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负面消息的传播

2015-02-27 13:55:07李江冬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7期
关键词:负面消息受众

摘 要:负面消息的报道能够帮助受众达到监督社会环境的目的,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市场经济成为注意力经济,新媒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新闻价值观,一些新媒体大量制造、包装和贩卖负面消息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这样的媒体景观营造了一种包含社会恐怖、道德缺失、动荡不安以及全民偷窥等特征的社会文化,严重危害了社会文化。新媒体在坚持市场效应的同时应当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发挥维护社会稳定与民主进步的重要作用。

媒介即人的延伸。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终端等新媒体的使用改变和拓展了我们获取信息、获得娱乐、接触世界的能力和方法。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各种新型的媒介和技术成为人类感知世界最主要的方法和工具。可是当前在新媒体上却充斥着耸人听闻的凶杀案、恐怖袭击、刑事案件、名人丑闻、天灾人祸等负面消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指出,这些丑闻是“媒体制造的‘伪事件’——即人们关注媒体制造奇观的程度超过了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一些以负面消息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媒体为受众构建了一个充满黑暗、仇恨和社会矛盾的虚拟现实,也就是认识世界、了解自我的原材料。长此以往,无处不在的暴力、日益严重的道德沦丧、没有尽头的惊爆内幕被新媒体用来构建社会文化,这将会给社会文化带来巨大的创伤。因此,了解负面消息目前在新媒体上具体的传播现状,形成原因以及所带来具体的危害,有助于我们走出这种的乱象。

1 新媒体中负面消息传播的现状

日本新闻学者小野秀雄曾针对传统媒体指出:“报纸出版罪恶和不道德的新闻的任务,在于暴露它的丑态、规模和危险,这才是一种真正必需的服务。”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目前的新媒体。

新媒体报道负面消息应该止于丑态、规模和危险的告知与解释当中。但是现在一部分的新媒体侧重的就是对负面消息情节与细节的渲染、包装和贩卖,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新媒体中负面报道的重点不在于成为公众利益的监视器,而是成为受众消费负面消息的播放器。一些新媒体滥用了公众赋予媒体的社会权利与职责,向受众出售负面消息。其实质是媒体充分利用媒介的语言符号、视像符号、情景化的故事阐述模板,将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苦恼、尴尬处境和问题作为一场媒体大餐来打造,夸张和渲染细节,大肆地展览负面事件,以耸人听闻的“惊爆内幕”取代了对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与解读,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全面的聚焦与放大处理,提供比日常生活更加刺激和兴奋的体验。

其次,负面消息的数量和信息量庞大,占据了新媒体新闻场域的绝大部分,甚至把其他重要的公共事务、社会事件都挤出媒体的视线,同样也被排挤到受众注意力与舆论关注的范围之外。负面消息或丑闻被揭发后,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其他信息也被“无所不能”的媒体挖掘出来,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的苦恼和问题都被当成一种网络盛宴来进行包装和促销,形成连篇累牍的报道,导致信息量剧增。

而且,负面报道的点击率居高不下,霸占当代媒体文化。负面报道不仅在数量上力压其他的媒体文本形式,更是在内容上成为媒体热衷报道、受众争相追逐的焦点。以新浪网“每周新闻排行”点击榜为例,2014年第一季度的十三个周中,每周点击量位居前十的新闻总计130条新闻,其中丑闻报道就有55条,占比42.3%。

2 负面报道增多的原因与条件

每一天都会有无数的事件发生,可是呈现在新媒体上的大部分新闻报道却是新奇、惊悚、违背道德、违反社会规则和法律的负面消息。通过对新媒体语境下负面消息的实质以及传播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背后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媒体的迷茫、新媒体时代社会的迷茫以及新媒体新闻监督管理机制的缺位。

2.1 新媒体中被市场异化的新闻选择与再现机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商业诉求成为所有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目前新媒体热潮是由投资商、技术开发商、设备生产商、信息传播运营商、内容生产商和广告商一起参与的‘市场共谋’。”而在这场新媒体的市场共谋当中,受众成为消费者而不是公众,作为内容生厂商主要产品的新闻主要任务则是制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信息的缺乏感,通过“喂饱”消费者的心理以“增加市场议价的能力”。因此,新媒体在选择和编辑新闻的时候最关注的是能增加市场议价能力的点击率。提高点击率最关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所以新媒体在进行新闻选择时,坚持的是市场设置议程,由市场来决定什么是重要和有价值的。

2.2 社交媒体中被异化的负面消息与二次传播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被压抑在人的心灵深处,以期获得解放,认为这种本能的作用防腐寻求释放压抑的途径,道德的约束成为一种障碍,本能使寻求各种各样的隐秘、迂回的途径,以避免意识形态部门的检查。”受众消费的是负面消息带来的能在安全状态下得到的心灵释放与补偿。受众在获得了自身心理的满足后,还会产生心理的“裂变”效应,导致负面消息一定程度上的异化,并形成二次传播。

“裂变”效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传播信息进入接受系统之后,被转化为内在信息,与原有的心理相结合,形成与传播信息异质的心理内容。即形成负面消息的异化。几乎每一次负面事件之后,很多网友都会借事件来关注和发泄自我,完成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存在展示的需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网友们引用事件当事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话语模式。如马伊琍应对文章出轨事件的回应“且行且珍惜”就变成各种减肥、读书的励志贴,“且吃且珍惜”“且玩且珍惜”。负面消息的二次传播从大众传播过渡到自媒体内的人际传播以及家庭传播、群体传播,之后又回到大众传播。

2.3 新媒体中缺位的新闻监督与管理

负面报道的泛滥与市场竞争有密切的关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中新闻监督和管理的缺失也纵容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发展。在我国新闻法不完善以及新媒体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新媒体中的新闻很大程度上放逐于市场的竞争之中,成为新媒体攫取市场利益的工具,而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缺乏法律的引导、约束、惩治与规范纵容了新媒体错误再现社会矛盾的失范行为。

3 大肆报道负面消息所带来的危害

“社会总是通过肯定和奖励符合社会基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行为,惩罚制裁违犯社会基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负面事件就是对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一种冲击,负面报道本身也是对社会的冲击,其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的态势必会给社会文化带来严重危害。

首先,对于事件当事人来说,负面事件的揭露以及产生的轰动效应一定程度上能给他们带来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给被害人一个发言和获得正义的机会。但是,当丑闻公布于众,甚至是产生全民讨论和消费的时候,负面事件本身的揭露价值与意义就退居第二位,媒体就像放大镜一样,放大了当事人的错误与被害人的伤口,甚至会带来二次伤害。

其次,对受众来说,对负面事件这一文化刺点的过度关注,一方面人们容易把刺点变成展面,把拟态的网络环境投射成全部的现实生活,误以为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有待揭发的丑闻,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霸占了人们对常态事件的注意力,让人们沉溺于虚拟的狂欢中。

对媒体来说,过度倾向于负面新闻的报道,在短时间内,受众不一定能够明确意识到,但是当网络产业更加成熟,大家也开始冷静思考网络文化的时候,这些媒体的新闻价值以及公信力将会受到受众的质疑。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量变引起质变。一个由负面消息主导的舆论场,将会让大众变得麻木,会影响大众对整个社会的判断,对社会判断的错位又将严重损害社会既有的秩序,冲击原有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甚至陷入严重的危机当中。

作为设置议程和把关信息的主要工具,新媒体需要更多的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控制好负面报道的数量与报道方式,以更多正面的新闻内容与新闻报道形式来培养正确的视听态度,建构受众合理的需要结构,净化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负面消息受众
一张图看5G消息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能源(2018年8期)2018-09-21 07:57:22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远离负面情绪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消息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26
消息
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0:50
消息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