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海龙,陈宇,王福德,王鑫,田新华,张建瑛,石德山
(1.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1;2.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3.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
天然笃斯越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翁海龙1,陈宇2,王福德1,王鑫1,田新华1,张建瑛1,石德山3*
(1.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1;2.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3.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
本研究充分利用越橘属种间杂交。以笃斯越橘野生种为母本,栽培种为父本的杂交实验证明,越橘属植物可以进行中间杂交,2倍体×4倍体杂交成功,说明笃斯越橘可以利用倍性育种技术开展更多的遗传学研究,创制新种质。
笃斯越桔;杂交;授粉;可配性
我国野生笃斯越橘与北美蓝莓栽培品种亲缘关系相近,但野生笃斯越橘一般为2倍体,栽培品种包括2倍体、4倍体、6倍体。现代蓝莓栽培种来自于北美伞房花越橘(VacciniumcorymbosumL.),我国野生笃斯越橘是总状花序,单花或双生。从产量角度看,伞房花越橘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北美栽培品种不适应黑龙江省干冷气候,抗旱性差,不能露地栽培。
北美现代蓝莓栽培种几乎全部来自于蓝丰、早蓝、伯克利等早期栽培品种,因此遗传基础狭窄,抗性不足。近年来,美国开始重视从野生种中获得新的遗传资源,改良当前栽培品种的缺点,并获得了很多新品种。
我国野生蓝莓的驯化、选育应借鉴美国经验,充分利用越橘属的种间杂交优势。
1.1 试验材料
表1 亲本来源
为获得野生笃斯越橘良好的适应性和栽培品种的经济性状,决定以野生笃斯越橘为母本,以栽培品种为父本开展杂交。父本来源于青岛农科院种质资源圃,种源为美国。母本为加格达奇种质资源收集区中的优良单株。
1.2 实验方法
1.2.1 花粉处理。4月下旬盛花期采摘鲜花,用信封密封后,放入烘干箱,35℃恒温烘干48h。散粉后,与硅胶干燥剂一同装入胶塞玻璃瓶中,放入4℃冰箱备用。
1.2.2 母本处理。5月中旬,花芽萌动后套授粉袋,从透明的一侧观察花的发育情况,成熟后,立即解袋杂交。由于笃斯越橘自花授粉不育,因此不用去雄。
1.2.3 工具。用羊皮纸和塑料薄膜制作授粉袋。
1.2.4 实验组。实验中以12个栽培品种作为父本,其中5个可配,分别是蓝丰、夏普兰、斯巴丹、粉蓝、安娜。以加格达奇种源笃斯越橘为母本,共55株。
表2 亲本组合
2.1 实验结果概况
第一次实验共进行5组,授粉629次,获得果实312粒。授粉成功率最高的是J×AN,达到83.8%。最低的是J×FL,仅为31.1%。
表3 结实概况
2.2 方差分析
可配性的方差分析。可见结实量不由授粉数控制。
表4 结实量方差分析变异数分析
2.3 相关性分析
由相关性分析可见,结实率的变化不是由于授粉数不同造成的,而是亲本可配性的差异。
表5 相关性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5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根据上述结果,2012年和2013年对5组可配亲本进行了重复实验,可配性与第一次实验一致。2013年和2014年,采用赤霉素处理手段,进行了实生育苗,获得苗木1000株。
可见,笃斯越橘野生种与北美栽培种是可配的,且不同倍性的越橘属植物符也可杂交,甚至出现2倍体×4倍体可配性最高的情况。
3.1 以笃斯越橘野生种为母本,栽培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并取得了5个组合。授粉成功率最高的是J×AN,达到83.8%。最低的是J×FL,仅为31.1%。
3.2 以笃斯越橘野生种为母本,栽培种为父本的杂交实验证明,越橘属植物可以进行中间杂交,2倍体×4倍体杂交成功说明笃斯越橘可以利用倍性育种技术开展更多的遗传学研究,创制新种质。
[1]兰士波. 天然笃斯越桔优异种质选择及组织培养技术[J]. 经济林研究, 2010, 28(2): 73-77.
[2]兰士波.笃斯越橘生态耦合性分析与遗传效应评价[J].中国林副特产, 2014(4): 1-4.
[3]宗长玲,邓萌,宗成文,等. 笃斯越桔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1(12): 173-176.
[4]翁海龙,陈宏伟,段安安.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3): 71-74, 79.
[5]田新华,翁海龙,李京,等. 笃斯越橘新品种"紫水晶"离体培养关键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9):30-32,69.
[6]张文达,翁海龙. DNA分子标记在蓝莓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 林业勘查设计, 2014(3): 74-76.
[7]王福德,王鑫,翁海龙. 赤霉素对野生笃斯越橘种子萌发的影响[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4):10-11.
2015-03-12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2011BAD08B01)”子课题“特色浆果资源恢复及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8B01-03)”
翁海龙,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经济林研究,E-mail:dl5529@gmail.com;*通讯作者:石德山,副研究员,从事浆果研究。
S663.9
A
DOI.:10.13268/j.cnki.fbsic.2015.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