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图 特约记者 陈玉林
“竹箭充庭至,丝萝列槛呈。是山能住我,未免为多情。”三百多年前,著名诗人吴中蕃隐居龙山,朝聆松涛,暮赏流岚,有感于龙山的“多情”,创作出传世诗篇“龙山六咏”,谱写了一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乐章。
而今,贵安新区党武镇龙山村重拾大自然赋予的瑰宝,妆点民居,扮靓村容,打造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宜居的“美丽乡村”。
自2013年龙山村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龙山村通过房屋立面改造、通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令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脏、乱、差”现象一去不复返,700多名村民在此安居乐业,一座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初见端倪。
龙山村的寨门位于山脚,沿着整洁的通村公路一路行走,古木参天,不知名的黄色小花在树脚盛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走进村口村民的庭院,只见水泥地面干净整洁,两层小楼轩敞明朗。村支书吴洪新告诉记者,两年前,龙山还是一片破破烂烂的“原始部落”,如今却成了当地最漂亮的村寨之一。
龙山村在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村民民居均为石板与木材混合搭建而成,已经有十几年的使用历史,外表参差不齐,几乎没有整体形象可言。
村民吴洪喜回忆,两年前,站在村口一眼望去,只能看到一片黑压压的木质房顶,以及满是裂缝的灰白色石板墙壁。
2013年,龙山村积极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启动村民房屋立面改造工程,为老旧民居统一粉刷墙壁,添置青色陶瓦并安装朱红窗花。
吴洪喜指着自家庭院说道,整个改造工程不仅不用自己掏一分钱,还进行得又快又好,一个星期的时间,原来的“小黑屋”就变白了。
据了解,布依族传统的木质结构很容易引发火灾,在夏季气温上升时,也难以起到隔热的作用,通过搭建三角形屋顶和安装瓦片,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
村民吴洪顺的家坐落于山阳面,由于老宅是平顶结构,每年夏天太阳一晒,整个房间就变得炽热难忍。村里启动房屋立面改造工程之后,吴洪顺作为规划内的首批住户,享受到了改造工程的“第一缕清风”。
龙山村启动村民房屋改造工程,为老旧民居统一粉刷墙壁,添置青色陶瓦并安装朱红窗花。图为龙山村村民新居。
“村里把我们的屋顶改成了三角形,加装的瓦片隔热效果很好,夏天也不怕晒太阳了,配上粉刷过的墙壁,非常漂亮。”吴洪顺笑着说。
“房屋立面改造的墙壁、网片、窗花,样式均由专业人士按照布依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加以改进,不仅美观,还兼具实用性。”党武镇政府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李达峰说道。
据李达峰介绍,截至2015年4月,龙山村已完成美丽乡村房屋立面改造131栋,村内70%的房屋得到美化,村寨整体形象得到很大提升。
如今,站在进村的山口远眺,只见两山环抱之中,一排排三层小楼依山而建,墙壁洁白似雪,陶瓦青黛如洗,入户道路见缝插针,沿着山壁织出一张水泥大网。一座荷花池侧卧两山之间,荷叶亭亭玉立,池旁游人如织,或静坐垂钓,或谈笑风生,一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古老村寨正迎来新生。
以垃圾处理为突破口和先手棋,龙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在不断的改造建设中惠及民生,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改变垃圾处理方式,购置垃圾处理设备,增加保洁人员,是吴洪新任村支书之后干的一件“大事”。
据吴洪新回忆,刚上任的时候,村里只有一个3米见方的垃圾池,每周只清理一次,每天路过垃圾池,杂物四溢,污水横流,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为此,村集体出资建造了1个32平方米的垃圾收集站,购置了8个垃圾斗,1辆垃圾车,又从村里聘用了专职的道路保洁员,每天一次全方位的打扫,务必使村容村貌的保洁工作不留死角。
“每天我都将垃圾打包丢掉,村里把我们的房子建得这么漂亮,要好好保护。”吴培春家的大门以前正对着垃圾池,乱丢乱放垃圾带来的困扰令他记忆犹新。
去年,村里不仅把老旧的垃圾池改造成了乘凉的平台,门口的烂泥路也实施了硬化工程,昔日住在垃圾堆的感觉一去不复返,吴培春本人也养成了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沿路漫步,可以看到保洁员手持的撮箕中,垃圾均为耕地牲口的排泄物,塑料袋、食物残渣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垃圾已经不见踪影。龙山村村民的环保意识正在增强。
村中心的荷花池是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但在往年,从荷花池中清理人为投掷垃圾的费用需要6万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启动之后,荷花池被装扮一新,只用一台微型污水处理器,就可以保持荷花池的整洁。
为了提高村民素质,帮助大家养成合理处理垃圾的习惯,龙山村正结合自身的传统,沿着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路子制定村规民约,试图用“软”文化保护“硬”设施。
“在龙山这样的传统村寨,道德约定对于村民的约束力往往比法律更强。”吴洪新说道。
截至2015年4月,龙山村如期完成村入口广场、村中心广场、“两廊一平台”建设工作,改造进村道路3260米,串户路2500米,建成1500平方米的集体停车场1个,修建公共厕所1个,安装太阳能照明路灯20盏,正在安装的照明路灯200盏。
“随着村里大环境的改善,相信以往不文明的习俗都会慢慢消失,村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吴洪新说。
“山麓展元洲,回环抱碧流。乍疑蟾下饮,长见魄沉钩。”在这首名为《却月洲》的诗歌中,吴中蕃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水墨画卷。
却月洲坐落于龙山村立寨的山脚。从诗中的描绘可以看到,明末清初的龙山,苍峦耸翠,绿水环流,是贤者隐士梦寐以求的寻幽秘境。
三百多年的光阴流逝,未曾褪去龙山美丽的“外衣”。
龙山村现今整个村寨森林遍布,拥有众多百岁高龄的古木,涵盖松、柏、梧桐、水杉等数十品种。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龙山建设美丽乡村绕不开的话题。
为了保持龙山村自然风貌的原汁原味,村两委婉拒了经济利益高但对自然过度开发的项目,坚持低冲击开发模式,与自然和谐共处。
早年在许多大城市奔波的吴培春现今回到龙山,一住下就决心再也不走了,“我们龙山的森林多,空气好,房子美,比住在大城市要多活好几年呢!”他感叹道。
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的是村内几处“圣殿”级别的文化遗址,包括吴中蕃的故居、书屋与凉亭。
据了解,现居龙山的村民大多是吴氏后人,吴中蕃故居之于他们,不仅是凭吊文豪的雅苑,也是追悼先人的“文庙”。2014年吴中蕃故居因年久失修面临垮塌,龙山村两委迅速决定对其进行修复,保护了这处珍贵的文化遗址。
吴洪新说,为了保留吴中蕃故居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对故居基本保留了完整的房屋主体结构,只用同色原木对损毁的木质框架进行了相应的修补。
对于已经很难继续使用的家具与饰品,则不远万里精心选材,邀请能工巧匠着手复刻,将一处珍贵的濒危文化景观抢救了回来。
2015年,经过全面修复的吴中蕃故居重新出现在村民眼前。在门前一片青绿的荷花池与两侧白墙青瓦的民居包裹中,这处历经四百年风雨的文化古迹又展露出昔日的风采。
现在,每当风拂过山脊,摇曳的树枝沙沙作响,浮光掠影间或露出一段白墙,或冒出一片青瓦,随着自然呼吸吐纳,那是美丽的龙山在恣意展现自己多情的一面。
(责任编辑/张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