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的重大主题报道是涉及党和政府关注的、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事件与社会焦点,也是大众媒体的追逐热点,那么,作为地方主流媒体该如何利用重大主题报道打造体现特色的新闻板块,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品位呢?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复杂的理论生活化,把宏大的目标分解化,做有温度有态度的新闻,更多地关注身边人身边事,服务民生,接地气,增强亲和力,就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以2015年1月遵义晚报推出的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特刊为例,共96个版,以时间、空间跨度,用历史、辩证的多元方式去解读,并且对版式进行精心设计,注重视觉呈现上的独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努力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对政论性报道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80年前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实现了党中央领导核心、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军事战略方针这三大根本改变。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信念,忠诚革命;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民主团结;独立自主,实现转折”这三十二个字,遵义会议精神在当前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时代价值。遵义文化底蕴丰厚,而遵义会议更是在近代遵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会议中衍生出的精神和遵义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起推动着遵义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推出的报道一是必须生动再现长征让遵义成为革命圣地,遵义让长征实现胜利转折的历史;二是要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遵义人民浴血奋战夺取革命胜利、全面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画卷;三是要表现新时期共产党人带领百姓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的现实。“风雨八十载,辉煌看今朝”,围绕这个中心,报道从讲历史看变迁两条主线推进,使人深切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遵义这座小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 讲历史,把握好硬与软的关系
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该怎样还原才能吸引读者?以简单的大事年表或枯燥的资料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应当挖出史实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才有新意和亮点。铭记那段历史,让历史辉映当代。遵义会议召开期间,在红军发动和领导的群众斗争中,遵义人民与红军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义,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凝结成一段不可磨灭的永久记忆。遵义日报记者走访了1935年亲历者的后代,听他们讲述先辈在那个年代进行的斗争,那段重要历史带来的影响,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荣耀的经历跃然纸上。在《讲述1935》中,我们重温那段沧桑岁月的光辉,感悟遵义人心中的红色情怀,记取一粒粒火星,在历史的深处,闪耀着它们的光芒。《父亲当年带头迎红军》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遵义赫赫有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实业家刘伯庄先生,他是遵义人民拥护红军、支援红军的杰出代表。《他带徐特立收集私家藏书》让我们认识了余选华,1935年红军长征到遵义时,他任“红军之友社”章程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执笔起草章程,与徐特立、毛泽民等曾有接触。陪同徐特立遍寻遵义的书香门第,送去毛主席急需的《遵义府志》和《三通》等书籍。《一生为师一生扶危救急》提及的是遵义汉学家赵乃康,他在1926年与人合编了《续遵义府志》,曾写诗呈徐特立,“军中忙无暇,积极救文化。保护文物功,当不在禹下。”以此赞扬红军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即使打仗还想着保护文物和书籍,这样的队伍堪称“王者之师”。此外,还有两次平价卖药给红军的“太平洋药房”老板谌明道,为红军印布告的“李记石印社”老板李炳文等,他们都曾为革命的胜利作出过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遵义人民除了有着深厚的红色情结,对红色收藏更是情有独钟。不光是民间收藏,很多红军当年使用过的物品都被收藏在遵义会议会址内。“一把七星刀”“红军休息时的娱乐工具凤凰琴”“红军用废弃木板发布的信息”“红军赠予老百姓的羊皮袄”“红军使用过的炊具和马灯”,几乎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记者把有血有肉的故事收集整理出来,让物品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历史的讲述者。
另一方面,长征文化是遵义红色旅游的核心资源,80年前的遵义大地上,一群被称作“赤军”的人在这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足迹。在这里,“遵义会议指方向,苟坝会议定基础,四渡赤水出奇兵,遵义战役振军威”,每一个红色记忆伴随的都是留芳后世的红色文化。记者专访了长征学专家,细数红色旅游经典线路,通过推介旅游点,再一次详释那段历史,使厚重的主题变得轻松明快,亲切自然。
2 说变化,要有高度和深度
当年红军进入遵义城时,群众聚集在丰乐桥(今迎红桥)“接官厅”等候,那时宽11米的丰乐桥是遵义规模最大的一座桥,与如今宽45米的迎红桥相比,可谓一个天一个地。红军进城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原本只有一条街的巴掌大城市,到现在街道遍布,摇身变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从一座桥的变迁开始,报道转入了宜居城市、天堑通途、空中走廊、大地铁龙、通江水道、跨越腾飞、名城商贸、人才辈出、惠民医卫等几大版块,从多侧面多角度展现了遵义的建设成就。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不知西东。”这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留下的诗句,感叹整个贵州的闭塞。虽然时隔数百年,近代遵义的交通状况仍然落后。连绵的大山波涛起伏,真是黔路更比蜀道难。随着一条世界级难度公路崇遵高速的开通,遵义北进三巴,南驰八桂,百千万壑变通途。如今遵义
(下转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