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文化长廊里的花

2015-02-26 03:12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秦淮河岳阳楼洞庭湖

【名家片段】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睛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成宜,皆可悦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

——汪曾祺《岳阳楼记》

【技巧借鉴】

技巧一:调动感官,突出景观特点。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音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去体验,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從而全方位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叙述的是朱自清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河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色、光、形、声等,细细描绘,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灯、月下交相辉映。

技巧二:引经据典.挖掘景观底蕴。不管是山水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文时若能适当地引入一些与景观有关的神话传说、名人逸事、乡土民俗、诗词典故等,不仅会让景观透出几分神韵,还能让语言闪烁出浓郁的文化色彩。汪曾祺的《岳阳楼记》,直接引入王勃、范仲淹、张九龄等人的千古名句,瞬间使文章底蕴动人。

【仿写片段】

文澜阁的书声犹在耳畔.曼妙的苏堤就出现在眼前。细波款款,熏风迎面。不由得又让我回想起梦里传说中那张美丽的脸。她的眉就像夜幕悄然时雷峰塔后面的南屏山,线条柔和,清新俊秀:她的眼眸就像这湖深水,潋滟妩媚,惊艳逼人:她的嘴就像这碧波翠流中的一朵荷花,清新雅致,美若璧雕。(张铁女《西湖寻梦》)

拾级而上,就到了掩映在半山腰的那排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前。穿过半截林荫小巷,迎面的“二赋堂”三个字在我眼前一亮,这里就是东坡先生留下千古奇文的地方。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我由衷地佩服苏大学士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还能有如此悠闲淡定的心态。(肖 林《登东坡赤壁》)

大假山是全园的中心。高耸的假山全由黄石堆砌而成。山下流水淙淙,山上绿树成荫。从山脚到山顶有一百来级石阶,沿路怪石嶙峋,树木郁郁葱葱。更妙的是,在山腰看豫园的围墙,只见一条砖瓦砌成的石龙盘绕其上,栩栩如生,好像真要腾云驾雾飞起来似的。再往上,石阶就比较陡峭了,迂回曲折,有时看得见山顶上游客的眉目,也听得见他们的谈笑声,可就是没法跟上:有时,努力抓住了由山顶垂下来的草藤.却发现眼前无路可走。好不容易登上山巅,才弄明白那些小路是如何交错盘旋通向山顶的。(李嘉桐《豫园游记》)

气派的深深庭院,墙基周边长满青苔,青石板光秃无尘,高高的瓦檐远远看去饱经风霜,备种雕饰不事张扬地诉说着它的渊源历史。我们不禁钦佩这富饶山川营造流传了如此多的雕刻精品,惊叹旧时匠人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这里世代聚居着湖上人家,人们时时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洗礼,那一缕挥之不去的美感,让你咀嚼回味。(苏创秋《吴越胜地两座山》)

猜你喜欢
秦淮河岳阳楼洞庭湖
孙高华
诗意秦淮
诗“画”岳阳楼
夜航
观五朝岳阳楼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
Jiangnan Style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
美丽的洞庭湖
秦淮河上寻桨声