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升级策略

2015-02-27 14:35林秀彬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民生受众

林秀彬

(汕头广播电视台,广东 汕头 515021)

电视民生新闻的升级策略

林秀彬

(汕头广播电视台,广东 汕头 515021)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受到热捧,但因部分媒体一味追求收视率,导致民生新闻“变味”,粗制滥造问题时有发生,急需“保量提质”。本文就结合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与潮州电视台《民生直播室》等栏目的运作情况,谈谈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策略,为“将民生新闻进行到底”提提拙见。

民生新闻;转型升级;创新求变

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的视角、民生的态度、百姓的情感关注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因为少了传统新闻的生硬说教而备受青睐。目前,大到央视,小到各市县电视台,仍在努力打造民生新闻栏目,以提高影响力和收视份额。但民生新闻栏目泛滥,政策法规与新闻体制存在限制,受众需求日益增长等,又使民生新闻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无新闻价值、没积极意义的琐事,甚至是庸俗、充满色情与暴力的同质化内容成了新闻,这些并非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转型升级,创新求变。

一、创新报道内容

就业界看法,电视民生新闻仍有深挖空间。由于体制、政策等的限制,目前各电视台,特别是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正面报道仍偏多,且不少是“周而复始”的季节性报道,受众关注度较高的“揭黑曝光”等,分量相当有限。想要提升,就得努力做到:正面报道让受众乐于接受,季节性报道要推陈出新,负面报道要把握好“度”。[1]

第一,正面报道要让受众乐于接受,就是要将“宣传材料”做成“新闻报道”,把“强制灌输的信息”变成受众“强烈欲知的新闻”,这得将抽象平淡的信息转变为具体贴近的报道。就是要从受众的角度,选择小切入点,捕捉形象化信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就提出,民生新闻要从讲“好故事”向“讲好”故事转变,做到事实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亮点化。[2]

例如,《今日视线》关于“消防宣传日”的主题报道,就避开“年度总结”式报道,从惊险的救援过程切入,特殊的演练作延伸,再引出“总体情况”,观众便会一步步被吸引。又如多部门联合查处泥头车行动查获核载2吨实载20吨的违规车辆后,《民生直播室》以《核载2吨实载20吨违规泥头车得严查!》为题,自然比《多部门联合执法 整治交通秩序》更吸引人。

第二,季节性报道有重复性,必须推陈出新,寻求“差异性”,具体可以把握主题、捕捉新动向、挖掘背景变化及策划特色新闻报道等。例如,每年都有“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但主题各不同,2015年是“携手共治、畅享消费”,2014年是“让消费更有尊严”,2013年是“让消费者更有力量”等,《民生直播室》每年都针对不同主题,从权益保障、食品安全、民生权利与服务等作深入报道,贴近民生,又突出新闻亮点。又如国庆黄金周,年年都有返乡潮、出游热等,但2012年国庆节起,国家推出重大节假日7座以下小型客车高速通行免费政策,这是新动向,《今日视线》马上调整思路,作重点报道,而把返乡潮、出游热等放在次要版面,整体也就更“新鲜”。

第三,负面报道要把握“度”,就是正确判断报道带来的社会后果,具体是看报道的社会影响程度与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这一点,即使是央视,也要有个“度”,像柴静2006年在山西孝义作有关“焦化厂”的新闻调查时,就曾因涉及面太广,社会负面影响太大,导致最后“节目没播成”。[3]又如2013年8月,汕头突发百年一遇洪灾,形势极其危及,起初出现了少数群众受困得不到及时救援的负面现象,但这不是灾难的全部,此时,《今日视线》也有“度”,那就是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全面报道灾情,树立抗灾典型事迹与人物,提升士气,为众志成城,为抗灾复产工作加油鼓劲。

二、改变报道形式

改变报道形式,就是给观众新鲜感,让人更容易接受。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导语+配音+同期声”的播报模式曾让人眼前一亮,但这种直白的播报模式已让人“视听疲劳”,必须从行文技巧、报道方式与现代技术运用等加以调整融合。

(一)创新稿件模式

传统的稿件模式“放之诸台皆适用”,就是“旁白”加“受访者采访”,观众已早有“腻感”。这时,如果用记者现场报道代替“旁白”,用“镜头+配乐”过度,观众肯定会耳目一新,即使是普通的新闻,也能赚足“眼球”。例如,《今日视线》有关台风“天兔”的报道,记者就现场报道,直击大风刮倒路树、海水倒灌淹没多条道路的场面,全篇未见解说与采访,但这种记者“置身其中”的形式,就使新闻的现场感陡增。又如河南电视台曾播出新闻《马路当睡铺司机撞上树》,报道未见一句旁白,全篇运用镜头与音效串起巡防队员、民警与当事司机的采访,轻松幽默,收视效果极佳。

(二)前置放大悬念

现如今,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视性,设置悬念可以说是一大法宝,具体设置上,就是要尽可能放大悬念,并将悬念前置,从一开始就将观众吸引住。[4]在《今日视线》与《民生直播室》中,有不少稿件的标题、导语、行文都设置了悬念。例如,《喝农药寻死 因欠高利贷?》《一本奇怪的户口簿》等。又如新闻《红红杨梅 浸出绿汁?》,就从现象说起,再分别从饮用水、食盐和杨梅三方面探究杨梅汁变绿之谜,全文悬念不断,故事性强,令人看了欲罢不能。

(三)强化现场直播

从今天的新闻今天报(TNT)到现在的新闻现在报(NNN),现场直播是基本的技术支持,它让观众看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将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致,自然深受观众喜好。[5]强化现场直播,从收支上看,在起步阶段或许并不实际,但时刻保持直播状态,在突发事件到来时,就能收到意外效果。2011年,潮州电视台提出“直播常态化”的口号,从此,《民生直播室》栏目每周都会有1~2次现场直播,虽然直播题材不算重大,但保持了一种“状态”,像2013年9月的台风“天兔”与2015年4月的“冰雹”等突发灾害性报道,就都有现场连线直播,现场感强,又及时快速,为节目挣得不少“票房”。

(四)运用动画技术

运用动画技术,展示事件的人物、地点关系,可缩小并复原新闻现场,弥补摄像机镜头拍摄上的不足,使新闻现场更全面、更直观。例如,《民生直播室》播出的《疯狂轿车百米惊魂 撞倒围墙一死一伤》,就因事件涉及人物、车辆、道路较多,关系复杂,摄像机无法一次性交代清楚,报道时就加入了动画图示,让观众一目了然,也颇感新鲜。2015年6月发生在南京的“宝马车肇事案”,不少电视台也用上3D动画,还原事故全程,使事故脉络更清晰。

(五)讲解新闻报道

随着传媒市场的发展与受众需求的变化所产生的“新闻解读”文体,就是对传统理论意义上的新闻定义的颠覆,从新闻报道到新闻解读,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与拓展。[6]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是以播报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往往精彩不足而生硬有余,但如果将新闻故事化,再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新闻报道出去,相信观看的人有增无减。而从报道新闻转变为讲解新闻,对主持人的要求相当高,其中,脱稿播报是基础。这一点,江西卫视《传奇故事》主持人金飞就是个好榜样,每一期的《传奇故事》,其实拍摄的素材并不多,更多的新闻讲解全由金飞在演播室里完成。而台湾的一电视新闻台更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将动画与演播室的视频分层控制技术相结合,然后由主持人身临其境般讲解新闻事件,比如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持事件,一电视新闻台就将事件过程制作成动画,再将其置于演播室的前后置景当中,最后主持人就“站在”事发现场,走到哪讲到哪,完整叙述事件全程。

三、强化栏目包装

栏目包装已是提升电视新闻的一种老策略,不过还需继续强化,毕竟一成不变的格调与色彩,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这时即使是在走马字幕、主持人形象或者画面信息编排等方面做些小改动,都会提高观众的兴趣。例如,2013年央视全面改版后,主持人的妆化得浓了,各种字体变大了,屏幕上的信息也增多了,时至今日还有人说“央视改得好”。而其实,连年来,《今日视线》也对片头、导视、字幕等作了多次改版,收到的效果也不可小觑,所以,这种改变还得继续,得强化。

其实,电视民生新闻的提升还有不少空间,比如与现代新型电子产品Ipad,以及微薄、微信等网络信息渠道融合运用,都能让新闻更“新”,让报道更“爆”。但归结起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升级策略无非就一句话:多学习、多动脑。看别人怎么做,然后想方设法搞创新,未来才有更值得看的电视民生新闻。

[1]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 潘知常,孔德明.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 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黄玉屏.悬念式导语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10(1).

[5] 韩光天,全英梅,李军.新闻时效:由“TNT”走向“NNN”[J].新闻传播,2004(6).

[6] 刘俊平.从新闻报道到新闻解读[J].中国地市报人,2011(6).

G222

A

1674-8883(2015)23-0080-01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民生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