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操作手法——以北京都市报纸为例

2015-02-27 04:15:23许前程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北京晚报民生新闻都市报

许前程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区新闻部)

都市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操作手法——以北京都市报纸为例

许前程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区新闻部)

摘要:最近几年,都市报纸受到网媒的巨大冲击,但投入大、收获慢的民生新闻领域仍是都市报纸的主战场。如何操作好民生新闻,避开民生新闻琐碎化的误区,值得每一个纸媒记者关注。笔者深入研究北京主流都市报纸,结合多年从业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民生新闻;都市报;北京晚报;社区

最近几年,传媒业风起云涌,网媒发展迅猛,北京各家都市报纸受到很大冲击。在此过程中,都市报的编辑记者发现,贴近市民,必须依赖扎实采访的民生新闻,成了都市报纸的杀手锏。读者要想了解一座都市,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新鲜事,本地都市报依然是重要的选择。

究竟什么是“民生新闻”,对此的解释可谓各式各样。从字面上理解,“民生”就是指百姓的生活,“民生新闻”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民生新闻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莫过于关爱民生,关注百姓的生活。具体来说涉及就业、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几个方面。

“民生新闻”的定义好下,但具体如何操作,却不容易说清,因为民生新闻涉及的范围很广。笔者以北京的《北京晚报》《新京报》《法制晚报》等都市报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从业经验,简要分析一些民生新闻的操作手法。

1 民生新闻的实用操作手法

1.1 坚持“市长的眼光”

现在很多都市报的记者都是80后、90后,很年轻,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看问题可能不太全面。但在民生新闻的操作上,每个记者都应该以“市长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每天接触到的线索,我们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这个问题有没有普遍性?是不是全市都存在这种现象?

比如《北京晚报》2015年4月22日刊登的《社区医院为何没有儿科门诊》,最早就是一名读者反映,带孩子去社区医院无法看病,十分不便。记者迅速对此问题进行展开,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每天北京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如果社区医院能看儿科,必将大大缓解看病难问题。记者探访全市多家社区医院后,发现没有儿科门诊是普遍现象,追问市卫计委,得知儿科医生短缺才是根本原因。整篇报道解释清楚了问题所在,也指明下一步的解决方向。

都说记者是社会的“瞭望员”,这要求记者要有更宏观的视野,从整座城市的利益出发,思考全局的问题,而不仅是报道一个个单独的问题。这对记者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记者每天关注时政新闻,比如北京的记者应该每天关注《北京新闻》,知道市委市政府最新的工作动态;也要求记者有更广的知识面,遇到每一个问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

1.2 坚持“百姓的立场”

每一天,出现在报纸、电视上的重大政治、军事新闻,体现的多是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但如果是报道民生新闻,一定要选择老百姓关心的题材,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说话。

比如北京要给全市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助残卡,这是一件大好事,很多老人非常关注。可这事从2015年1月一直拖到2015年5月,全市还有不少老人没能拿到老年卡,制卡流程太过漫长。基于此,《北京晚报》2015年5月4日刊登报道《我的养老卡怎么还没发下来》,标题就很有“带入感”,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拉近与百姓的距离,读者从文章中能读出自己的影子。文章的数据也很有说服力,最终推动此事顺利解决。

又比如,《新京报》2015年5月23日刊登的《花养不活?不怪你,是亮叶剂惹祸》一文,记者通过自己做实验的方式,一步步解答了读者为何买来的花总不容易养活这一疑问。记者本身也化身为百姓中的一员。

这两个例子说明,记者在报道民生新闻时,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设想如果自己是当事人会有哪些难处、哪些需求。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能有的放矢,能打动人。

1.3 用脚跑出来的采访

新闻圈里有句老话:“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这一点在操作“民生新闻”时,体现得更为彻底。

2015年4月30日,当人们为五一长假出行做准备之时,当天的《北京晚报》有一条新闻很特别,“本报记者以步丈量北京地铁最难换乘Top5”,读一下这标题,就知道这是一个“用脚写新闻”的案例。

这篇文章中提到:“2号线西直门站换乘13号线:要走420步,用时超过9分钟,途经4部扶手电梯、1部约25个台阶的楼梯;途中路过2台自动取款机1台零售机。”文中的内容有步数、有时间、有提示,精确的数字告诉你换乘到底有多难。这样的民生新闻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条新闻虽然事情不大,料也不猛,但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有一

点特别之处在于,以前没人用过这样“笨”方法走过。

1.4 一追到底的决心

民生新闻涉及到的问题有时候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市媒体的编辑记者需要有一颗恒心,有一追到底的决心。

2012年,北京的《新京报》刊登了一组“北京养老调查系列报道”,刊发时的前言是这样写的:“本报记者历时一个月,调查百余家养老院,今起推出北京养老调查系列报道,力图从公众视角展现北京养老的真实现状和问题所在,为未来养老体系建设提供思考。”

记者的决心不可谓不大。第一篇报道“一公办养老院排号7千需等10年”就极其吸引人的眼球。这之后,《新京报》的系列报道陆续刊登,《调查22社区仅一托老所“健在”》等后续报道也直指核心,引起巨大反响。

回过头来,我们分析这组报道为何这么成功?如今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很受关注,这是背景。记者认真投入,一追到底,这才是关键。如果报道只是一篇两篇,形成不了如此大的影响力。这组报道,从公立养老院、私立养老院、社区养老院等多个方面,连续追踪报道,将北京这座城市养老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报道也促使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网点等加大建设投入。

1.5 坚持正确的理念

好的民生新闻是有理念、有灵魂的。一位同行说:“我们要用公民新闻培养新型公民,不断滋养生机勃勃的民主,使整个社会最终向着好的目标进发。[1]”

《北京晚报》与北京市信访办、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合作开办了一个栏目“我们日夜在聆听”。这个栏目至今已有12年了,专门从市民向市长热线12345反映的问题中,挑选出一部分在报纸上进行报道,最终再通过信访系统推动解决。北京晚报编辑记者与信访办的工作人员也达成一致意见,在报道一些问题时,一定不要鼓吹,百姓的问题领导一重视就解决了。问题的解决是因为有好的协调机制,好的制度。

又例如,在民生新闻领域中,记者经常会遇到业主与物业纠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涉及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自然应该关注。但有一些情况,比如小区里产生纠纷了,垃圾无人清理等,部分新闻媒体经常会呼吁政府出面解决。其实并不是小区里所有的问题都要由政府来出面解决。业主是小区的主人,他们应该团结起来,成立业委会,来和物业协商解决问题,甚至罢免更换物业公司。编辑记者脑海中也应该有清晰的法治理念,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更上一个层次。

1.6 拓宽线索来源

现在各家媒体都非常重视民生新闻,这一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如何才能把民生新闻做出彩,做出独家报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拓宽线索来源。

有同行说:“谁拥有了健全的社区信息网,谁牢牢抓住了社区读者群,谁就在平媒,乃至全媒体竞争中占据了先机和核心竞争力。[2]”这一说法非常有道理,它告诉我们媒体必须依靠更多的社区线人,掌握更多的独家素材,才有希望做好民生新闻。

另一方面,媒体与一些接受市民反映问题的政府机构合作,也能帮助自己增添新的线索库,扩大民生新闻的报道领域,做出独家新闻。比如北京的《法制晚报》与北京市公安局勤务指挥部合作,开设“北京110”栏目,利用全媒体的手段鲜活报道北京警方接处警一线的工作,包括扶危助困、大案快讯等。通过这一合作,媒体既能宣传好警察的工作,也能做出好的民生新闻,比如发布北京的刑事案件高发区域、报道新近产生的犯罪手段等。

都市媒体的编辑记者如果掌握好以上提到的几条操作手法,就有希望在民生新闻报道领域做出一点成绩。

2 民生新闻的操作误区

2.1 避免民生新闻琐碎化

民生新闻与老百姓密切相关,但并等于家长里短。纵观众多都市报,尤其在一些社区新闻版面,经常会重复出现琐碎的报道,受众对这些新闻产生审美疲劳。北京以前多家都市报开设了社区版面,但慢慢地又撤销了,不少记者反映社区里的民生新闻要么太小,要么不好找,社区版面上经常能看到小狗走丢之类意义不大的报道。

可有人就找到了。2006年4月4日,《北京晚报》上刊登了一则《张品正带着“奶奶”出嫁25年》的消息,最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深深地印在很多读者的脑海中。有同行评价这篇报道:“新闻的亲和力固然与记者的选题密切相关,但同时写作的精当与否,布局的精巧与否,文字的清新与否,也决定了其感染力的大小。[3]”

社区里好的民生新闻是难找的,需要记者有独到的眼光,从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这就更需要记者加强和社区信息员的联系,扎根社区,从熟悉中寻找“陌生”。但社区新闻绝不能为了填满版面,胡乱发表琐碎的新闻,宁缺毋滥。

2.2 避免民生新闻浅薄化

在有些同行眼中,民生新闻不够“高大上”,因为民生新闻报道的题材比较小,不是重大的政经新闻;民生新闻版面的记者经常接触的是普通的百姓,不是专家;出没的地方也常是街头巷尾,不是星级酒店。

可在笔者看来,民生新闻不能小看。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一个个案例看似小,但它背后都有大学问。记者也不能把民生新闻做浅薄了,要争当这些领域的专家型记者,从小的案例切入,展现背后大的命题。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多网媒也在招聘记者,重点操作大的突发事件和调查报道。民生新闻这一领域需要更耐心的采访、观察,目前主要仍是都市类报纸在操作。但都市报纸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和政府部门合作的优势,多利用政府部门掌握的大数据。做出的报道也应该在报纸、客户端、微信等多个平台刊发,全面展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晓红.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跨越[J].新闻爱好者,2009,(9).

[2]孙为立.全媒体环境下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报业,2011,(4).

[3]栗玉晨.社区新闻报道指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12.

[4]陈栋,张丽.当前都市报民生新闻利弊解析[J].今传媒,2006,(3).

[5]王军华.“我们日夜在聆听”的创新运作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3,(5).

猜你喜欢
北京晚报民生新闻都市报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2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6:54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8:38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03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0:48
纸媒运营新路径研究——基于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案例分析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29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6
从《北京晚报》广告看三十年空调消费形态的变迁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5
《北京晚报》最新推出居家度日的百宝全书——《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