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然
注册制趋势逐渐明朗,各类企业成功登陆A股的概率大幅增加;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推进,也需要一个通畅的退出渠道。几方面因素的聚集,让分拆这个在国际资本市场并不鲜见的市值管理手段,有望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
2014下半年以来,国内各大股指不断上冲,牛市格局初现。在资本市场表现良好的大环境下,IPO注册制相关政策制定正处在加速的过程中。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上市条件的逐步放开,A股市场将在不远的将来,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扩容风暴”。对于有计划将子公司分拆独立上市的上市公司,特别是正在进行改制的国有企业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目前来看,分拆上市受限于IPO制度,案例并不多。但当注册制大门打开之后,这些熟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运作方式的子企业,将有望通过一系列运作,顺利登陆资本市场,为母公司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也将是一场新的投资盛宴。
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如火如荼,各方资金都对国企拿出来“混合”的资产虎视眈眈。这些民资参与混改之后,实际上需要一个顺畅的退出机制。
参加没有上市的国企、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通过IPO实现退出,但对于已经整体上市的大型央企来说,混改后对分拆的需求则更加迫切。
中国石化(600028.SH)将盈利能力强大的油品销售业务拿出来引资之后,就希望以分拆的方式,将这部分资产最终推向市场,完成最终定价。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曾对《英才》记者解释:“分拆的好处在哪儿?它首先对老股东有利,因为一分拆,它就重新估值。把好的资产拿出来,是因为原来卖不出这个价格。”
用傅成玉的话来说,分拆在国际上随处可见,而国内资本市场“一旦走出来了,以后可能会成为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
实际上早在2010年,证监会就已放开了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至创业板上市的政策,并在当时产生了一波“分拆行情”。
但因为分拆上市条件相对严苛、IPO排队过长等原因,这些概念股最终在鼓噪之后归于平静。截至目前,A股成功的分拆案例并不多。就连真正希望进行子公司分拆上市的企业,也很少有成功范例。
以中国宝安(000009.SZ)为例,该公司旗下子公司贝特瑞是国内领先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厂商,被中国宝安寄予创业板上市的厚望。但因政策限制一直没有成行。
在这之前,国内资本市场中唯一成功分拆上市的是制药企业康恩贝(600572.SH)。公司旗下的佐力药业(300181.SZ)是聚焦真菌发酵技术的中药企业,科研、采购销售等方面都和母公司有相对严格的区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属于少有的符合分拆政策的上市公司子公司。
分拆预期让康恩贝股价表现火上浇油,整个2010和2011年上半年基本都处在持续的上涨状态中,股价翻番、表现斐然。但在这之后,随着A股彻底走熊,IPO政策收紧直至暂停,直到今天,A股分拆子公司创业板上市的案例再也没有出现过。
从整个国际资本市场范围来看,综合型企业的市场估值都相对较低,而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企业市场估值则高很多。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恰好符合市场关注点,则可以享受到更高的溢价水平。
这个特点在我国资本市场体现得更加充分。与三四年前相比,如今的A股资本运作创新越发频繁,众多上市公司围绕着新型产业、热门行业做足了文章。而在用活子公司资产这一点上,国内企业管理软件龙头用友软件(600588.SH)眼光超前。
畅捷通(01588.HK)原是公司旗下专注小企业云计算服务软件业务的子公司,和母公司的业务定位差异较大。在小企业云计算管理软件需求越来越旺盛的时候,公司选择将这一重要的业务板块送到香港上市,成为我国首只A股分拆H股的上市公司。
分拆成功之后,用友软件股价短期内快速冲高,并在随后保持了稳健的上涨。截至收稿时,母公司市值已经接近450亿元,翻倍有余。
用畅捷通董事长曾志勇的话来说,“分拆能够成功,因为之前国内多家A股公司也曾有过尝试,但因各种原因均未成行”。
他对《英才》记者表示,畅捷通独立上市,与母公司在业务构架上的划分更加清晰,促进了其小企业管理软件以及数据、平台类服务业务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母公司业绩数据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般来说,在综合型业务的母公司旗下,即便是行业估值较高的子公司,其实际估值也只能遵循企业整体市盈率。但成功分拆后,其估值体系将得到重塑,与行业平均值接近,并获得较高的融资额度。同时子公司市值水平成倍增长后,母公司所持有的资产数额大幅提升,进一步抬升其市值水平。
2010年的分拆六项规定,对于有意分拆子公司的上市公司来说,已经形成了发展“标尺”。以畅捷通为代表的、以上市为目标的新一代上市公司子公司,已经在最近几年快速发展,将有望更多的出现在资本市场。在注册制完善之后,这些企业A股登陆的限制将会打破,为国内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