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气息代的飞速发展,电视已成为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对人们的决策和行动起着重要影响作用。要让广大受众从电视新闻中获取更大的信息,应该充分发挥电视新闻中的画面语言优势,增强新闻直观视觉效果。
1 准确使用画面语言的必要性
很多电视新闻工作者非常注重过好文字关,却忽视了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研究。画面是电视传播的主要物质手段,因而研究它,过好画面语言关,就显得很重要。目前,在一些新闻节目中就存在着画面语言优势发挥不足的问题,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新闻报道不注意用形象的镜头来叙述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件,画面仅仅是解说的陪衬。
(2)有些画面缺少生活气息,忽略声画同步的开发应用,整条新闻中没有或缺少带同期声的“活”画面。
(3)万能镜头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少,常常造成解说与画面分离,声画两张皮。
(4)画面不讲究构图和用光。
(5)画面运用同期声不当。
(6)会议镜头代替新闻画面。
(7)画面组接不规范,推拉摇移画面过多,且意图不明确,缺乏目的性,使人看了头晕。
(8)播出的新闻事件景象时令与季节相悖。
(9)填空式画面,图像跟着解说填,镜头多次重复使用。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其根源是缺乏对画面语言的理解,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是电视新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应注重用画面语言来反映新闻事件,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可视性特征。
2 怎样发挥画面语言的优势
现在,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了上述那些问题外,就是解说承担了应该由画面来承担的任务。而电视画面语言非常强的表现力——现场感,这一独特的魅力,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1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有镜头意识
镜头是构成画面语言的最小单位。镜头意识,是指人的头脑作用于镜头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图像反映。它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拍摄镜头时,目的性要强,要从大处着眼,细节入手,注意捕捉能反映主题思想的典型镜头,尽可能给观众提供直观的新闻事件现场图像。新闻工作者只有在拍摄过程中捕捉到具有表现力的镜头,才能组成有丰富“形象语言”的新闻画面。因此,记者在拍摄中必须全身心投入,做到:(1)根据现场情况,仔细观察周围环境,拍摄最佳镜头;(2)随时根据新闻事件的变化抓拍、抢拍和追拍一些有价值的镜头;(3)通过现场采访捕捉到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镜头;(4)记者要眼观六路,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反映新闻主题的电视镜头。因为它是新闻,它的画面不能像其他艺术作品那样可以编导,可以重来,它只能靠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自身素质的临场发挥。如1996年北京电视台记者拍摄的一条新闻《一行人横穿公路被撞身亡》,播出后反响强烈,当时记者正在京通快速路拍摄行人随意翻越快速路护栏横穿公路的曝光画面时,意外地抓拍到一位行人在翻越护栏后被高速行驶的汽车撞翻转二周半的场面,这是记者在一般环境下瞬间抓拍的成功之作。
2.2 巧妙运用同期声,使新闻画面“活”起来
在新闻现场的采访中巧妙地运用同期声,可以使气氛更加活跃、采访任务的形象更加丰满。优秀电视片《邓小平与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同十四大代表亲切见面》当中的欢呼声,以及热烈的掌声都采用了同期声,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同期声的适当运用可以提高影片的丰满度,突出主题,使新闻内容更加详实吸引观众的眼球。首先同期声的运用可以调节现场氛围,让观众可以切实体会到现场的气氛,有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电视作为视听双通道的媒介,它的优势在于对新闻现场的传真纪实性(包括图像、声音等)。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使观众看到画面,听到解说的同时也可以听到背景声,在适当的时候运用现场的效果声,让人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可以提高新闻的真实感。其次,电视同期声是在新闻画面的拍摄时,同时记录下与新闻相关的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声音,其表现力更为真实、直观。被采访者可以直面观众说出真实的想法,以及真实的感受,并可以向观众陈述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使得新闻更具真实性以及说服力。再如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中,观众可以看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风采,也能听到他们建言献策的同期声,深入了解他们所关心的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使“两会”报道显得丰满,有生命力。
2.3 要说明一定的思想,或传播一定的信息
电视新闻是一项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宣传栏目,其镜头的拍摄和制作都体
(下转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