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梅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职业学校学生情绪管理探析
——让情商教育深入心理健康教育
孙文梅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情绪的管理对于个体心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调查数据的方法分析了职业学校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其为提高职业学校情绪智力的教育提供参考。
情绪管理职业学校学生
积极情绪状态、情绪调节方式等所体现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等有着显著的正相关[1-2]。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其面临环境的巨大改变、角色的重新定位、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断增长,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情绪问题。因此,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情绪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3-4]。首先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有效的调节自身情绪可以更好的适应相应的学校生活和周围的社会环境;其次,情绪调节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研究职业学校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现状可以为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提供一些实证资料,有助于职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了解职校学生的情绪状态和调节方式的特点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为此,我们抽取了不同地区9所职业学校的两千余名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试图客观、准确地了解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方式,进而为后续的有针对性的情绪管理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参照。
(一)职业学校学生总体的现状
我们经常把青少年时期说成是“疾风骤雨”的岁月,职校学生同样也不例外。学生们开始感受到更多的不良情绪体验,“烦”和“郁闷”是口头禅,调查时请职校学生回溯自己过去一周内的情绪状态,感觉焦虑的48.4%,抑郁的43.2%,孤独的38%,愤怒的39.6%,自卑的26.2%。
在体验各种消极情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努力学着自己去化解,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学生们的情绪调节方式较为多元,但并不太科学。当心情不好时,他们较常使用的前三种方式是找人说说(17.9%)、憋在心里(13.6%)、睡觉或者吃东西(8.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想过自杀可以解决自己问题的人数高达35.4%。同时同学们觉得有必要对职校生情绪调控给予更多指导的占75.7%。
(二)不同群体现状的差异
首先,男女生的情绪状态的分布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在不良情绪调节方面有略微的不同。当心情不好时,男女生虽然都会找人倾诉、吃东西、睡觉,或者干脆憋在心里,但男生还会通过运动来缓解,女生则是哭。同时,调查显示,遇到麻烦时,女生想过自杀来解决问题的比例(39.4%)高于男生(30.8%)。
其次,中高职生在情绪状态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学生们用来情绪调节的几种主要方式是一样的,但是高职生心情不好找人倾诉的比例小于中职生(13.3%VS 20.3%)。想过自杀的人数比例在中高职生中没有明显的差异。
第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感受到的孤独,愤怒和自卑等都有降低的趋势。但是在焦虑水平上又提高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三年级学生面临就业的现状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倾诉、吃睡或者憋在心里同是不同年级主要的三个情绪调节方式,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憋在心里的比率逐渐增高,而倾诉的比率逐渐减少。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遇到问题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逐渐增多。可见,三年级学生应对情绪的方式相对消极。并且值得说明的是,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们表示希望获得情绪调控指导的愿望越为强烈。这种状况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三年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疏导,并教会他们更为科学有效的调节方式。
第四,相比较而言,完整家庭的学生有较少的消极情绪状态。单亲家庭的学生会面临更多的情绪问题和困扰。在处理不良的情绪上,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消极应对上有较大的比率。这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关注。
第五,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学生的消极情绪状态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情绪的处理上,独生子女的情绪管理似乎优于非独生子女,比如选择憋在心里自己消化的独生子女的比率小于非独生子女。但是当调查遇到问题是否想过自杀的时候,独生子女想过的概率(36.7%)大于非独生子女(33.5%)。
(一)加强心理健康中的情绪管理教育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存在相当多的情绪问题,并且情绪应对和调节的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访谈中的教师也提高“学生不能很好的应对各种挫折压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曾经想过使用自杀可以解决自己问题的学生高达三分之一。这就要求加强情绪管理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的多样性,并学会积极的调整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以及他人情绪,从而达到良好的情绪管理。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情绪管理教育
调查显示,中职生和高职生之间、不同年级和性别之间在情绪状态和调节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于不同的年级采用针对性的教育。刚入学的学生,受到社会舆论、就业状况、教育体制等某些因素的影响,加之缺乏必要的实践体验,认为职业教育只能让人从事一些薪酬低、技术含量低、没有前途的工作,由此产生一种直觉层面上的消极认识,会导致较多的抑郁情绪;而到了三年级,就业问题更多产生的是焦虑情绪,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这些不同阶段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同样,调查显示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存在更多的情绪问题,也需要对其群体的需求进行了解从而更好的指导。
[1]黄敏儿,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8-441.
[2]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75-80
[3]胡意利.让情商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始终[J].苏州工职院,2009,6(2):53-55
[4]汤建中.高职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培养探新[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6(2):51-54
孙文梅(198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