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就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文学等一样,属于传统艺术形式。而电视艺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相对年轻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生命力,科技赋予它前所未有的记录性、传播特性,让所有人感到震撼,同时也让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一下子变得如此接近大众。
如何用电视的手法将传统艺术形式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舞蹈艺术为例,如何用电视的手法创造出更美、更好、更能够打动人心的舞蹈,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
1 电视和舞蹈的关系
电视艺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综合视听元素对节目进行多样化的把握和表现,同时也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艺术品类的保持特殊传播性和时空拓展性的艺术形式。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艺术形式。有人说舞蹈是人类最早的用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抒发自己美好心情的最美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劳动和生活,最初的舞蹈只是用无序的自然的动作来表达心情,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岁月的积累沉淀,逐渐形成了以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抒发情感、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和自己独有的艺术规律,如今舞蹈也被称之为“流动的诗、运动的画、活的雕塑”等,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境。
电视如何去表达传统艺术形式舞蹈的美、舞蹈的内涵、舞蹈深层次的情感以及舞蹈的意境呢?这仅靠电视的记录性和传播性是不够的。电视应该更深层次地介入舞蹈,介入其创作和表演的整个过程,用电视的手法结合舞蹈的规律共同创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用电视的手法对原来舞蹈的一个提升,让其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样便可以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电视舞蹈”。
2 电视舞蹈
电视舞蹈是电视与舞蹈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是基于电视的技术手段,使用艺术的手法结合传统舞蹈艺术形式的规律进行二度创作的新生的、年轻的艺术形式。
首先,电视舞蹈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如舞台)上,运用不同的拍摄角度、拍摄景别、拍摄手法,对表演者特定的动作、表情、眼神,以及舞蹈造型、队形变化等进行捕捉,结合灯光、音响及其他效果,对舞蹈进行二度创作,更好地表达舞蹈的情感、内涵,并进一步提升舞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节目开始时,一个简单的开花抡臂的动作,根据舞蹈的队形摄像机拍摄出重叠的效果,在电视画面上展示出千手轮回的感觉,同时又不断捕捉了小盘手、眼口鼻心一条线等的动作和表情细节,结合正对镜头的逆光、移动干冰的前景等元素,营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美的意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经典印象。随着舞蹈队形的散开,电视以大景别展现舞蹈的气势,以特写和中小景别反映细节,每一个镜头都无比到位、每一个镜头都意有所指,使电视荧屏前的观众欣赏到了比现场观众还要美、还要震撼的画面,这便是电视舞蹈的魅力,是电视和舞蹈完美结合的魅力。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少校耿文婷在其《电视舞蹈的传播美学思考》一文中曾写道:“人的肉眼与摄像机相比,在审美上互有短长。对于通过电视传播的舞蹈艺术来说,摄像机的表现力远远不及人眼。由于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物质媒介的典型的动态艺术,需要审美者的视焦点变换迅速才能跟得上频繁变化的舞姿动作,而摄像机的天然局限决定着它的焦点变换无法象人眼那样快速而灵活,所以对于快速变化的舞蹈动作的传达就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从视宽度来看,人眼也明显优于摄像机,人眼在欣赏个体的舞姿动作时对群体的舞姿以及其背后依托的场景环境能够一次性地捕获到,其视宽度与整个舞台的宽度相当,可将众多的审美对象有层次地一并摄入眼中;而摄像机却只能通过画面切割一件一件地转换出去。”
由此进一步说明了如果要更好地展示舞蹈的美、舞蹈的震撼、舞蹈的内涵,仅靠电视的传播性和记录性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舞蹈,在电视机前欣赏和在现场观看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电视技术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电视技术的长处,多角度、多方位、多种景别地对舞蹈进行展示,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能欣赏到现场观众无法欣赏到的效果。同时,电视舞蹈又是对舞蹈的二度创作,这对电视创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必须对舞蹈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必须知道这个舞蹈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情绪和主题思想,通过镜头让观众看到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让观众能引起共鸣,并从中感悟到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这些都是电视舞蹈创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电视作为电视机前欣赏者的“眼睛”,给予舞蹈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应该是意有所指的,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播或记录,也不仅仅是构图的美观。它应该是基于电视的技术,用艺术的手法,从不同的景别、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镜头、不同的画面对舞蹈进行再度创作,以提高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才是电视舞蹈真正应该做到的,也是电视舞蹈区别于传统舞蹈的魅力所在。
电视舞蹈还有一个特性,这是传统舞蹈做不到的,那就是它的时空拓展性。电视舞蹈在时空格局上远远超过了传统舞蹈“舞台”的界限,可以说是影视的蒙太奇语言赋予了它时空畅想的广阔空间。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只是让观众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和演员精湛的技巧,那只是为了舞蹈而舞蹈,只是最初级的舞蹈,甚至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一个真正好的舞蹈作品应该是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精湛的技巧、舞台的各种效果传递一种情感情绪,表达一种主题思想,营造一个情感氛围,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并让观众在欣赏完这个艺术作品的同时,感悟到其更深层次的内涵。而在这一方面电视的时空拓展性和其蒙太奇语言手法就可以发挥它淋漓尽致的作用。如舞蹈《岁月如歌》,这个舞蹈诉说了一群求知学艺的年轻人在求艺过程中的艰辛、泪水、沮丧和快乐。有时甚至还会因为陌生和劳累想要放弃。但是信念让她们走过挫折,走过困难,教会她们坚强,教会她们微笑着面对人生。但是离别在这时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她们的身旁——要毕业了。而毕业就意味着离开这个有欢声笑语、有难过泪水的大集体,人生匆匆、岁月如歌。这是一个有灵魂的舞蹈、一个用情感驱动身体动作的舞蹈、一个感人至深的舞蹈。舞台上的《岁月如歌》用灯光表达时空的变换,用黑色天幕给人以想象空间。而这样的舞蹈用电视艺术手法,用其时空拓展性和蒙太奇语言手法就能更好地提升其艺术感染力。舞台、校园、练功房,夜晚的星空、教室的灯光,四季的变换都可以成为素材。舞蹈鞋、快乐的笑脸、流泪的眼睛等细节的捕捉能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根据舞蹈创作的规律,艺术性的融入电视手法就能够更好地提升艺术作品的魅力。
因此,在电视舞蹈作品中,时空早已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时间、地点,而是有机地融在作品当中,成为重要的传情达意因素。舞蹈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创作意境都可以通过镜头美轮美奂地呈现在欣赏者的眼前。再通过电视技术手段,对作品进行后期制作,对画面进行剪辑、重复、闪回等,带给大家一个只能在荧屏上才能欣赏到的、电视和舞蹈完美结合的作品“电视舞蹈作品”。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论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艺术还是以记录传播为目的的电视艺术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好这个机遇,让电视和舞蹈紧密地结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相信电视舞蹈会有很大的探索发掘的空间。
(上接第24页)
无余。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播音状态至关重要,将这种播音时的“临战状态”逐渐转化为一种“新常态”。只有保持良好的播音状态才能将新闻稿件的准确意思进行完整地表达。其中,良好的播音状态,不仅指学生每天的妆容等,更是对所播出稿件的理解、声音和气息的调整、播音时的新闻感、交流感等方面。这就要求学生每日必须出晨功,练习口腔、调整气息,保持正常的播音状态。在播音之前要对所播报的稿件进行深入的理解,划分好稿件的结构层次,准确掌握好稿件的基调,严格地按照“备稿六步”的方法准备稿件。
2.3 播音时时刻不能忘记“内外部表达技巧”
电视新闻播音时播音员播稿的语气、停连、重音和节奏,以及对稿件内容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体现着播音员个人的播音风格,而且直接影响到一篇新闻稿件真正的本质内涵和新闻的收视效果。在日常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克服播音时因为紧张、或准备不充分时导致语速变化较大、忘记稿件基调、断错稿件语句、找错语句重音等问题。克服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积极、正确地引导或开导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能逐渐培养学生在播音时不被心理或环境因素所困扰,时刻不忘记“内外部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重视个性化风格的意识
一直以来,电视新闻准确、严谨、简明的风格给受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人都觉得新闻是单调、枯燥的,其实电视新闻主持人没有那么严肃刻板,他们的主持风格相差各异,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如李瑞英播音时节奏明快、语言流畅,而郎永淳则语音浑厚、严肃稳重。
在现实的工作中,电视新闻主持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不但要保证准确、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让人们能够了解社会动态,关注时事,关注民生,同时,也应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注意情感的把握,追求个性化的表达,缩短主持人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以保证最佳的传播效果。
通常来讲,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主要与自身经历、性格习惯、情感体验、文学修养有关,并通过其在节目中的话题选取、解读角度、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体现,由于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因此受众在理解传达的信息时,能够直接感受到主持人所创造的独特的语言气氛和格调,并与其他节目区分开来。
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个性化主持风格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的主持风格,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表达。首先,我们必须要达到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普通话标准、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良好,情感表达到位;其次,提升自己的形象和气质,给人大方得体,积极向上的感觉;最后,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用知识充实自己,开阔眼界,为自己积累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才能够从容应对播出时的突发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