳,张子云,等..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77-78.
[5] 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2-15.
[6] 高 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6):158-160.
[7] 杨 奕,徐 鹏,彭小峰.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72-175
[8] 李 欣,谢 宏,陈红亮,等.电子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实验室教学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160-162.
[9] 王咏星,谢丽琼.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几点体会[J].实验室科学,2012,15 (4):206-208.
[10] 邓 文,苏一旦,龚福忠,等.提高大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134-138.
[11] 芦守平,王 伞,孙 岩.课外导师制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中的策略[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74-76.
[12] 杨亮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83-186.
[13] 徐 辉,王冬晓.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41-143.
[14] 苗艳丽.关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8-10.
[15] 李 滨,王 芳,宋瑛琳,等.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94-195.
[16] 虞世鸣,杨 彦,杨 莹,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指导策略和和方法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98-102.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
Establishing Correct Concep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General Capabilities
LUShou-ping,GUOQiang,DIAOMing,HUANGLi-lian,ZHAOYu-ning
(The National Level Electrotechnics & Electronics Experiment Education Center,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This paper synthetically expoun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t aims at setting up correct conception whe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carried out among domestic college students. Some poin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a that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tated in terms of innovation team’s good operating effects. Additionally, we introduce the accomplishments and success that the innovation team achieve on 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and lessons for the teachers who work on extracurricula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notation; extension
2014-05-10
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JG2013010175)
芦守平(1956-) 男 ,辽宁盖县人,学士 , 高级实验师, 主要研究方向:功率电子技术研究及电工学实验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Tel.:0451-82589805-8002;E-mail:lushouping@hrbeu.edu.cn
G 642.0
A
1006-7167(2015)02-0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