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节假日期间,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来说,如何紧跟热点、推陈出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是一项现实难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2015年清明假期的报道可圈可点,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熔于一炉,获得广泛好评,值得学界研究,业界参考。
如今,传统节日清明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2015年的清明假期,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编排亮点频出,在常规新闻节目的基础上,推出《家园与根脉》特别报道,在构建受众民族认同、体现时效性和服务性等方面表现不俗,赢得广泛称赞。本文对其进行文本分析,以探求电视新闻假日报道的创新及发展趋势。
1 特别节目构建民族认同
在3天假期当中,每天的10时和15时,央视新闻频道都会播出时长约一小时的特别节目《家园与根脉》,通过多个小版块,凭吊抗日先烈、追思故去亲人、探访各地宗祠、溯源中国姓氏;并邀请易中天、二月河、王蒙等文化名人深度解读清明文化密码,追问中国人从哪里来,探寻中华文化之根。众所周知,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族群的自觉认知、对民族历史的重新发现。本段落以清明假期首日(4月4日)首档(10时档)《家园与根脉》为例,剖析新闻节目对民族认同的构建。
本期节目开头,通过直播画面展现全国多地民众祭奠70年前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而献身的英烈。地点包括四川大邑建川纪念馆、湖北武汉蛇山烈士祠、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碑,以及云南畹町南侨机工纪念碑。虽然这一直播段落只有短短几分钟,然而却通过富有现场感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以及饱含感情的解说,将受众的思绪带入新闻现场,一同缅怀抗战先烈。优秀的节目编排往往有面有点,如果说各地祭奠的直播报道是“面”,那么接下来的笔墨就放在了“点”上。在《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版块中,短片《张自忠:尽忠报国 取义成仁》通过后人的讲述,为观众展现了抗战英烈张自忠牺牲前留下的书信内容。70多年过去了,当年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依然让人潸然泪下。
《家园与根脉》报道生动体现了央视对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解读:人们在这一天不光要铭记历史,也要立足当今;不仅是肩负民族兴亡的匹夫之责,也着眼于骨肉亲情的代代传承。《大家说清明》版块中,文化学者易中天谈清明与中华文明、中华历史的渊源,把与清明相关的怀念、感恩与教育等关键词讲述得入耳入心。此外,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等当代杰出人物在清明节对亲情的解读,展现了名人与普通人在亲情面前的相同之处。《探访各地宗祠》版块的主题是“缅怀先人,回家寻根”,节目呈现了山西闻喜的裴晋公祠。通过裴姓后人对祖先的祭拜,诠释了裴姓一族自古以来所延续的自强不息、廉洁奉公的家风。在本期《家园与根脉》的结尾,央视没有延续宏大叙事的风格,而是设置了可视性极强的《尊姓大名》版块,通过富有动态感的动画,描绘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参天大树。节目中,不仅讲述了百家姓当中的热门姓氏,也介绍了一些少见姓氏背后的文化历史,比如“油”姓、“勾”姓、“火”姓等。这些内容的串联,目的就是引发今人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此外,演艺名人诵读抗战英烈家书代替了原有的《真诚沟通》公益广告,《清明说吧》里全国各地普通人对已逝亲人的真情流露……这些点点滴滴的散点信息汇聚在一起,唤起国人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集体记忆和重新认知,构建民族认同。
2 大量直播体现时效性和服务性
除了特别报道,清明期间央视新闻频道还进行了大量直播连线报道。在对北京八宝山公墓连续三天扫墓情况的常规直播外,还有不少关于出游的直播连线。这些直播,无不体现着时效性和服务性。
2.1 景区直播紧扣清明主题
和以往假日报道一样,清明假期同样也选择了热门景区作为直播点。
《清明放水节 缅怀治水先祖》直播连线报道了四川都江堰景区的实时情况,将游客量、景区实时天气、历史文化传承一一展现;《山西洪洞清明大槐树景区人数创新高》直播以人们怀念祖先、追问文化根脉为主题等。
2.2 交通直播体现服务性
为了给观众提供最权威的出行参考,央视新闻的编排在体现时效性的同时,力求突出服务性。由于清明假期全国高速公路实行小客车免费通行,高速公路出行必然成为新闻热点。于是,交通信息就成了央视直播的重要题材。假期3天时间内,新闻频道在交通出行的高峰时段,多次通过直播信号,展现全国各重要路段的车流量信息,为受众提供最新的现场报道。
以4月6日下午的返程高峰时段直播为例,《新闻直播间》分别连线贵州、上海、四川等地,为观众展现了交通节点的返程高峰。其中,《贵遵高速现清明返程高峰》《上海返程高峰已经到来》等报道,不仅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更体现了服务性。
纵观清明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的内容和编排,我们不难发现,其不仅在民族认同构建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还在最能体现电视优势的直播方面发挥着时效性和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