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 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两次重大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及时开展行动,与地方应急广播相关部门紧密沟通协作,联合在地震震中开办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应急电台以服务震中群众为主要工作目标,除转播中央、省、市三级电台新闻节目之外,每天自制专门面向灾区当地受众的个性化广播节目,成为了震后灾区群众重要的信息来源,发挥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作用,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灾区广大群众和救援人员的欢迎,助力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据此,我们对两次应急电台开办情况和应急电台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1 应急电台开办的基本情况
“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以下简称“芦山应急电台”)开办基本情况:芦山应急电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雅安广播电台、芦山广播电台联合开办联合开办。自4月22日8点芦山应急电台通过北京直播间开始播音,4月22日下午4点、4月25日下午4点,芦山、宝兴两个直播点分别开播。至5月23日播出结束,芦山应急电台播音历时32天,累计约770小时,电台调频覆盖主要灾民安置点和救援部队驻地等、覆盖人口约18万人,免费向当地群众发放收音机10000台。
“国家应急广播•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以下简称“鲁甸应急电台”)开办基本情况:自8月5日下午4点30分开播至8月21日圆满完成播出任务,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鲁甸应急电台在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共播音16天,累计约380小时,电台调频覆盖主要灾民安置点和救援部队驻地等、覆盖人口约3万人,免费向当地群众发放收音机500台。
2 应急电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典型案例
2.1 传民情亲民意,传递正能量
应急电台积极从震中地区挖掘当地群众和救援力量看得见、摸得着的感人故事,传播那些有名、有姓、有所在村组等详细信息的典型人物和他们的事迹,避免概念化报道和不切实际的拔高。比如:把精神失常孩子送到应急电台的志愿者、提供免费清真餐食的清真寺、送水到户的解放军等,尤其注重利用应急电台播出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展现志愿者风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鼓舞灾区群众士气。同时,应急电台主持人在广播中注意多用“谢谢”、“辛苦了”等感谢和鼓励的语言,激发感恩和乐于奉献之心,形成震中人人互助、坚强有爱的良好社会氛围。
芦山应急电台针对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两个特定的节日,专门制作了红五月主题片花,并与应急广播主题挂钩,重点反映灾区抗震救灾过程中出现的青年模范事迹。
芦山应急电台在2013年5月12日当天全天制作特别节目,邀请多位嘉宾走近直播间全方位解读防灾减灾等各方面的知识,讲述汶川、芦山两次地震中平凡而伟大的女性的感人故事。当天下午14点28分零4秒时,主持人特别提示五年前的此时此刻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并由此展现五年来灾区重建的成绩,既突出了纪念日的庄严,也鼓舞了芦山当地民众重建家园的士气,更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家国情怀。
鲁甸应急电台将震中龙头山镇接受慈善组织资助的1000名大学新生中,包括镇高考状元朱正荣在内的4位同学请进直播间,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畅想未来。学生们讲述的在废墟里寻找录取通知书的故事、震后主动帮助部队洗碗、帮助乡亲抢救粮食的故事鲜活感人。各位同学还介绍了各自家中的受灾情况,提到上大学离家后最担心的是父母和家人,他们在直播间里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说说心里话,畅想美好的大学生活,这些内容都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强烈共鸣,同时给人以希望,有效化解了地震之后的失望和无助情绪,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正能量。
鲁甸应急电台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帮厨制作刀削面的安徽志愿者霍师傅过42岁的生日,于是在当天的节目中插播了这个消息,向志愿者表示感谢并祝福生日。同时,应志愿者团队的要求,应急电台将他们希望为更多餐饮点服务、制作刀削面的信息及联络方式广播了出去。中午一些前来救灾的北方志愿者吃到了霍师傅制作的热腾腾的刀削面。
鲁甸应急电台邀请到了志愿者救灾队伍中的一名特殊伙伴——搜救犬“狼仔”。主持人董彬详细的询问了“狼仔”的救灾事迹和生活习惯,应急电台附近的战士们听到大喇叭中狼仔的叫声也纷纷赶来,给狼仔喂食、与它合影。这次采访让大家了解到救援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成为整个抗震救灾中让大家舒缓心情的一个小插曲。
鲁甸地震后,一名来自山东淄博的志愿者为应急电台送来了一整箱药物和一本灾区群众的就诊记录,并给应急电台留下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虽然即将离开灾区,但心中仍有许多不舍,他将这些药物和他负责的病人记录交给应急电台,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应急电台马上对志愿者的事迹进行了宣传,并承诺将尽快将药物交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中。
2.2 协助政府管理,稳定灾区民心
大灾过后,尽管各种力量都在为抗震救灾而忙碌,但难免有不到位之处。对灾区百姓而言,他们感受最直接的是自己还缺什么,尤其是当基本的生活物资没有保障的时候。对于到应急电台来求助的老百姓,应急电台在努力安抚的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告知情况,并将政府处理情况及时发布,稳定人心。此外,应急电台设置的政府信息版块,通过邀请政府各部门负责人走进直播间介绍抗震救灾进展情况、下一步工作安排,并直接与老百姓对话,既让政府多了与百姓沟通的渠道,又让身居一隅的民众心中有了相对宏观的全局视野,知道政府正在行动,由此避免了盲目的恐慌和不安,切实发挥了协助政府管理,稳定灾区民心的作用。
芦山地震后,芦山县芦阳镇桥头小组有不少村民反应急缺大米和帐篷,质疑当地领导工作不力。应急电台迅速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芦山县副县长,半小时内,又协调芦阳镇党委副书记、桥头小组组长等当面沟通,了解到是由于交通不畅、芦阳镇人口激增等客观原因,导致没能及时发放大米,由于忽略了跟村民解释,导致村民的误解。经过协调沟通,一场潜在的群体事件得到化解,当地领导和群众都表示理解,并对电台的工作表示钦佩和感谢。此外,芦山应急电台及时发布灾害预防提醒,及时发布供水、停电信息等,避免信息匮乏引起的猜测和混乱,成为社会稳定的有力支持力量。
鲁甸地震人员搜救基本结束之后,陆续出现了由于灾区流浪犬增多,多次咬伤救援人员和居民的情况;由于没有饲料,猪、牛、羊等饿死的情况;由于圈舍垮塌、无人管理,部分牲畜在水源地、道路上逗留的情况。针对上述情况,应急广播电台迅速做出反应,和鲁甸县卫生局等部门联动,在节目中推出防疫专题访谈。分别针对狂犬病的防范、死亡牲畜的处理进行了两次访谈,公布了打狂犬病疫苗的地点、死亡牲畜的简易处理办法等,加强了当地政府疾病防控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沟通。
鲁甸应急电台建立之后,除定期播出寻亲内容之外,还多次协助处理儿童走失、流浪人员救助等问题。由于刚搬进灾民临时安置点,帐篷样式相同、没有明显特征,11岁的小朋友曾家波和母亲陈振坤于夜晚在灰街子临时安置点失散。应急广播电台在接到母亲的求助之后,立即紧急启动大喇叭广播寻人,短短十分钟就找到了孩子。由于应急电台在当地关注度高、处于交通要道和人员聚集地,多次有流浪儿童、精神失常人员前来,应急电台为其提供饮水和食物,并及时联络当地派出所和民政部门为其找到家人,切实解决了灾区群众的困难,稳定了灾区民心。
2.3 利用新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在国家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2013年底,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上线。鲁甸地震后,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实现了鲁甸应急电台节目内容的网上点播;并利用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公众微信账号、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将抗震救灾情况和应急电台工作情况向灾区外传播,为鲁甸应急电台延伸了新媒体传播链条,增加了国家应急广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应急电台对灾区当地之外广大群众的舆论引导作用。
据统计,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共发布鲁甸地震专题图文稿件238余篇、原创稿件71篇、图片130余幅、视频17条、音频稿件32条,国家应急广播微博共发布鲁甸地震相关消息400多条。其中,国家应急广播社区网站通过前方记者发回的花絮图片,独家策划推出《鲁甸震区记者手记》图片专栏。该专栏以前方记者的真实所见为题材,用镜头反映震区生活,记录了鲁甸震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这是应急网第一次以记者手记的形式记录报道灾区情况,鲜活生动的展现了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积极开展自救、重建家园的精神面貌,报道真实感人,鼓舞人心。
3 有关思考
国家应急广播电台是广电系统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初期的一种成功的尝试。从应急电台在两次重大地震后的具体开办实践中可以看到,应急电台的应急广播功能已超越传统媒体功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能够最好的发挥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成为最为有效、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宣传和舆论引导手段。
3.1 应急电台在舆论宣传引导方面的有效性
应急电台以受灾地区为覆盖范围,以传达当地政府抗灾救险通告、服务灾区群众为己任,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和灾区广大群众的欢迎,助力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在舆论引导方面,应急电台通过信息传播,传民情亲民意、传递正能量,激发群众感恩和乐于奉献之心,形成震中人人互助、坚强有爱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协助政府、稳定民心,发挥“减压阀”和“稳压器”的作用,让百姓安心、为政府减压,切实起到了稳定灾区社会治安,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作用;且通过新媒体等传播手段,将灾区情况和应急电台宣传情况向灾区外传播,提升了对灾区当地之外广大群众的舆论引导力。据此可见,应急电台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的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是切实有效的。
3.2 应急电台在舆论宣传引导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一是应急电台是当地政府发布公告的首选渠道,成为应急状态下政府救灾工作的强力助手,超越传统媒体的单一灾情报道功能。应急电台以受灾区域为覆盖范围,以传达当地政府抗灾救险通告为己任。通过反复广播政府公告,稳定人心,引导舆论,正本清源,化解疑惑,指导行动。二是应急电台是当地百姓寻求帮助的贴身平台,成为应急状态下的重要通讯工具,超越传统媒体的单一发播信息功能。能够切实解决灾区群众的困难,稳定灾区民心。三是应急电台是国家电台应急阵地的整体前移,成为应急状态下的在地中央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单一采访模式。应急电台将国家电台直播间搬迁至灾区中心地带,将媒体“三贴近”原则发挥到极致,使得宣传工作更沾地气,舆论引导作用更为广大百姓所接收,让灾区群众真正成为媒体服务的主体,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落到实处,让政府与百姓的沟通更充分、更贴心,为平复百姓灾后情绪、稳定社会、重建信心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此可见,应急电台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的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应急电台之所以具备上述不可替代性,主要是由于应急电台的开办时间、空间和所需条件等决定的。应急电台在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48小时内即在灾害发生当地开办。从时间上看,这恰是灾区群众最需要得到救助、救援人员最需要了解灾情信息、同时也是外界最急于了解灾区情况的时间;从空间上看,应急电台开办在灾害发生当地,应急电台工作人员能够真实了解到灾害发生当地最真实的情况,当地群众有问题有困难可以第一时间去应急电台寻求帮助,当地政府可以第一时间发布重要公告;从所需条件上看,在灾后断水断电断路等恶劣条件下,采用广播方式实现覆盖条件简单、覆盖范围广、终端采用收音机接收简单便携且能源供给方面仅用干电池即可。
3.3 下一步,继续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强研究和实践,更好发挥应急电台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应急电台的实践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在实战中的初步检验,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全面建设和完善是应急电台等应急广播具体实践的基础和保障。为更好发挥应急电台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必须全面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体制、机制、法制、预案、技术体系等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广播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明确指示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特殊作用,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相关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批准启动制定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方案。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事业重点工程,并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传播体系建设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为全民免费提供基本的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2012年12月,中编办以中编发[2012]1号文件批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成立,主要承担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下,积极研究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包括体制、机制、法制、预案、技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尤其重视通过应急电台等应急广播具体实践来检验和推进体系的相关建设。中央领导同志十分肯定应急电台的重要意义,并指示要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
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陆续开展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多级联动机制研究、应急电台启动运行预案制定、应急广播自然灾害预警发布试验等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更好的发挥应急电台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上接第85页)
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要把那些基本的摄影理论和基本的功夫,完好地表现在自己的职业中,具体到每一个片子、每一个镜头,与每一个编导的合作中,除了接受专业的理论与操作训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虚心学习,开动脑子。渐渐的才能像我们驾驶汽车一样,从最初的人车分离,到后来的人车合一,达到摄影机与自己身体反应的高度协调、自如。
笔者一度感觉非常困惑,为什么在摄影器材如此普及,几乎人人都可玩自拍的时代,我们的电视屏幕中,竟然有那么多连最基本的摄影要求都没有达到的片子?在影视节目已非常发达、摄影器材几乎的今天,来探讨这些问题,似乎乎是非常低级和小儿科。后来我慢慢想明白,这恰恰是问题所在。在我们年轻的时代,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很低,电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摄影与电视电影都是奢侈品。虽然器材和装备都很差,在这个圈子工作,不只是饭碗,也是一种荣耀,是艺术追求和职业饭碗还算比较好的结合。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不但电视行业本身发展迅猛,大量新的媒体及传播方式的出现,甚至都威胁到电视业未来的生存。影像技术和手段让人眼花缭乱,技术手段的巨变使我们过于迷信器材,而忘了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摄影不见得是什么了不得的爱好,电视摄影师,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职业,更直接的,可能就是个技术活或饭碗,艺术和精神层面的东西退到了背后。所以,在思考怎么才能提高电视摄影、电视画面的质量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技术,而是热爱。
电视电影都是一种综合艺术,需要很多部门、很多环节的倾力配合才能完成,哪怕是一个短短的新闻。摄影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要说一个好的摄影师,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摄像,除了苦练自己的专业基本功以外,不妨多参与一下节目的综合合作,包括前几策划与后期剪辑等等,这样你才可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创作甚至职业,在拍摄前心中有数,了解你的编导前期后期的需要,琢磨怎么拍,才能在自己这个环节与维面,为节目添光添彩。
生活中,除了真实,一定还有美,只有美好的转达,才能唤醒人性内在的美,才能传递正能量,提升大众的精神层次,从大的说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好的摄影,追求美的画面,为企划人员和编导的好思路,提供美好表达的基本素材,参与融入到整个创作中,是一个摄影师必备的素养。除了真实及非常流行器材和手段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但基本技能的偏废,使除了一些比较精良的大制作外,常规节目从创意、编导,到灯光摄影粗制滥造,这里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提高电视画面的专业和艺术水准,提高摄影师的专业技能和审美水准,使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媒介在的与日趋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