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导游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2015-02-27 02:53:30
新课程研究 2015年28期
关键词:瀑布导游课文

黄 彦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应该充分挖掘出祖国语言文字中博大精深、浓情隽永的美,让学生乐学、爱学、善学。导游式教学模式是以课文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主体教学理论和情境教育理论,借鉴导游艺术学理论中与教学相通的规律、特点,所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充分发挥受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下,由教师搭台、牵引、点拨,让学生游历文中,感悟山河壮美、物华景缀、世事风情,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 导”乃“ 游”之舟,“ 游”乃“ 导”中人,边“ 赏”边“ 游”,最终就会轻松自然地融会贯通。

一、课题的提出

从古代的“境界说”到现代国外的情景教育理论,均是创设一个情境,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进行字词句篇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训练。小学生感性思维的特点也要求我们的教学富有情趣。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不禁想起导游这一职业。导游的特点有三:一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二是谈吐风趣幽默,悬念迭起,智慧顿生;三是以游为主,以导为辅,游中串导,导牵游踪。这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是多么的相似。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走出本学科的限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开阔的眼界接触周边学科,融会自家学说。借鉴旅游学中的导游艺术指导教学实践自然大有裨益。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有60%的课文是介绍祖国大好河山、人文景观、历史科学名人的,有的还直接是游记,这些课文便是运用导游式进行教学的典范。即便是一些不很合适的课文或基础训练等教学内容,也可以借鉴导游艺术的思想,设计成漫游童话王国等训练形式,让学生在“知识王国”的游历中感悟学习。

二、导游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本课题研究在于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能自由轻松地主动学习,而进行的一种较易操作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根据主体教学理论并借鉴导游艺术理论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等,建构多向互动反馈关系如下:

其中,图1中欣赏评点在教学中互相融合,且可以多次反复,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根据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先感知后把理解反馈给老师,或在“旅游小组”中交流反馈,再由教师启发引导作出评点,这与导游活动中,导游讲述为游客欣赏服务是完全一致的(如图2),这一过程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导语部分以老师模仿导游解说导游词导入,或变换一些道具导入,结语部分可用语言渲染情境,简单小结或是创设悬念,导游式教学的作业大都是游记、仿作、读后感,字词句的学习在欣赏与评点中解决。

在导游式教学模式的备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掌握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外,还要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桂林山水》为例,教师除熟知桂林山水的特点、分布、成因外,还要了解地方的民俗、各种典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兴致盎然。此外,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优美,引语、串语、评语,也要像导游那样融智慧与美于其中,要巧妙地结合课文本身蕴涵的美来设计自己的语言。而且,在教学中时刻不能忘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激发其好奇求知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教师在极紧要处点拨一二,而不是越俎代庖。

三、导游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实施

1.注重导语的简练精美

“导游”的语言能启发思考,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授《颐和园》中的长廊一段文字时,通过投影仪、大屏幕,就能使颐和园的长廊动态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时,教师在一旁伴着音乐,用娓娓动人的语言介绍长廊,使“游客们”听着、看着,如在园中游。如此游历之后,游客们又怎能不心生赞叹,深受感染?又怎能不跃跃欲试,读读课文,体验长廊的美呢?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音乐、表演、语言渲染情境,以生活、实物、图画展现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的三、四、五小节时,我特地选录了一段录像,配上优美的音乐,伴以动情的朗诵,将学生带到生机勃勃的田野去游玩,去聆听蒲公英妈妈和孩子的告别,参与苍耳和小兔的游戏,欣赏豌豆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顽皮。“游”完之后,提出问题引发“小游客”讨论:你觉得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最有趣?为什么?由于在“导游”过程中给了学生新鲜感性的材料,他们如临其境,就能兴致勃勃地侃侃而谈,学生的兴趣、美感、语言都得到了引导和发展。

又如,在教学《瀑布》第一小节时,教师为导游,带着学生去“倾听”瀑布的声音,使学生真切地用耳去感受,用心去体验——

师:各位游客,沿着山路寻觅瀑布,我们先听到了——(师用电脑放出瀑布的声音)

生(不约而同):瀑布的声音!

师:仔细听听,瀑布的声音像什么?

生: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一生模拟瀑布的声音)

师:这像瀑布吗?

生:不像。是叠叠的浪,阵阵的风,他的风浪太小了。

这时,导游让“游客”分成两组,分别模拟叠叠的浪,阵阵的风,教室里一片欢腾的“风浪”声。“游客”表演了,感受了,如临其境,教师不用讲解,他们已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导游式教学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优选那些形象鲜明的感知目标,作为观察的客体,构成典型的可以“游历”的场景,或者是生活的一角,使情境具有鲜明性和新异性。

3.导游式教学模式注重体现大语文思想,联系文章介绍作者、写作和时代背景等

“生导生游”是导游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激起学生的导游欲望后,要培养学生自己做导游,通过他们自己分析课文,熟知内容,介绍景点,老师可给予备课指导和协助。在导游式教学模式的课堂里,学生不会被每篇课文的狭小天地所局限,避免了“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学生兴趣浓厚,而且“广闻见”,开阔了视野,开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

4.导游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说写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喜读山水文章,喜欢游历祖国山河,并把每一次的语文学习当成一次快乐的经历。学生非常活泼,说话能力很强,善于表达,说话的完整性和准确表达率达90%人次,有不少学生经常使用导游式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见闻,有的学生还能即兴介绍自己刚游览过的景点(相当于口头作文)。在书面作文中,学生普遍擅长写景一类的文章。

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前,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我让几个导游小组在课外广泛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一周后,他们有的拿来了介绍黄山的文章;有的同学去过黄山,带来了游览图;有的从网上下载了黄山风景图片……这时,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做了这么多准备,能不能让我们也过过当导游的瘾?”“是啊!我们能不能来个自助游?”好啊!这不是更能体现导游式的特点、优势和最终目标吗?“当仁不让于师”,学生争先恐后,拓展出了精彩纷呈的“生导生游”新局面。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突破本学科的限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开阔的眼界接触周边学科,融会自家学说。借鉴旅游学中的导游艺术服务教学实践自然大有裨益。同时,在师导生游中,着眼于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言因素的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获得提高。

[1]黄全明.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瀑布导游课文
寻找火星导游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8-06 15:39:52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瀑布之下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奇妙博物馆(2021年2期)2021-03-18 03:29:57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瀑布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