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新媒体技术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本文欲从从新媒体与新的媒介传播载体入手,对新媒体进行界定,分析新媒体的影响,并指出目前发展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新媒体具有一些新的特征,是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即时性、海量性、多媒体性、超文本性、个性化、社群化的一种新兴媒体。它的发展,极大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见证新媒体崛起的一代人,姑且也给它下个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是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它能够即时地将个性化的内容传达给大众,打破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使之平等、对立,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所以它相对于传统四大的媒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1 大众化的新媒介
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现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一系列新的高科技媒介,他们在新闻的大众传播中越来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 计算机已基本普及
特别是在信息传播领域,计算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当我们走进一间办公室,基本每个办公桌上都会放置着一台计算机。无论什么样的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都有一个关联的编辑器,用于传输做准备工作。计算机通信已经在各个领域成为传播的现代模式必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的介入,也使得新媒体发展更加快速、方便、高效、有序。计算机网络使得通信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传统的新媒体网络技术可以促成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沟通,有一些新媒体,通过计算机这一平台飞速地发展。这是自媒体内容的传播,一旦发生什么大事件,人们都有自己的博客来陈述事件情况表达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分析该事件。
网络是一个便利的发布自我观点的平台。博客和BBS曾经成为常见的新闻发布平台,而如今已经逐渐被微博取代。不可否认,网络信息可以迅速地影响公众的意见。它们将形成公众舆论,甚至影响公共事务。这有许多原因,用户创建的内容便利、广泛传播的双向通信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与简单性,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逐步开放的社会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力。党和政府积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以保护这些公民的民主权利。其次,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逐渐被满足,剩下的就是精神层次的需求。第三,通信技术的发展。换句话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通信技术的发展。然后,媒体的交互性和个性化,使受众逐渐处于活跃的位置。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最后一个是媒体的验收。这种激烈的竞争下,媒体必须接受和使用这一新媒体竞争的客户和市场。
1.2 进入手机时代
通信世界网讯(CWW)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最新调查报告,中国手机用户总数在2013年首次超过10亿。Gartner分析师预测,2014年,中国使用中的手机将超过10.75亿部。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在2014年底,世界上移动通信设备用户总数将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数。
手机的“媒体”地位在逐渐得以体现,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根据《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目前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迅速,随着Iphone的流行、Android手机市场不断成长,手机用户对智能手机的认知度和使用度大大增加。随着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手机新闻、手机博客、手机电台、手机支付、手机视频等APP客户端的新形式开始大范围被商业化、规范化、多样化。而这些便利的功能,使手机越来越具备电脑的某些功能,同时又具有轻便的优势,不过,也促使“低头族”大量产生。
1.3 平板电脑正在路上
随着2010年苹果公司第一代IPad问世,从此定位介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平板电脑,逐渐被人们接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手机相比,大尺寸使得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玩游戏更加舒适,除了打电话,基本是放大手机优点的产物。与笔记本电脑相比,小巧、轻便,可随身携带,人们不必再捧着厚重的电脑看电影和电子杂志。
在新闻的传播方面,传统报刊、杂志纷纷把电子版放入客户端下载软件中,《读者》《南方周末》《China Daily》等都有电子版,除此之外,许多国外的报刊杂志也有电子版式,这不仅实现了跨国界的全球信息共享,也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现今,苹果公司不断改良产品,Ipad2,Ipad3、IPad4、Ipadmini、Ipadair,平板电脑越来越薄,大小皆宜。与苹果相比,三星、华为、联想虽然也推出产品,但在这个苹果独霸电子产品天下的时代里,仍处于明显的下风。但无论如何,平板电脑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已占据一席之地。
2 新媒介下的新鲜媒体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新的载体,就会孕育出新的软件与客户端,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像是博客、微博、微信等新的新闻载体,在新闻传播,信息交流与分享上日益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主流。
2.1 声音越来越大的微博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的传播具有:内容上的“微”型化、传播的移动性、信息转发与评论的便捷性、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传播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与社交有机结合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以其特有的覆盖型传播方式,快速改变了网络载体格局,它以用户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为基础,已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有取代传统媒体之势,成为信息发布源、舆情助燃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事件的走向和结局。当下,微博问政也成为公民参与公民政治的新途径。
微博的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优于所有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加上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其能够迅速将观点放大、集合,因而很快就被民众作为曝光事件、发表评论的第一媒体平台。微博上很容易就可以制造出一个话题,并引起众多民众围观、发表观点,开辟舆论监督的新阵地。从“玉树地震”“富士康连环跳”“江西宜黄强拆自焚”,微博完成了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向舆论监督利器蜕变。
微博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自身的优点使其在时效性、丰富性、现场感以及相关评论方面占尽先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微博是一种低门槛的媒介,促成了信息发布者更加多元化,人们的参与也更加持续化、制度化,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这一公民新闻实践的平台。另外,微博还可以作为专业媒体的新闻源以及内容的放大器或削弱器,推动新闻传播理念、模式、格局的变化。
2.2 影响力越来越广的微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软件公司把市场着眼于手机这个新兴的媒介,QQ、微信、人人、微博,各种手机社交客户端把我们的世界用一种半虚半实的人际关系网连在了一起。素未谋面的人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爱好、观点相似的群体,彼此成为粉丝或者好友。
由于是运作在手机上,软件结合手机的特点,不断地衍生出一系列的功能。例如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了一款名为微信(WeChat)的手机聊天软件。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是该软件主要定位,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媒介具有延伸人的综合感官,扩展个人信息空间,建构公共话语平台,缩短社会数字鸿沟等社会意义。在微信的朋友圈通过发布动态、心情,人们能够轻松地与现实与虚拟中的朋友分享心情、发表观点、记录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在第一时间“抢”到新闻。
微信在新闻的传播上相对于微博,有一个更为显著的优势——信息的可靠性。因为微信上大多是现实生活中有过接触的朋友,所以内心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可信度更高,所以一旦在微信朋友圈中形成一种言论或者舆论,它将势不可挡,并伴随着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
2.3 层出不穷的移动新闻客户端
媒介融合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许多网络媒体占尽先机,纷纷生产出新型的媒体客户端,而传统媒体也不甘落后,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站稳脚跟,也出现了网络化趋势。
中国新闻客户端市场竞争激烈,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和腾讯新闻分别占领了前三名的宝座,其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31.8%、18.0%和10.2%。而百度新闻排名第四,凤凰新闻第五。除此,还有新浪新闻、今日头条、ZAKER新闻杂志等新闻客户端。
除了新闻客户端,还涌现了许多广播电台客户端,如蜻蜓fm收音机广播、喜马拉雅、叮叮网络电台收音机、荔枝FM、考拉FM等。这些客户端上有调频广播电台里的节目,也有网友自创的节目,也有国外的广播新闻,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
报纸的电子版、在线广播电台、媒体的微博微信公共账号以传统媒体各种手段搭上新媒体这班列车,而一些门户网站纷纷制作手机客户端,巨大的信息与新闻如洪水般向人们涌来,又迅速地退潮。通过移动客户终端,人们除了接受信息即时、更便利外,还可以与媒体进行互动,随时随地留言或者在微博上@对方,反馈一些信息。这种双向传播对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 结语
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称,基于网络而兴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最强势媒体。未来的新媒体发展将出现十大特点:第一,受众总数会超过6亿;第二,微信用户将呈爆发式增长;第三,大数据带动各个产业调整结构;第四,新闻网站上市步伐加快;第五,新兴媒体技术及基础设施将加快发展;第六,中国新媒体自主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第七,新媒体将重塑其他产业的格局;第八,各种新的应用快速增长;第九,新媒体将成为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第十,新闻的移动化传播将成为常态。
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影响力将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见证新媒体不断壮大的新一代,我们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其建设,通过新媒体,资讯更加透明化,社会环境更加公平、民主,各类新媒体产业也更加具有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