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慧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6)
新课改背景下归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金文慧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6)
[摘要]我国普通高校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有十多年,对其成败得失确有分析总结之必要。本文运用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为视角,对学生的归因认知及归因效果进行实证性讨论,期望能有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他人)归因,进一步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归因理论;新课改;体育教学;目标达成
1问题提出
归因理论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教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并且已从归因结构模式研究发展到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学生自我掌握技能的成败因素,提供了有力的概念性工具,为推进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增添了新动力。
新课改背景指的是,普通高校自本世纪初开始实施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后的课程理论和改革实践。10多年的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突出表现在《指导纲要》允许学生“自主选课”①,大大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但是,在1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偏差,如过分迁就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不规范,放任自流;课程目标淡化,目标达成变为空话;轻视运动技术,无科学的运动负荷,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更不能期望朝夕之间就能改变。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多数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满足于偏离体育教学目标的所谓“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很少有人自觉地去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若如此下去,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会事与愿违。
笔者正是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接受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运用归因理论分析体育课程教学成败得失的原因,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或许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有益选择。
归因(Attribution),是指原因归属: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活动而确认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②。归因理论,就是关于归因的观点、学说和模型。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在奥地利人海德始创的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三维归因模式,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原因和非稳定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非控制性原因,并将人们活动成败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6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体状态、外界环境等,将此3维度6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韦纳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式,为研究各种成就行为提供了有利的概念性工具,且把归因研究从结构模式的研究发展到社会的实际应用。现有研究资料表明,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上述归因模式,引导学生分析成就行为的原因,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徽省2所本科院校6所高职高专正在学习体育课的学生。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归因统计等方法。
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全部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478份,问卷回收率为97%,有效率为95.6%,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经同行专家检验,认同率为96%。
问卷设计前,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式(表1)。
表1 3维6因成就行为归因模式
问卷设计,我们依据以上归因模式,参照了祝蓓里教授编制的“运动成就责任问卷”编制方式,设计了涉及学业成就的36个归因项目,属于成功情境或失败情境的项目各占一半,每一项目均有五个等级(0-4分)的计分,供被试者选择④。
问卷回收整理后,委托专业人员将所有数据用SPSS14.0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列出学业成败自我归因描述性统计表(表2)。同时,还依据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中的“偏逻辑推断归因理论”,统计出被测者对成就学业诸因素(同为六项)归因倾向所占的百分比数据,为学业成败归因提供另一个参数(表3)。
表2 学业成败自我归因描述统计
表3 偏逻辑推断的学业成败归因描述(多选)
3结果与分析
资料显示,学业成功者和学业失败者都有一个趋同的归因倾向: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能力高低和可控的努力程度。但是两者又有着显著的差别。
3.1学业成败稳定性归因
稳定性因素包括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因素有能力高低、任务难度。不稳定因素有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体状态、外界环境等。由上表可以看出,将学业成功归于稳定因素能力时,成功着与失败者的归因倾向无显著差异。韦纳曾指出,成功归于稳定因素较归于不稳定因素更能增加成功后的积极情绪及期待更多的成功;若把失败归于稳定因素,将降低成功的期望,缺乏自信心。
3.2学业成败的内在性归因
内在性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的有: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体状态。外在的有: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等。由表二可见,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对学业成败归于内在因素的能力与努力特别是对于努力有很高的归因倾向,这对学生主动发挥学习积极性,使成功者更优秀、失败者奋起直追,会增加很大的内在动力,特别有利于失败者改变怨天尤人的心理状态。
3.3成就行为的可控性归因
可控性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可控只有努力程度一项,其余5项都是不可控的。由表二可见,被试者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具有很高的归因倾向,这种归因是积极的,因为有意识的自我努力是获取成功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有了它就可以排除其他不可控的不良影响,吸取有利因素,为个体的成功创造有利的条件。
3.4学业成败的任务难度归因
在本次调查中,学业成功者和学业失败者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任务难度这个因素的归因分值都很低,这与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运动负荷低、教学目标淡化的现状是一致的,对今后改进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4归因理论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4.1帮助学生认知和运用归因理论,使其成就行为向着成功方向发展
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每一个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对自己(或他人)产生的行为结果,不论是成功或是失败,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全面的或局部的去推测产生此结果的原因,这种归因心理直接影响着其以后的行为和实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会从不同方向,对教学的成败得失进行归因,但是,众多研究资料表明,个体所采用的归因模式不同,其归因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归因只为我们提供探求因果联系的一种概念工具,如何用好这个工具,大有文章可做。
第一 ,重视理论讲授,让学生掌握归因理论要义
我们本次随机选择的被试者,全部都是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在校生,他们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虽然对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探究,但几乎没有人会用归因理论这一工具,这与当前体育学界高度重视归因理论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反差,体育教师理应担当向学生介绍归因理论的责任,帮助学生掌握归因理论有关知识。
归因认知涉及到归因是如何产生的,怎样进行的,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等问题,主要解决的是:归因是什么,归因是怎样产生的,怎么样归因,为什么要归因即归因的意义等问题,而其中的“怎么样归因”则更是归因认知过程要直接回答的问题。有关归因的这些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集中或分散的理论讲授,让学生了解一些归因理论的内涵,归因的基本模式,归因方法,以及归因结果统计等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归因训练,掌握归因技能,领悟归因在成就行为中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实例,说明不同的归因对自己或他人后继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会引起一系列的情绪反映和期望的改变,即不同的归因效果。从三维归因的内在性来说,如果把学业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能力等内部原因,则会感到满意和自豪,提高对未来的期望。把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机遇、老师教学等外部原因,则会产生感激的心情;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内因,则会产生内疚和无助感。把失败归因于外因,就会产生气愤甚至敌意。从稳定性和可控性维度来看,如果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强、任务易等稳定不可控因素,则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努力、机遇等不稳定可控或不可控因素,则学习积极性会出现或高或低的状况。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难、能力弱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则会降低以后的学习积极性;而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则有可能提高以后的学习积极性。为使学生的归因认知和归因训练真正起到激励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风格。
第二,防止利己主义归因偏向,提高归因效果
归因效果认为,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的归因直接影响他们随后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同的归因引起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是不相同的,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笔者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试者存在一个值得教师引起重视的归因偏向,他们把成功只归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原因单一而无视其他;把失败归于任务难、运气差、环境坏等诸多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甚至完全归因于老师的教学,而很少涉及自身内在的努力程度。同样,把他人的成功只归因于他人的能力强而忽视他人的努力因素,对自己的失败便以能力差为由而心安理得。这是一种利己主义偏向,对学生学习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只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刘永芳认为,归因的利己主义偏向,是指人们有居功自赏而避免对失败负责的倾向,具体到归因问题上就是,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行为结果(成功)归于个人因素。而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失败)归于环境因素④。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利己主义倾向,是一种不健康的(或称亚健康)的心理,他们不懂得尊重他人,看不到环境(人和物)对自己追求成功的积极影响。他们看问题片面甚至偏激,以我为中心,对个体社会适应性的培养非常不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针对这种倾向,除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外,还应运用归因认知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归因的利己主义倾向。刘永芳认为,从归因角度来研究运动动机或动力问题或许可以为体育教学和训练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或一条新的道路。
4.2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使归因具有实际指向性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根子在于教学目标淡化。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只有达成目标的体育课教学才称得上是有效的体育教学⑤,然而,在高校施行“三自主”的课改背景下,许多体育教师或把制订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置之高阁,或者干脆就跟着感觉走,无大纲无计划,表现出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之实的不良现象,学习目标达成几乎成了一句空话。无目标、无程序的体育课教学,学生
就自然缺失成就行为的动机和追求,对学生的归因训练也便失去了标准和实际指向性。
教学目标设置,必须符合《指导纲要》提出的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课程特点、学生个性及教学情境等,必须是可操作可测评的,必须有规范的教学过程作保证,必须要有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作支撑⑥。只有在此前提下,教师才能对学生学业成败进行归因。同时,注意对高成就学生侧重能力归因,对低成就学生侧重努力归因,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地学习预期,提高目标达成度。
5结论
归因理论研究与实践是提高大学生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但是,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归因方式的调查”与资料分析,都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同时,归因效果的重点是它对后续行为的影响,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空间很大,本课题很难担此重任,我们愿意跟同行们一道继续研究和实践,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归因习惯,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2]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6(1,)1-13.
[3]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3.
[4]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6(1,)52.
[5]范运洋等,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J],体育学刊,2013。5,20卷第3期.
[6]林少琴,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设置若干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13.7,20卷第4 期.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73(2015)06-0100-03
[作者简介]金文慧(1971-),安徽休宁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社会学。
[基金项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标号040002010
[收稿日期]201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