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新闻在中国的实践

2015-02-27 14: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新闻界零距离新闻媒体

张 蕾

(丽水日报社,浙江 丽水 323000)

一、我国引入公共新闻理念的条件

(一)媒介功能和传播环境的转变

如今,我国新闻媒体充当政策鼓吹者、理论宣传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当前新闻工作者扮演了多重角色,除了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还是社会的风向标、舆论的把关人和公共议题的组织者,其最终目的是改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这与公共新闻理念的初衷不谋而合。此外,互联网催生的新媒体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旧有的传播生态,公共新闻也从20世纪开始由媒体发起讨论进入到普通大众,可以不依赖传统媒体而自发形成舆论并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这样是对传统媒体认识、实践公共新闻的一种倒逼”。

(二)民生新闻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初兴起的民生新闻在2004年的发展中遭遇瓶颈,曾经大受欢迎的民生新闻由于过度迎合受众需求,陷入媚俗化和低端化的困境。公共新闻的引进,被视为拯救流于琐碎的民生新闻的一剂良药,对于亟需反思改革的民生新闻,公共新闻的很多理念都可以助其突破当前的束缚,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

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播了全新的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拉开了我国民生新闻的序幕。《南京零距离》主要报道社会新闻、民生问题,由南京当地百姓提供并讲述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公共事件,发动市民一起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实现了电视节目与公众“零距离”的连线互动。在《南京零距离》的带动下,各省台也纷纷加入民生新闻的大军,创办民生新闻栏目拉动收视率。

随着节目重叠现象的日益严重,同质化问题也随之浮现。为了迎合市民口味,民生新闻栏目逐渐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走向媚俗化和琐碎化,遭遇质和量的瓶颈期。2004年,适逢我国新闻界初现公共新闻理念的探究,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栏目借力于这个理念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然,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并不是一个更替、过渡或飞跃的过程,它们是两个相互重叠的独立概念。一方面,这两个概念在人文内核精神上是相通的。民生新闻关注的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立足于普通市民的视角,集思广益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公共新闻强调新闻媒体要为自身和公众提供一个民主对话的平台,在一个公共领域中团结公众,共同应对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又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学者从拉斯韦尔的5W范式和反馈机制对二者进行了比对。通过比较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效果和反馈机制可以得出结论,“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中,传者作为民众的代言者,告知民生内容,并与之双向互动;而在电视公共新闻传播中,传者是作为公众的组织者,使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并实现传播的多向联动,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在向国内新闻界介绍公共新闻理念时,基于我国本土化的传播环境,媒体工作者用民生新闻带动了公共新闻的实践活动。自2004年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打出“公共新闻”的旗号后,许多媒体也展开了公共新闻事业的试验。可以说,民生新闻本身就带有公共新闻某些鲜明的特点,借助公共新闻重振民生新闻为我国新闻传播活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新闻作为诞生于美国新闻界的一个新闻理念,会带着美国新闻学家一直秉持的新闻观念的烙印,与中国新闻学家恪守的新闻观势必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与行动规范。例如,公共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论的修正与继承,公共新闻鼓吹者必然要追求“自由”和“美国式民主”,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保障“新闻自由”与公民“知情权”,也必须要将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纳入评估范围,带有政治倾向性。总的来看,公共新闻理论现在尚不成熟且有待考验,而开展公共新闻运动所需的经费也不是每一家媒体都负担得起的,如果全然寄希望于公共新闻,必然会使国内媒体不堪重负。

三、公共新闻对我国新闻理论发展的启发

公共新闻理论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的公共意识。新闻工作者要突破作为新闻事件冷漠的旁观者与记录者的形象,赋予新闻职业更多的人性关怀。公共意识的减弱与当前报纸发行量的锐减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新闻报道无法激发公众在公共场域里发表观点的热情,也就无法让公众产生关注公共事务的欲望,被期冀促进民主的新闻媒体却与公众日渐疏离。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重视对公民权的尊重,从新闻内部改革做起,打破媒介的话语霸权,动员公众展开讨论,促进政治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为引导公众进入某一社会议题的公共领域,在当前信息爆炸的传播大环境中,新闻媒体不能仅满足于流动式的新闻供应。公众将注意力长久地放在某公共事件上,主要还是依靠新闻媒体的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源源不断地提供信息流才能触发公众的灵感。换言之,新闻媒体如果满足于只提供信息和事实,难免就会囿于时间和深度的限制,导致新闻报道流于肤浅。在打破时间跨度上的局限的同时,新闻媒体也应培养深入挖掘事实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的习惯,帮助公众看到社会问题的根源。

此外,公共新闻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是“公众”概念的强化。在公共新闻运动中,“公众”往往被视为一种理性的、有见解的、乐于沟通的存在。当前,我国新闻界一个普遍的症结就是为博眼球而追求富有刺激性的极端新闻,这种新闻模式培养出的“民众”无法具备成为“公众”的素养。我们的新闻报道应尝试将目光集中于中间的大多数,同时关注不同受众的意见诉求,主动帮助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去了解其他成员的想法,促进人与人的沟通,致力于将“民众”转换为“公众”,这也是公共新闻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很有价值的启发。

[1]刘琛.传播学视域中的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J].新闻界,2007(3).

猜你喜欢
新闻界零距离新闻媒体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零距离与远距离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与英国媒体零距离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来自中国新闻界的清新之风——透视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