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胡维君
化解学生理解障碍,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胡维君
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针对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理解障碍进行探讨,从学生角度具体分析,并据此提出化解学生理解障碍的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的科学理解。
小学科学思维能力理解障碍
由“自然”走进“科学”,这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科学教育是科技强国、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础工程。而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科学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对教学的要求,“理解性教学”逐渐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教育的宗旨也从“掌握科学”演进为“理解科学”。唯有理解,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才能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才能树立起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学会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既是目的,也是一种过程。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有很多因素阻碍学生的科学理解。
根据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教材、教师三者的调查分析,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确实存在多种理解障碍,并且成因不一。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最终能否被学生理解,最终还要依靠学生自己进行转化。所有的外在因素仅仅起到推动的作用,这就是说学生个体特点将会对科学理解产生障碍。
1.学生思维能力不高造成的理解障碍。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等。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但是基于应试的教育体制,我们往往急功近利地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最多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的知识达到了一定的容量,但是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理科,对科学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很多科学概念的学习离不开思维。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足够多的感性材料后,还必须通过思维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其实质和应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则会对一些科学概念造成理解障碍。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时,仅仅能够说出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分析与归纳,得出动物生命活动的实质,并以此举一反三来认识生命世界。
2.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理解障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语数外的多读、多练、多背使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僵硬,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学生都在用文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科学,对概念、方法、技能等,只知一味地死记硬背,而不愿去深挖其中的内涵。如电和磁的相关知识是物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小学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它本身揭示的内容是电磁学理论的基石和支柱。另外,研究过程中蕴涵的重要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学生只有通过思考、研究、感悟,才能真正理解电磁现象的内涵。
3.学生的心理因素不适造成的理解障碍。经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因素对理解的形成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科学是科学家才会研究的内容,所以便开始怀疑自己学习的能力。当这些学生遇到稍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便试图放弃或回避对问题的探索,这样就阻碍了理解的形成。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导致自我效能感过低。另一方面,因为科学学科目前在小学阶段约定俗成地被冠以“副科”的名号,小学生尤其容易受环境影响,因而部分学生明显表现出重视不够。尽管科学老师在课堂上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学生一下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活动便戛然而止,这阻碍了学生理解科学。
理解障碍的形成阻碍了学生前进的步伐。“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学生个体特点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采用的教学策略有——
1.遵循科学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利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概念的学习,不能仅仅是把单纯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要尽量让学生去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概念”的科学探究过程,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科学史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包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体现着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相关史料进行适当整理,突出其主题和关键事件,合理编排利用。在科学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利用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理解《光合作用》相关内容时,可以把由亚里士多德、海尔蒙特、普利斯特里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人们的不同认识、试验方法、科学解释等连成一体,并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加强学习策略的渗透,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弊端在于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其实,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怎样确立正确的目标、建立恰当的学习任务,如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何时复习旧知、预习新知,怎样对待学习中的错误等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之上一点一滴进行渗透和指导,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尤其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小组的分工合作、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质疑、怎样进行研究等进行专门的科学学法的指导。
3.增进师生间的平等沟通,引导积极的情感体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目标上的达成情况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师生间增进平等沟通,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需要确定合适的教学任务,积极评价学生微小的进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起学好科学的信心。同时,为引起学生对科学学科的重视,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如课后观察周围植物茎的形态、花的类别等,并记录下来在课上全班交流;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带一部分科学素材来进行科学实验;更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科学竞技活动。
为了能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并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和最新科研发展动态,引起学生对科学学科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对于科学的理解既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一种逐层递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实现理解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理解障碍。尽管科学教学的策略方法不胜枚举,但只有准确把握住学生理解障碍的成因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参与、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地化解理解障碍,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朱建国,张怡,吴为民.培养学生理解力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吕林海,王爱芬.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的思想源起与内涵论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3):53~57.
[3]吕林海.论面向理解的学习与教学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