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民晚报》面对新的传播环境的竞争,通过副刊与新媒体共舞,创办数字报增加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利用网络与海外合作满足受众的需求,完成了对自身的改革,实现了个性化的发展,为正在转型的纸媒带来了可供参考的启示。
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这自然对报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地市级晚报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的危险处境,寻求行之有效的办法,突破眼前困境,获取长远的发展。
1 《新民晚报》的概况
1929年9 月9日,《新民晚报》创办于南京,连续出版至今,是中国大陆创刊时间最早的一家报纸,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同时还是上海市覆盖范围最广,公信力最强的报纸。
《新民晚报》1994年首发美国版,成为中国第一张走出国门的地方报纸,随后共创办了26张《新民晚报》的海外版,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以及我国港澳地区都能看到《新民晚报》当日出版的报纸。
2 《新民晚报》个性化发展的表现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作为传统媒介的决策者,《新民晚报》副总编辑朱大建认为“纸质媒体一定要面向未来,有果断之举,既要传承文化,又要创新思想”。2010 年,《新民晚报》在审视自己价值优势的基础上,果断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竞争策略。
2.1 《新民晚报》副刊与新媒体共舞
当前,来势凶猛的网络媒体对报业的发展造成显而易见的冲击和挤压。因此,很多报纸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大部分报纸仅仅是机械地把报纸的内容复制在网站上,仍是一个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网络的信息传播双向互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新民晚报》除了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之外,还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了“夜光杯博客”, 邀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知名度作者参与, 授予其“夜光杯博客” 的荣誉称号, 一方面“夜光杯博客”可以提供优秀的文章给报纸供读者阅读,另一方面还提供相关的调查数据,这样编辑就可以及时了解到读者对文章或作者的看法和态度。
“夜光杯”和博客的结合彻底改变了读者的被动地位,促使《新民晚报》能和读者进行有效的互动。“夜光杯博客”充分利用了这种特点,既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又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传播的优势。
2.2 《新民晚报》创办数字报,增加多种信息传播方式
2007 年《新民晚报》和方正集团就面向新媒体竞争需要,报业如何提出解决的方案展开通力合作,并于同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初期的探索,《新民晚报》创办了数字报纸并于4月20日正式上线。和其他的报纸推出的数字报纸不同的是,在研发《新民晚报》数字报纸的时候,即考虑了后端传播的紧迫问题又对相关参数进行了定制, 增加技术开放性。虽然在后台的数据库是唯一的,但是《新民晚报》的数字报纸可以提供Web 、PDF、多媒体版三种形式的供应,同时新民晚报数字报纸还采用了国际最前沿的信息处理技术,这意味着新民晚报数字报业的探索进入了新阶段。
2.3 《新民晚报》通过网络与海外合作,满足受众需求
《新民晚报》是最早向海外扩展市场的报纸。《新民晚报》近年来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媒介,开展海外合作的历程与探索,可以为其它报纸发展之路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2.3.1 利用网络,满足海外读者的版式需求
《新民晚报》于1994年在洛杉矶发行美国版,标志着《新民晚报》从此走向海外。2005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出版报纸,争取海外读者的市场,来扩大发行量,至今已在世界各国编辑出版了26个海外版。《新民晚报》海外版,借助网络向合作方无偿提供海量、多元、有价值的信息,使合作方节省了选择信息的时间和编辑报纸的成本。而对《新民晚报》来说,它不用承担在当地出版报纸时的印刷费、纸张费、发行费。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对互联网这一媒介的利用。
2.3.2 利用网络,满足海外读者的内容需求
海外版的读者大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根据他们通过网络的反馈,因此《新民晚报》在海外出版时,除了要满足海外读者基本的需求之外,还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满足海外读者特殊的需求。近年来,《新民晚报》的海外版就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实施了一些创新的举措:首先,为了推广上海形象,创办“上海一周”版;其次,为了赢得原籍为江浙的读者,设立“温州专递”栏目;最后,创办“中国观察”版。有些原籍是广东或者福建的华人华侨,他们对“上海一周”版不怎么感兴趣。所以在向这些华人华侨们现在的居住地出版《新民晚报》时,必须把福建广东的重要信息与“上海一周”的要闻梳理整合,做成“中国观察”专版。倘若没有海外读者和海外合作者通过网络发回反馈,很难想象编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