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的兴起,给电视台节目的编辑创作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关联最大的是节目的受众主体。新媒体环境下,节目的受众主体在选择心理、阅读习惯、观影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这将决定节目的编辑创作方向也随之改变。本文基于新媒体的环境,对节目受众变化情况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节目编辑创作的具体方法。
1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变化对电视台节目编辑创作的影响
电视台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因此节目的编辑创作,必须考虑受众的偏好情况。尤其在新媒体的环境中,供受众选择的节目类型越来越多,受众通过电脑、手机等,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使电视台节目编辑创作,不得不面对受众变化的影响。
1.1 受众选择心理。新媒体环境中,每天都有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出现在微博、微信中,譬如春运问题、房价问题、银行问题、工资问题等,这些话题与电视台节目共同分享受众的注意力,当前者超过后者,意味着节目内容、制作存在一定问题。电视台节目编辑创作,要站在受众心理视角,认真思考受众接受什么、是否接受和如何接受,这样才能够让节目有“看点”,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
1.2 受众角色转换。传统电视媒体,受众被动接受电视台的节目信息,而新媒体时代,受众不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且能够制作类似于“腾讯拍客”等节目,可谓“人人皆编辑”“人人皆记者”。受众角色的转换,要求电视台节目编辑创作,尽快摆脱传统选题、创作的限制,加快电视台节目题材整合的速度,在某个话题被“热炒”之前,将话题相关的节目传播和推广出去,维持信息首发者的地位。
1.3 受众阅读习惯改变。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挤占了受众观看电视台节目的时间,新媒体引导信息大爆炸,让没有时间观看电视台节目的受众,可以利用坐车、电梯、上厕所等零碎时间,快速查看即时的信息。如何保持受众观看电视台节目的习惯,同样是电视台需要予以重视的节目编辑创作难点。
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节目编辑创作方面的建议
新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变化,要求电视台节目编辑创作进行战略性转变。
2.1 调查受众口位
电视台节目编辑创作之前,要有清晰的受众定位。为掌握受众的偏好,电视台编辑创作人员,必须调查受众的口位,以选择最符合受众口味的节目内容。由于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阅读习惯,因此建议电视台编辑人员广泛收集近期最为热门的话题,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渠道,以网络投票的方式,让网友选择最为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节目定位的参考。对于尚未出现在媒体传播平台的新鲜话题,在保证话题真实、合法的前提下,以话题的主要内容为噱头,以文字新闻模式,观察受众对话题的反映程度,进而判断话题是否适用于节目的编辑创作。
2.2 掌握话题主动权
尽管话题可能会先于电视节目出现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但在未经权威媒体正式报道之前,始终会有“未经证实”的标签。譬如柯震东吸毒事件,在媒体正式报道之前,某网友微博透露“柯震东吸毒被抓了,我爸审了一宿,等着看新闻啊”,该话题在非权威媒体渠道快速传播,但真相扑朔迷离,后经各方权威媒体报道,证实了消息可靠性,还原了事件发生的整个流程,并以跟踪报道的方式,始终掌握话题信息的主动权。换句话说,电视台节目拥有普通新媒体平台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全面性,电视台节目的编辑创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保持话题新鲜度的同时,不断衍生出话题相关的新信息,方可掌握话题的主动权。
2.3 节目存同求异
相同的电视节目话题,亦可通过“存同求异”的编辑创作手法,让电视节目表现出创新点。近期央视一套《等着我》播出一则“少年2岁遭拐至穗被有钱人收养,不愿见患癌生父”的节目,打破了以往认亲节目千篇一律的“大团圆”结局,而是深剖17岁少年面对亲生父母后的尴尬心理,引导受众思考“认亲”背后复杂的情感问题。暂且不论节目话题的价值,但该节目“存同求异”的编辑创作手法,正是当前大多数电视台节目所缺乏的。相同的话题,编辑创作时,要选择合适的解读方向,而不同的解读,有可能引起受众主体不同的响应,譬如以上节目从少年、养父母、生父母、旁观者的角度,都会产生差异性的情感反映,节目要引导受众兼顾少年选择难、养父母养育恩、生父母别离情、旁观者道德评议等,就必须在编辑创作时,从不同角度针对性解读,这也是电视台节目编辑创作时“存同求异”的正确做法。
2.4 恪守职业道德
新媒体让很多话题的新鲜度瞬间消失,而为了争取更多受众关注,个别电视台节目存在违背职业道德,杜撰虚假节目的情况。其实,电视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媒体,其节目代表权威信息的披露,编辑创作者必须在职业道德的约束前提下,保证所编辑操作节目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合法性,而不得为了保证节目收视率,而杜撰虚假节目,否则将违背电视台节目制作的初衷,甚至可能丧失受众对电视台权威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